李海光: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理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5 次 更新时间:2013-07-17 22:03

进入专题: 城镇化  

李海光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肯定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集约、绿色、权利、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

城镇化是结果非手段。实际上,一直以来城镇化都是被当成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做大GDP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来使用和操作的。从城镇化规律讲:是应该先有“市”而后有“城”;而我们是先建“城”,没有顾及“市”,即先把投资这个刺激经济发展手段用足,把GDP做大,后续效益、结果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够。当然了不仅在我国,美国的底特律不也是个很好的例证吗。所以说,推进城镇化的因果关系还是要理顺的,当然了这反映了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系统作用的结果。没有工业化、产业化的支撑,人们来到城市,做什么,如何生活?城市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化只能变成空中楼阁。

城镇化是权利非权力。此处权利,我的理解更多的是代表公民,权力代表的是政府,说白了就是谁主导城镇化的问题,是政府推动,还是更加注意居民的表达和话语,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和文化。毕竟城市是居民生活的地方,如何生活的更加舒适、方便、幸福,居民最有发言权,要处理好是“人本”还是“物本”的关系。长远看,以人为本肯定是比较科学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实践中,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大轻小、重表轻里等现象就是突出表现,至于原因,很复杂。当然了,政府也要积极发挥其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城镇化是福利非剥夺。有人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美好。进入城市生活,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原因何在,就是城市有相对优越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条件,就是说资源要素相对集约,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城市可以有更多的收益。城镇化过程,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等,都非常关键,其背后涉及的都是附着在其上面的福利如何再分配的问题。在当前农民土地物权还不太完整的条件下,如何保证他们利益最大化,使其拥有更多进城资本,需要我们认真考虑,需要加快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实践。

城镇化是包容非排斥。城市的核心文化和精神,我认为就是包容。精神与文化,至于一个城市的影响与人一样。就如我们观察一个人一样,看表都是一个自然人,没有什么太大差异,只要其融入社会,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之间,很快就能把我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看清、看透。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聚集到城市,生活在一起,与过去的“熟人生活”模式相比,多了一些法理认同、利益认同,少了感情认同,所以更需要一种包容文化,接纳所有的爱,包容所有的差异,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进入专题: 城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8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