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态,亦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表征。我国现行宪法序言宣告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宪法,建设社会主义宪政,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走向。
最新文章
- 陈剑: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宪政视野2021-05-03
- 余智:美国是否发生了严重体制危机或宪政危机?2021-03-05
- 王汎森: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2021-01-09
- 丁以德:二次革命前后的文化心态与宪政挫折的探析2020-03-25
- 李楯:健康权:人权法与宪政的视角2020-02-09
- 刘松山:修宪后宪法监督若干问题探讨2019-05-01
- 朱富强:宪法政治体系的二维特性:良善社会的制度构设2019-04-22
- 姜明安:不断推进和深化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2019-04-06
- 高全喜:文明何以立国?——一种政治宪法学的追问2018-10-13
- 高鸿钧:伊斯兰宪政理论与实践2018-05-23
- 马爱平:“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宪政精义2017-09-06
- 杨帆:在“凯撒”与“公民”之间2017-08-22
- 杨帆:违宪审查的法国道路2017-05-22
- 田飞龙:宪法中国之道的美与伤2017-03-06
- 袁刚:宪政民主需要思想引领2017-01-04
- 谢祥京:追忆李木庵2016-12-12
- 田飞龙:过早综合、表面创新与党国纠缠2016-11-22
- 袁刚:宪政民主需要思想引领2016-09-13
- 谢维雁:公民不服从的宪政意义及其中国语境2016-05-20
- 袁玎:公民不服从的价值与社会基础2016-05-20
- 熊剑:从宪政的“中国”看“公民不服从”的意义2016-05-19
- 刘文瑞:儒学能否走向宪政2016-04-30
- 吴钩:儒家宪政的动力源2016-04-30
- 王人博:何谓中国宪政思想2016-04-30
- 齐义虎:以王道超越民主2016-04-30
- 石之瑜:中国宪政文化基础──克己复礼2016-04-30
- 刘东超:儒家宪政”只是时代错置的幻想2016-04-28
- 吕嘉健:中国人相信宪政么?2016-04-01
- 严泉: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2016-03-28
- 严泉: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运动(1945-1948)2016-03-25
- 严泉:《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2016-03-25
- 夏白鸽:110年前的中国宪政改革2016-02-19
- 张志铭:什么是宪政要求的宪法?2016-01-11
- 刘志强:自由主义宪政分析与思考——《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2015-12-18
- 刘志强:论宪政视野下的公共财政制度2015-12-18
- 闻黎明:黄炎培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宪政运动2015-12-16
- 赵寻:作为社会状态的宪政与民主:重新发现严复2015-12-05
- 田飞龙:政治宪法的学理言说2015-11-11
- 严泉:构建宪政共识:民国时期制宪模式的透视2015-11-10
- 莫纪宏:“宪政”词源溯2015-11-09
- 羽戈:萧公权的宪政观——《宪政与民主》评述2015-10-28
- 万昌华:萧公权宪政体制与宪政教育思想考察2015-10-28
- 蒋志如:偶然事件对宪政制度变迁的意义2015-10-22
- 马勇、刘军宁等:大宪章、宪法与宪政2015-10-22
- 童之伟:近年来中国宪政道路之争评说2015-10-21
-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2015-10-14
- 袁刚 邓博宇:人权论争与国民党的训政、宪政2015-10-13
- 林来梵:如何理解“宪政”?2015-09-19
- 童之伟:厘清宪政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线索2015-09-17
- 韩大元:当代世界宪法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宪政2015-08-28
- 傅国涌:抗战前夜的宪政大讨论2015-08-18
- 汪庆华:宪政主义的历史之维2015-08-17
- 袁伟时:阻碍建设法治国家的绊脚石2015-08-16
