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让宪政成为改革的方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7 次 更新时间:2013-05-27 10:45

进入专题: 宪政  

王利平  

十八大召开后,国人对改革有了更多的期待,新一届领导集体也释放出坚定走改革之路的信号。改革要有方向,应包括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否则,改革就成为口号沦为忽悠。实现改革目标的路径可以探索,允许试错,所以仍要“摸着石头过河”,但这绝不意味改革不要确立目标,改到哪算哪,更不能是某些摸石头上瘾不想过河者的借口。当下,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已成朝野共识,让宪政成为改革方向乃当务之急。宪政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权利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上,宪政基本要素是由民主、法治和人权构成,这些理应是执政党追求的目标。

拖延改革,拖垮执政者自己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描述路易十六治下的法国时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这是托克维尔在告诫执政者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主动变革,切勿将改革拖到最为糟糕的时候。清末载泽出东西洋考察宪政后总结:宪政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为什么百年来中国宪政举步维艰?载泽先生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官僚既得利益者是推行宪政的最大障碍。在苏共亡党十年祭日,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在谈到苏联剧变原因时说:“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正是由于三个垄断,使苏联和苏共官僚所形成的官僚集团拖延改革,错过一次又一次改革良机,直至最终丧失主动驾驭大潮的能力,走向为大潮覆亡的境地。苏共垮台再次说明,一个执政党主动积极的变革是多么的重要,切勿把改革拖延到已无法改下去的地步,而一个无法改下去的社会,无论是崩溃还是转型,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基于此,我们对苏共垮台,除了遗憾之外,更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全方位积极主动推进改革,而不是把改革拖到最糟糕的时候。

善待环境维权运动,在法律轨道内解决问题

当下,中国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行使的汽车,各级政府为了追求GDP,踩足了油门让这个汽车往前开,开得很快。环境维权运动就好像这辆车的刹车。把公民的环境维权强压下去,就是把这辆汽车的刹车卸掉了,卸掉的结果会出现车毁人亡,所以要善待公民维权。为此,执政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人把公民维权看做是“惹麻烦”,其实,公民维权运动是社会推动政府进步的力量,是在法律程序及框架内的理性和建设性的温和力量,是推动社会转型和渐进的一个很好方式,打压公民维权运动的做法不利于社会转型,如果一味打压,就会把维权公民逼成了刁民、暴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带头“下访”解决民众关心的疑难问题。之后,浙江引入律师接待访民,把上访的公民维权行动导入法律轨道。这是政府良性回应公民维权的做法。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社会管理法治化是世界潮流,要正确处理好理念上的转变,我们要在管理过程中由重政权走向重人权,改变计划经济下的集权管理,保障好公民权利。人权是政权的基础,宪法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这一道理的体现。法治是体现为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基本制度设计,要实现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从重权力管理转到重社会治自治,让权力由刚变柔,把宪法落实到位。

主动推进依法执政,因势利导公民维权

社会问题尖锐化,抗争越来越多,靠维稳的方式已经不行了。现在有维稳经费可以支出,但这是个恶性循环。靠土地财政收入来增加政府的财政开支,进一步的恶性循环就是加紧了征地的速度,激化了这个矛盾,社会必须回到宪政的道路上来。

这次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表示要改革创新。回顾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执政党担负了改革发动机的作用。当时在安徽搞家庭承包制的试点,也有很多争议,但是最后还是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并推广了出来,执政党主动变革成为一个改革的发动机,体现在执政党从高层到具体掌权的人,他们有乐于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状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矛盾累积导致群体性事件和问题层出不穷。学者王信贤在《当代中国国家能力与社会稳定:兼论“社会管理创新”的意涵》一文中,通过公开媒体资料的收集,形成1117份资料,就2007--2011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政府压制群体性事件的比例为47.9%,政府漠视或无结果的比例为35.3%,政府介入协调成功的为16.8%。可见,我们在处理群体事件上,主要还是采取“刚性维稳”的手段。

公民权利的大潮是遏制不住的,采取堵而不是疏的方式,最终会成为麻烦事,会出大问题。清华大学课题组在《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 》报告中揭示,广州的维稳经费已经超过了社会保障经费,可想而知的后果是多严重的,执政的合法性或许就在这个强压的过程中流失了,所以就出现了民众对基层政权信任度越来越低。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腾讯网做了“靠什么支撑中国基层政权”的问卷调查,7006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70%以上对基层党员干部是不太满意的。这些状况令人担忧的,若不改接下去就会出大问题。

不能用管控的方式来把社会管死,要把社会激活,通过创新来激活。近几年来群体事件日趋频繁,规模日趋大,包括今年的宁波事件,江苏启东事件等,如果我们不是用一个法治化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社会权力就会越来越集中,社会就会走上越来越和法治相悖的道路,离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

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从经济建设转到社会建设,人人皆可成为改革力量

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人人成为社会的良性力量。十八大从七个方面来谈改革问题,汪洋提出破除既得利益要从执政党和政府开刀,任何一个现代公民,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

上世纪80年代,执政党作为改革的动力源,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全面进行,使中国改革开放出现一个蓬勃的态势,带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与如今的改革相比较,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导致了国家权力不受约束的局面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转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而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其实就是激活社会的力量,来推动中国的再一次的全面改革,用社会的力量和体制内的健康改革力量,促成良性互动,共同去打破阻碍改革的利益格局,使中国的改革能够释放出一个新的能量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上到下,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的政府,在获益之后,有可能出现的倾向就是维持现状,不想改了,这就要靠激活社会的力量去推动政府改。互联网时代为中国在公民社会建设方面来了一个加速度,这个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挑战,这已使公民社会建设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蓬勃发展的状态。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发达,网络民意其实已经呈现出一种倒逼机制,出现这种状况政府要主动回应。

我们要认清问题所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集团身上,我们不能走老路。 每一个人都成为能为这个社会尽责的公民,成为理性的、建设性的、良性的力量,这样一整个社会才会形成良性的合力去推动改革,这必定让体制内的改革力量能坚定改革的步伐,更有信心去改革,而且更容易把改革深化下去。

总之,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有目标和路线图,同时不能拖延,还需要时间表,我认为宪政就是改革的方向,落实宪政的设计方案就是改革路线图,未来十年就是改革的时间表。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副教授)

    进入专题: 宪政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133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