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明葵:欧洲的转型与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7 次 更新时间:2013-03-04 21:08

进入专题: 欧洲  

纪明葵 (进入专栏)  

欧洲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艰难转型,欧盟成员国出现分裂,英国何去何从还在选择之中,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能否全面改变高福利政策正在经受浴火洗礼,欧盟争取独立地位的诉求无法摆脱北约的控制。德国在欧洲转型中担负着巨大责任,欧元贬值获利与救助并举。

欧债危机给欧盟带来的冲击。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是更深层较量,美国对欧洲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的大战。欧元诞生,全面挑战了美元霸权体系和造币权所赋予的“结构性权力”。 由于欧元区出口商品与美国具有竞争性,欧元结算量上升必然导致美元结算量下降。结算量就是定价权,美元结算量下降意味着美国定价权的流失。美国打击欧元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世界各国认为欧元是一个不安全的产品,没有安全感。为造成欧元的不可信任,美国金融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比利时的主权信用评级,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美元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而美国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美股及其它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而欧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17个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有情况在适当时间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欧元区国家的遵守和执行。欧洲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希腊经济以旅游和航运业为支柱过度依赖外部需求,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意大利以出口加工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情况下,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长时间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经济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工业基础薄弱,有了阳光、海岸、海滩却丢失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使政府不堪重负,长期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民众对降低福利制度不满,纷纷上街抗议,造成社会动荡。德法在救援上虽然经几轮磨合,仍存较大分歧,受援国不愿压缩财政开支、降低社会福利,在野党利用矛盾推波助澜,争权夺利。德国为了保住欧元地位决定收回在美国存储的大量黄金。

欧盟是我对外贸易第一大伙伴,欧债危机直接影响我对外投资,造成出口贸易额迅速下滑,增加了我国的失业率,欧元汇率降低相对人民币升值,使我出口竞争力降低。我国持有欧洲巨额债务,若欧洲成员国没有偿还能力进行债务重组,我国将蒙受巨大损失。

欧盟出现分裂。经历了二战的苦难,欧洲人重新审视了欧洲联合的问题,他们坚信,解决欧洲问题的惟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人是被排除在外的,因为英国是战胜国有傲气在身、持怀疑态度。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欧洲从法德轴心过渡到英法德“三驾马车”;1984年,英国第一次与其欧洲伙伴发生了大的分裂; 1990年10月,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1992年,第一次欧盟货币危机爆发,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1996年,英国与欧盟关系再次恶化;1997年,重建英国与欧盟关系,英国希望在欧洲的外交事务、防卫、经济改革中起到决定作用,为此他在欧洲广播友谊。对法国希望建立英法联盟欧洲防卫体系;希望德国成为英国在欧洲预算中的伙伴;对北欧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合;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建立自由经济联盟。2007年,当欧盟倡导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时,英国不甘交出自己的铸币权又一次用否决权表达了自己对欧盟的怀疑。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最少牺牲主权之间,英国从未减少他对欧洲的怀疑与防备之心。2010年,欧债危机已经成为整个欧洲各国政府的一块心病。欧洲统一派希望能够通过对经济、财政以及预算的整合使得欧盟变得更加健康,而加快一体化步伐。而强力的紧缩政策窒息了经济,导致包括英国在内的多国陷入了经济衰退,也使得此前一度偃旗息鼓的各国分裂势力再度活跃起来。英国对40年前加入欧盟的“疑心病”彻底暴发。为了捍卫自己的预算、财政权力,以及保守派更为看重的劳动力市场,英国议会做出了就是否退出欧盟发起公投的提议。民调显示英国有49%的民众要求退出欧盟,28%希望继续留在欧盟,另有17%没有拿定主义,剩下的6%则不愿表态。2012年7月,81名下议院保守党议员投票赞成对英国的欧盟成员地位进行全民公投,去年11月,英国独立党(UKIP)在递补选举中获取了仅次于工党的席位。这种变化让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感受到了威胁,他的盟友们甚至开始建议卡梅伦将“脱欧公投”写入保守党2015年的大选声明中。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卡梅伦不得不在面对欧盟决议时表现得强势起来,甚至不惜几次投下“唯一否决票”。然而,他的这种将英国再次独立于欧洲的转变,却让他首先被孤立起来。反对派称,卡梅伦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关心的根本不是英国的经济,而是他所领导的保守党议员席位。

欧盟难于摆脱北约的控制。从冷战结束,欧洲就开始寻求自己的独立地位。在军事上企图摆脱在美国的羽翼下生存,成立了欧洲联合指挥部,建立了欧洲快速机动集团。要求美军撤出部署在欧洲的主力部队,建立自己的防御系统。但由美国组织下的北约,在没有原华约对手后,又提出了所谓北约新概念,人权大于主权,一旦哪里出现人权问题,北约可不顾对方主权采取军事行动。尤其是东欧、南欧新加入的成员国,爆发动乱或受到外部威胁时,欧盟联合司令部和北约盟军最高司令部则会立即下令向该地区部署联合机动部队,欧盟及北约的这种果断行动是要向全世界表明其坚决捍卫欧洲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坚强决心。这样美国把欧盟联合司令部和北约最高司令部绑在了一起。原部署在德国的主力军团转移到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新加入欧盟的国家,并在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从欧盟和北约的力量构成上看,欧盟29个成员国和北约28个成员国。除美国、加拿大、奥地利、土耳尔、 马耳他外,两个组织成员国基本重合,相互制约,欧盟企图建立独立防御体系困难重重。

中欧间的分歧与合作。近期,中欧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由于欧盟少数国家领导人在应对金融危机、西藏和人权等问题上采取错误的做法,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动摇了中欧之间的政治互信,导致中欧关系出现龃龉。

这既是中欧固有差异和矛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集中爆发,也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相关联。特别是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快速消长变化,中欧相互认知和心态正在发生最为深刻的调整。

老欧洲的傲慢与偏见影响了对中国的认识。不少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出乎意料”。欧洲对中国的认知落后于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和中欧各自正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双方确实面临着如何在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看待和处理相互关系,追求互利共赢及共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更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从这层意义上讲,中欧关系正处于相互调适的历史新阶段。

中欧关系的未来定位。科学准确地定位中欧关系需要做到三个超越:超越具体问题,不能因中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就否定合作主流;超越时间维度,不能因暂时的波折就否定中欧关系的发展方向;超越双边范畴,应在国际格局演变的框架中,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研究中欧关系。中国与欧洲正在和平崛起,并互为依存,双方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气候、清洁能源问题等众多领域有着共同利益。

中欧贸易已突破4779亿美元,中欧继续互为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紧密经济关系。中欧合作领域扩大到近50个;中国自欧洲引进技术2517项,合同金额58.4亿,同比增长了73.2%,(同期我自美国引进技术下降了17.3%)双方在科技、能源、气候变化、旅游、海关、质检、社会事务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文件。

中欧关系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中欧之间确实存在不少差异和分歧。这是由双方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欧之间很多认识上的困难是由缺乏相互了解而造成的。依靠陈旧的思维、狭窄的视野、惯常的举措,无法推动中欧关系阔步前行。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历史的远见、博大的胸襟、机敏的智慧和果敢决断。在这一特殊时刻中欧双方都应展现出优秀的素质,密切协作,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欧关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随着中欧各自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欧关系正日益超出双边范畴,无论是解决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应对能源、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特别是克服当前这场仍在蔓延发展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欧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这不仅是中欧各自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国际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的需要。

2013-01-28(观点中国)

进入 纪明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欧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17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