- 李红海:英国宪政思想的历史演变2015-07-20
- 郑永年:中国的宪政、法制与法治2015-07-07
- 唐士其、庄俊举:热话题与冷思考(二十九)——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对话2015-07-07
- 翟振明:“诉诸传统”何以毁坏学术传统?2015-07-02
- 张明扬:希特勒:用宪政打倒了宪政2015-06-21
- 赖小军:论日本宪政2015-06-15
- 王永春:百年宪政反思2015-06-08
- 何青洲 付子堂:中国宪政史上的“人民”观 2015-06-04
- 刘颖 付子堂:乡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创新及其宪政维度 2015-06-03
- 李步云 肖海军:契约精神与宪政2015-05-25
- 童之伟:社会主义宪政须继续研究和推进2015-05-08
- 佟德志:美国宪法的神话与神化2015-05-06
- 孙晓春、汪轩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2015-05-03
- 苗连营、李培才:修宪程序中的法理2015-04-26
- 冯小茫:“利维坦”的命运 ——从霍布斯到施密特2015-04-16
- 陈晓枫:中国基本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当代变迁2015-04-15
- 田雷:宪法穿越时间:为什么?如何可能?2015-04-08
- 唐棣:五四运动与立宪政治2015-04-06
- 刘志强:梁启超宪政路径及理论考察2015-03-30
- 范泓:台湾宪政不寻常路2015-03-22
- 刘刚:德国“法治国”的历史由来2015-03-14
- 宪政维度中的刑讯逼供罪及罪刑法定原则2015-03-10
- 杜光:为何主张依宪治国,却反对宪政民主?2015-03-09
- 柯华庆:中国式宪政——试论党导立宪制2015-03-09
- 林来梵:警惕法律实力主义2015-03-01
- 龙晟:论泰国宪政文化的特性2015-03-01
- 杨建顺:2014中国迈向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之路2015-01-28
- 涂文娟:古典还是现代2015-01-27
- 童之伟:经济与政法的另类协调2015-01-25
- 王希:林肯为什么会被神化2015-01-25
- 王世涛 汤喆峰:中国地方债的宪政机理与法律控制2015-01-21
- 王希:美国国父对美国宪政到底有何影响2015-01-21
- 陈新宇:宪政视野下的大清新刑律2015-01-16
- 杨陈:儒家宪政主义是否可能?2015-01-08
- 佟德志:多元价值中的自由2015-01-04
- 田飞龙:主权、制宪权与中国宪法的根本法结构2014-12-30
-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2014-12-29
- 高全喜:2014私人书单2014-12-28
- 柯华庆 刘荣:论共同自由(连载:第一章)2014-12-25
- 郭道晖、李步云、江平:我们不讲谁讲2014-12-24
- 刘军宁:政绩之路,还是宪政之路?2014-12-17
- 刘军宁:专政等于宪政吗?2014-12-16
- 黄卧云:宪法的本质2014-12-15
- 李诗鸿:公司契约理论新发展及其缺陷的反思2014-12-12
- 颜德如 毕彩云:严复对分权说的理解:以孟德斯鸠为中心2014-12-10
- 马克·图什奈特:论政治宪政主义与弱司法审查关系2014-12-03
- 侯宜杰:民间精英的倒逼式民主:1910年国会请愿2014-11-27
- 莫纪宏:我国依宪执政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宪政2014-11-13
- 任进:我国强调“依宪治国”与西方国家“宪政”有本质区别2014-11-08
- 汪庆华:宪法与人民2014-11-02
- 让孔子直通古今是不现实的——从中国政治思想史视野看“儒家宪政”论思2014-10-30
- 刘俊祥: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中国特色宪政的发展蓝图2014-10-26
- 华炳啸:依法治国视域下对宪政概念存废问题的思考2014-10-02
- 吕新雨:乡村建设就是我的宪政运动2014-09-23
- 田雷:“两百年的神话”及其批判 ——《美利坚共和国衰落》书评2014-09-22
- 沈阳:印度式宪政体制的困境2014-09-17
- 王海光:“砸烂公检法”的一个典型样本分析2014-09-16
- 沈阳:从奴隶到选民:美国奴隶制的法政化解决2014-09-16
- 沈阳:基督教正义一元论——恩典如何在有限的政治中成全律法2014-09-16
- 周淑真 袁野:美国政党政治与政府关门危机的关系2014-09-14
- 马德普:自由主义宪政原则的奠基人——约翰·洛克政治哲学简论2014-09-12
- 刘怡达:判例法在中国:认真对待案例指导制度的宪法言说2014-09-09
- 田雷:八二宪法与中国改革史诗2014-08-19
- 周为民:宪政和党的领导不能相互否定2014-08-19
- 方潇:历史语境论下的宪政情怀及表达2014-08-13
- 陈平:劳动分工和宪政问题——和杨小凯关于方法论的对话2014-07-08
- 丁礼庭:民主和宪政不应该、不可能有先后主次之分 2014-07-01
- 佟德志:人民的民主,还是资本的统治?——美国宪政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认2014-06-30
- 佟德志:霍布豪斯问题与当代西方宪政民主理论的权利困境2014-06-30
- 佟德志:“我们,人民”——美国式的人民主权与宪政民主二元论2014-06-30
- 佟德志:美国的限权宪法模式及其民主性困境——试论美国宪政文明的二元2014-06-30
- 孙金峰:儒家宪政及其问题2014-06-30
- 田飞龙:英国议会主权的思想史演变2014-06-30
- 丁礼庭:论当今中国“宪政”的本质内涵 2014-06-28
- 佟德志:民主失败与法治规制——西方宪政民主理论的逻辑结构简析2014-06-27
- 丁礼庭: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2014-06-17
- 中国反腐战争的阶段性步骤 2014-06-13
- 田飞龙:共存而优先:一种常态政治下的政治宪法理论 2014-06-05
- 丁礼庭: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2014-06-03
- 丁礼庭:从台湾反“服贸”群众运动再析台湾民主进程2014-06-02
- 丁礼庭: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主宪政 2014-05-30
- 丁礼庭:先把“大一中”构架建起来,以后再不断地完善 2014-05-29
- 韩大元:中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规范的分析2014-05-23
- 梅荣政:中国思想界存在的三种宪政思想的争论2014-05-20
- 程竹汝:宪政可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范畴2014-05-02
- 丁礼庭:宪政社会主义没有超越极权意识形态范畴2014-05-02
- 方绍伟:民主对法治素质的高要求缺陷2014-05-01
- 姜明安:论中国特色宪政2014-05-01
- 汪亭友:毛泽东关于“宪政”到底说了什么?2014-04-30
- 上官丕亮:杨兆龙先生“活宪法”思想探析2014-04-29
- 万昌华:德国建设宪政统一国家过程中两种思想与体制的博弈2014-04-23
- 刘山鹰:1946年的宪政方案2014-04-17
- 毛寿龙:宪政与民主的争论:读《宪政与民主:当代世界的变革》2014-04-15
- 强世功:中国式宪政的真正难题在哪里2014-04-10
- 郭道晖等:“宪政社会主义”的缘起与流变2014-03-31
- 白轲:强世功对“不成文宪法”以及中国宪政秩序的研究2014-03-26
- 强世功:如何探索中国的宪政道路?2014-03-25
- 白轲:创建发展一套健全的中国宪政理论2014-03-25
- 李晟:宪政的军事背景——以新中国的国防战略方针与中央地方关系为视角2014-03-13
- 梅荣政:谈谈宪政问题2014-03-02
- 姜明安:西方宪政模式存在诸多弊端2014-02-06
- 李步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2014-01-29
- 华炳啸:第三届宪政与社会主义论坛基本共识2014-01-24
- 程汉大:论宪政的历史形态2014-01-22
- 郭道晖:宪政社会主义学派的希望在青年学者2014-01-15
- 左海聪 范笑迎:WTO宪政化:从“司法宪法论”到“贸易民主论”2014-01-14
- 周树智:论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2014-01-14
- 章永乐:“必要而危险”的权力:民初宪政争衡中的行政专权2014-01-11
- 罗洪洋 赵大华:重新思考古希腊与近现代西方法治和宪政的关系2014-01-08
- 陈敬刚:福蒂斯丘宪政思想研究2014-01-04
- 周睿志:中国宪政理念初识2013-12-28
- 周睿志:宪政的基础性与体系性2013-12-28
- 周睿志:通向宪政的“议会主权”:法律变为宪法2013-12-28
- 肖雪慧:民主、宪政的古代起源2013-12-27
- 范忠信:超越“德政”“仁政”“善政”传统,建设真宪政2013-12-14
- 周瑞金:宪政不是坏事2013-12-10
- 童之伟:八二宪法与宪政2013-12-09
- 李晓兵:法国宪政的产生与发展2013-12-08
- 田飞龙:一国两区两制——未来两岸宪政沟通的法理思考 2013-12-04
- 任剑涛:胡适与国家认同2013-11-30
- 郭道晖:促进宪政是我们的政治与道德责任2013-11-27
- 吕健俊:重提宪法常识2013-11-19
- 蓝寿荣:试析美国金融危机中的政府行政干预2013-11-19
- 华炳啸:反宪派“特指说”的彻底破产2013-11-13
- 顾肃:论政治改革的目标与路线图 2013-11-05
- 莫纪宏:宪政是一种进行时2013-11-03
- 杜光:又见“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利剑2013-10-29
- 曾哲:从汉冶萍公司兴衰看晚清宪政缺失与悲情2013-10-28
- 华炳啸:避免颠覆性错误的宪政新路2013-10-27
- 石之瑜:两岸应共同探究中国精神的宪政2013-10-23
- 殷啸虎:现代宪政价值体系的重构2013-10-22
- 胡锦光:正名社会主义宪政(4):论宪政的基本要素2013-10-22
- 林来梵:正名社会主义宪政(3):转型期的宪法与宪政2013-10-22
- 秦前红:正名社会主义宪政(2):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与问题2013-10-22
- 韩大元:正名社会主义宪政(1):“摸着宪法过河”2013-10-22
- 胡晓进:宪政民主还是民主宪政?——试论美国最高法院与民主2013-10-21
- 华炳啸:反宪政岂容绑架歪曲马克思思想?(上篇)2013-10-10
- 萧功秦:我看宪政社会主义2013-10-05
- 张刚:中国宪政缺失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2013-09-29
- 王义桅:宪政之争的名与实2013-09-22
- 徐慧贞:结社自由宪政价值的研究2013-09-21
- 秦前红:社会主义宪政:概念之争还是问题之争?2013-09-19
- 高军:宪政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环境危机2013-09-15
- 石之瑜:铡王金平所反映的宪政文化2013-09-14
- 姚轩鸽:宪政、宪德、宪法之内涵及其关系探本2013-09-10
- 胡晓进:宪政奇迹,与民主无关2013-09-10
- 华炳啸:宪政特指资本主义制度吗?2013-09-08
- 杨景宇:认真学习宪法 增强宪政意识2013-09-05
- 华炳啸:让人猜不透的“反社宪”之谜2013-09-04
- 王龙:宪政与王权下的国运——慈禧为何不如维多利亚女王 2013-09-03
-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宪政2013-08-31
- 陈弘毅:基督教传统与西方现代宪政的起源2013-08-31
- 陈弘毅:台湾与香港的宪政发展:比较与反思2013-08-31
- 陈弘毅:二零零四年的修宪与中国宪政的前景2013-08-31
- 陈弘毅:论立宪主义2013-08-31
- 陈喜峰:宪政的国际法:全球治理的宪政转向2013-08-31
- 田飞龙:儒家宪政:重新公共化的思想筹划2013-08-30
- 华炳啸:反宪派的弥天谎言还能走多远2013-08-30
- 陈宜中:社会经济公正与中国的宪政民主2013-08-30
- 林来梵:也谈孙中山的宪政思想2013-08-30
- 杜光:宪政民主和免于恐惧的自由2013-08-27
- 曾昭禹:论社会主义宪政 2013-08-25
- 秦前红:中国共产党未来长期执政之基——宪法共识下的依宪执政、依宪治2013-08-22
-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2013-08-22
- 王振民:宪法政治:开万世太平之路2013-08-21
- 杜力夫:宪政基础上的和谐 ——宽容、妥协与自律2013-08-20
- 文正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研究2013-08-20
- 李昌庚: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中国启示2013-08-18
- 李昌庚:经济法:经济国家与积极宪政国家的博弈2013-08-18
- 杜光:怪哉!何谓人民社会?2013-08-17
- 胡德平:“英法吃人宪政”的真义2013-08-16
- 王建勋:宪政之我见2013-08-11
- 秦前红:马克思如何看待专政与宪政?2013-08-09
- 马钟成:“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2013-08-06
- 艾国:中国共产党在宪法观念上的演变和发展2013-08-01
- 刘练军:《新月》往事:为宪政而呐喊2013-08-01
- 陈世和:是关心日本宪法,还是关心中国宪法——主权与人权的反思2013-08-01
- 石之瑜:中国宪政文化基础──克己复礼2013-08-01
- 高军:税收国家的宪政逻辑2013-07-31
- 曲路浚:宪政:痴人说梦自阻前途抑或摆脱危机的最佳选择(下)2013-07-31
- 陈才天:宪政之争:谁在要权力?谁能得到权力?2013-07-31
- 白轲:中国宪政与CCP的群众路线2013-07-28
- 刘俊祥:宪政进行时:以经济公平转型推动政治民主转型2013-07-26
- 陈剑:推进宪法实施,保障“无特殊利益学说”的实现2013-07-26
- 刘俊祥:宪政进行时——以经济公平转型推动政治民主转型2013-07-23
- 傅国涌:何谓宪政?2013-07-19
- 华炳啸:自由民主制:走向新宪政与新共和2013-07-16
- 华炳啸:宪政社会主义的实践萌芽与改革试点建言2013-07-16
- 曲路浚:宪政:痴人说梦自阻前途抑或摆脱危机的最佳选择2013-07-16
- 张旭东论中国梦:终于到了可以谈梦想的时刻2013-07-15
- 顾如:墨家宪政纲要之一——看秋风儒家宪政为什么是奴役制度的帮凶2013-07-15
- 张义清:宪政秩序的当下与未来2013-07-15
- 秋风:儒家宪政论申说2013-07-13
- 成中英:儒家潜涵的宪法与宪政思想2013-07-13
- 任锋:儒家宪政的传统与展望2013-07-13
- 任文利:明专制政体下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2013-07-13
- 秋风:儒家宪政论之学术范式意义(代引言)2013-07-13
- 江平:循着宪政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2013-07-13
- 孙兴杰:构建中国宪政共识2013-07-09
- 万昌华:西班牙走上民主宪政之路的历史考察2013-07-08
- 华炳啸:宪政姓宪名政,关乎共和命脉2013-07-08
- 华炳啸:论反宪派的无耻与怯懦2013-07-08
- 姜明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宪政之路2013-07-07
- 刘山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法重现2013-07-03
- 华炳啸:反宪派的理论贫困及其死穴2013-07-03
- 谌洪果:中国当下的宪政思潮:目标及路径之争2013-07-03
- 秦前红:宪政概念疏议2013-07-03
- 余文唐:在宪政问题上切莫自暴自弃2013-06-30
- 高全喜:在北大博雅公法论坛的发言2013-06-30
- 於兴中:宪政就是文明的政治2013-06-30
- 陈东辉 杨绍安:中国共产党人宪政思想的演进2013-06-30
- 陈弘毅:亚洲国家宪政发展的道路初探:五大国家的比较研究2013-06-29
- 田飞龙:反宪政的误识与中国宪法科学的进取2013-06-25
- 方绍伟:郑永年与“政治垄断”陷阱——如何在宪政民主问题上混概念?2013-06-20
- 陈云生: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2013-06-20
- 文明超:恐惧与宪政:宪政的政治心理学基础2013-06-19
- 漆多俊:评中国当前宪政大论战2013-06-19
- 韦大林:无产阶级专政的迷思2013-06-18
- 郑永年:中国的“宪政”之争说明了什么?2013-06-18
- 杨天石:宪政反对论可以休矣!2013-06-18
- 喻中:“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2013-06-14
- 汪亭友:对宪政问题的一些看法2013-06-13
- 杜光:七不讲、宪政和意识形态危机——2013年随感之三2013-06-13
- 杜光:宪政不姓资——二评杨晓青的反宪政宏文2013-06-13
- 郭道晖:当前反宪政思潮评析2013-06-12
- 孙笑侠:宪政的共识与可能2013-06-12
- 杜光:宪政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2013-06-09
- 张友渔:宪法与宪政2013-06-09
- 上官丕亮:宪政: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2013-06-09
- 董和平:宪政建设要树立中国品牌2013-06-09
- 王月明:宪政是人民共和国的题中之义2013-06-09
- 杨海坤:宪政是法治的结晶和升华2013-06-09
- 周伟:宪政的理念与实践2013-06-09
- 周永坤:宪法是静态的宪政 宪政是动态的宪法2013-06-09
- 韩大元:宪政概念的宪法学说史意义2013-06-09
- 李步云:什么是宪政2013-06-09
- 何勤华:宪政是社会主义应当继承和发展的普世价值2013-06-09
- 杨天石:与“宪政”反对者讨论三题2013-06-07
- 陈子明:昨日重现 文革回潮2013-06-07
- 周永坤:跌宕起伏的中国宪政研究六十年——以《人民日报》载文为主线的2013-06-06
- 李步云 张秋航:驳反宪政的错误观点——兼论宪政概念的科学内涵及意义2013-06-06
- 文正邦:应当理直气壮地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2013-06-05
- 王勇:关键词与中国宪政史研究的关键意义2013-06-04
- 童之伟:对社会主义宪政概念的补充阐释2013-06-03
- 刘俊祥:宪政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兼驳“宪政姓资”论调2013-06-03
- 郭于华:从批“普世价值”到信“宇宙真理”——梦醒何时?2013-06-02
- 马勇:《宪法十九信条》出台始末2013-06-02
- 刘性仁:走出大陆宪政的一片天2013-06-02
- 华炳啸:基于社会主义现实看中国的宪政建设前景2013-06-01
- 华炳啸:论公共政治场域中的宪法治理与政治传播2013-06-01
- 梁立俊:领导批示、科研奖励与杨晓青教授的理论创新2013-05-29
- 华炳啸:八二宪法与中国宪政改革的前景2013-05-29
- 赵楚:关于宪政的常识思考2013-05-28
- 韩咏红:宪政姓什么?2013-05-28
- 张翔:从不完美的宪法走向宪政:宪法文本下的价值冲突与技术调和2013-05-27
- 童之伟:话说宪政之一:宪政在其故乡之本义2013-05-27
- 沈阳:劳工阶层抗争、社会主义努力与宪政民主的变迁2013-05-26
- 童大焕:宪政本质及路径:谁最需要宪政?2013-05-26
- 王利平:宪政是人类文明共识2013-05-26
- 韩大元:用“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凝聚共识2013-05-26
- 李林:高举社会主义宪政旗帜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2013-05-24
- 秦前红:再论社会主义宪政2013-05-24
- 王利平:中国共产党1949年前的民主宪政诉求2013-05-24
- 朱国斌:宪政不应永远是梦2013-05-24
- 许崇德:宪政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2013-05-22
- 杨晓青: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2013-05-21
- 刘小枫:今天宪政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2013-05-17
- 王奇生:暴力革命易产生专政难产生宪政2013-05-15
- 顾如:当代中国需要来一场彻底扫除儒教的文化革命(上)2013-05-15
- 张光宇:宪法约制刑法的中国解释 2013-05-14
- 王勇:关键词与中国宪政史研究的关键意义2013-05-14
- 李秀清:所谓宪政2013-05-14
- 姚轩鸽:宪政是医治普遍税痛的根本之道2013-05-07
- 郭世佑:“百年宪政”的认识误区与宪政期待2013-05-03
- 任喜荣: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主义”与“问题”2013-04-22
- 杜建:官文化的现代性生长点:宪政、礼治与官场叙事2013-04-20
- 田飞龙:大国宪政的异数:比较视野中的八二宪法及中国宪政转型2013-04-19
- 田飞龙:中国宪法学脉络中的政治宪法学2013-04-19
- 田飞龙:孙中山的宪政阶段论与旧政协的宪法意义2013-04-19
- 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2013-04-14
- 刘军宁:宪政是如何制约权力的?2013-04-14
- 童之伟:重启政改须解决五大难题2013-04-11
- 魏琼:宪政起源考——以古代两河流域神权、长老会、法律与王权的博弈为2013-04-11
- 方绍伟:三种宪政理念的是与非2013-04-07
- 褚宸舸:龚祥瑞宪政思想研究2013-04-07
- 徐贲:宪政法治中的“人民领袖”2013-04-01
- 李广平 俞征锦:“民生权”:一种理解中国式社会主义宪政本质的全新思2013-03-31
- 何怀宏:国家要像个国家的样子——重温梁启超的宪政思想2013-03-21
- 楚梦:“五权”与“三权”——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宪政观2013-03-21
- 楚梦:宋教仁之后的民国宪政2013-03-21
- 柴尚金:西方宪政民主是如何陷入制度困境的2013-03-19
- 郑维伟:儒家宪政主义:一个现实的乌托邦?2013-03-15
- 郭世佑:宪法+真诚=宪政2013-03-12
- 齐延平:论英国自由宪政文明的进路2013-03-11
- 李学俊:世界最早最良的齐国宪政:为何谁也不知道?2013-03-06
- 刘国民:第一次立宪与第二次立宪2013-03-06
- 高连奎:宪政是美国进步的原因吗?2013-03-06
- 李鸿文:宪政:大势所趋2013-03-05
- 李步云:宪政概念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2013-03-05
- 张文显: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03-05
- 饶传平:宪政与革命: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孤军”困境2013-02-28
- 高全喜:一份简单扼要的的法理学与宪政理论书单2013-02-27
- 陈子明:基于宪政与宪法的区分:对几部宪草宪法的比较2013-02-26
- 姚选民:谁之“官僚社会”?何种“宪政转型”?2013-02-24
- 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2013-02-24
- 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的宪政2013-02-24
- 张殿清:中古基督教选举的宪政意蕴2013-02-24
- 胡星斗:中国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实行宪政市场经济2013-02-20
- 方绍伟:秋风的“儒家宪政”到底错在哪?2013-02-16
- 王利平:让宪政成为改革的方向2013-02-16
- 袁绪程:宪政建设——人大改革遐想2013-02-16
- 田飞龙:世界历史的西方时刻: 德国与美国2013-02-06
- 於兴中:宪政与民主:孰先孰后?2013-01-31
- 秦晖:福利问责与宪政之路2013-01-29
- 吕新雨:宪政的根基——抗战前后梁漱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2013-01-27
- 刘军宁: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2013-01-27
- 黄蕉风:“笑”儒家2013-01-18
- 於兴中:从革命合法性到宪政合法性2013-01-16
- 戴木才 彭隆辉: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2013-01-11
- 刘军宁:什么是宪政?──评《联邦党人文集》2013-01-09
- 喻中:改革的路径不可能是单一的2013-01-07
- 曹思源:我国宪法应当如何顺应世界宪政潮流?2013-01-07
- 谢盛友:宪政面前那条壕沟2013-01-07
- 田雷:重读八二宪法:中国宪政的真问题2013-01-07
- 徐贲:宪政的根本作用是防止暴政2012-12-31
- 章敬平:自由权利与民主宪政2012-12-27
- 秋风:文化强国,除了复兴儒家别无它路2012-12-27
- 邵建:宪政与民主的政治秩序2012-12-13
- 杜钢建:从儒家思想看宪政宽容与无为而治2012-12-10
- 杜钢建:古代韩国大儒李栗谷的宪法思想2012-12-07
- 韦大林:三种国家形态的变迁和民主宪政国家的社会基础2012-12-02
- 秋风、杜钢建儒家宪政风云对话实录之一2012-12-01
- 褚宸舸:中国宪政建设要迈过“专政”条款这道坎2012-11-29
- 杨晓刚:“儒宪运动”背后的学术动机2012-11-23
- 郑戈:作为公民的乞丐:一种共和主义的济贫思路2012-11-19
- 黄志雄:司法权威与宪政改革2012-11-19
- 方绍伟:“儒家宪政”为什么受到“群殴”?2012-11-15
- 成庆:知识分子对“政治儒家”的偏好2012-11-13
- 庞永:宪政: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2012-11-12
- 上官丕亮:激进的革命能产生理性的宪政吗?2012-11-11
- 李慧:香港宪政秩序变迁中的判例制度2012-11-10
- 徐贲:宪政需要怎样的制度守护2012-11-10
- 谢晖:地方自治与宪政理想2012-11-09
- 江平:建设宪政社会主义2012-11-06
- 张慎敏: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探索2012-11-04
- 田飞龙:道德本体的置换与宪政体用的重构2012-11-01
- 周睿志:政治社会的“协作理论”分析2012-10-31
- 强世功:中国宪政模式?——巴克尔对中国“单一政党宪政国”体制的研究2012-10-18
- 唐文明: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2012-10-14
- 褚宸舸 王嘉兴:以公民社会和社会权力为支点的中国改革愿景2012-10-14
- 任剑涛:在“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2012-10-10
- 朱海波:理性范式及其对中西宪政的文化制约2012-09-26
- 蔡文成: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2012-09-25
- 杨添翼:民生与宪政——章渊若宪政思想之解读2012-09-24
- 姚轩鸽:宪政视野的税收治理问题探本——兼论中国宪政税收的现状及其因2012-09-21
- 高全喜:儒家复兴从“公民社会”开始2012-09-14
- 童之伟:从“中国模式”看中国宪政之路2012-09-12
- 侯宇:自治何以可能——以湖南省宪运动为视角2012-09-12
- 韩大元:中国宪法研究与宪政建设须回归本源2012-09-06
- 阙光联:“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2012-09-02
- 何青洲 付子堂:中国宪政史上的“人民”观2012-08-27
- 刘军宁:社会革命,还是宪政革命?2012-08-24
- 秦前红 陈道英:从清末宪政思想看《钦定宪法大纲》2012-08-21
- 枕戈:对话伍继延:儒家宪政或中华宪政?2012-08-19
- 季金华:论宪政的实证评价标准2012-08-17
- 刘擎:儒家复兴与现代政治2012-08-13
- 秦前红:宪政的时空穿越——评《探寻宪政之路》2012-08-10
- 夏泽祥:作为公法与根本法的宪法2012-07-29
- 许多奇:我国分税制改革之宪政反思与前瞻2012-07-27
- 顾銮斋:如何认识宪政讨论中纳粹上台与现代民主的关系?2012-07-26
- 任东来:司法大案如何影响美国宪政2012-07-23
- 马岭:中国宪法学研究方向之我见2012-07-17
- 刘作翔 马岭: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2012-07-17
- 杜光:宪政民主在中国的百年轨迹2012-07-16
- 张欢:从正向性正义到可回溯性正义:不同正义一元论进行认知与分判的方2012-07-12
- 李海平:论社会宪政2012-07-10
- 丁礼庭:“宪政民主”是社会性系统工程2012-07-07
- 周农建: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宪政与党的领导2012-06-30
- 高全喜 田飞龙:八二宪法与现代中国宪政的演进2012-06-29
- 曲相霏:百年宪政进程中的人权——从“人权”语词的使用说起2012-06-24
- 王人博:苏格拉底的选择与宪政难题2012-06-20
- 王人博:中国宪政文化之自由理念2012-06-19
- 王人博:西方的公法文明与中国的宪政乡愁2012-06-19
- 枕戈:从儒道思想看中国古代的宪法意识2012-06-18
- 董彦斌:从1954年宪法看中国的宪政之路2012-06-17
- 周树山:大道多荆榛——梁启超宪政思想及其实践2012-06-17
- 贝淡宁:尊严能化解儒家与民主的张力吗?2012-06-13
- 秦晖:宪政民主遭遇“全球化”2012-06-11
- 方绍伟:宪政如何可能?2012-06-07
- 埃里克:基督教与宪政民主的关系2012-06-03
- 童之伟:宪政来中国后的早期际遇2012-05-30
- 成庆:当代大陆政治儒家的迷思2012-05-25
- 童之伟:宪政原本是怎么回事2012-05-23
- 刘毅:宪政先于民主2012-05-21
- 李红海:多维的英格兰宪政史2012-05-21
- 袁伟东:袁世凯与中国宪政2012-05-17
- 童之伟 刘苏里:宪政之困——童之伟与刘苏里对谈录2012-05-16
- 童之伟:什么是宪法2012-05-11
- 博采:主义之辩2012-05-04
- 郭道晖:一个法学家的命运与中国宪政之路(下)2012-05-03
- 郭道晖: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与中国宪政之路(上)2012-05-03
- 许耀桐:中国政治体制的关键:改革党政关系2012-04-28
- 刘刚 李冬君:宪政与自治——末世大潮下的各阶层2012-04-23
- 孔德昌:民主与宪政制度构析2012-04-23
- 魏建国: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历史检视2012-04-19
- 弗莱德·索俄:宪政主义的背景2012-04-18
- 田雷:超越宪法的美国宪政史2012-04-11
- 冯家亮:代议制度之宪政品质2012-04-10
- 李步云:宪政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2012-04-10
- 郑琼现:军政之治与宪政之病 ——对孙中山宪政程序设计的反思2012-04-08
- 林来梵:眺望宪政的远景——读王世杰、钱端升的《比较宪法》2012-03-29
- 莫纪宏:宪政概念在当下的社会功能2012-03-26
- 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2012-03-19
- 铁锴:公民政治:概念、价值及其特征2012-03-15
- 郭道晖:“社会主义”姓什么?2012-03-14
- 宫岭:“立宪党国制”是否可能——宪政社会主义评析2012-03-09
- 蒋志如:追求宪政足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读《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2012-03-08
- 陈淮子:新一轮改革需要敲开四个硬“坚果”2012-03-05
- 丁礼庭:欧美经济危机绝不是民主宪政制度的终结2012-02-24
- 曹思源:宪政国家与党内民主2012-02-22
- 杜小军:也析德国榜样与日本明治宪政改革2012-02-22
- 陈弘毅:宪政主义在台湾与香港的实践2012-02-20
- 任复兴:本土自由思想与舶来民主宪政思想榫接于19世纪中期2012-02-20
- 闫海 曾祥瑞:宪政、地方自治与地方财政法制2012-02-19
- 郑磊:宪政百年中宪法学方法运用状况之演变——以清末与民国时期为中心2012-02-18
- 方朝晖:论儒学与民主宪政的理论结合是个假问题2012-02-17
- 王建勋:约束权力,走向宪政2012-02-16
- 许纪霖: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2012-02-13
- 胡德平: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课题2012-01-18
- 龚向和 刘耀辉:基本权利国家义务是宪政的产物2012-01-17
- 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2012-01-17
- 李炜光:宪政与税收的“权力边界”2012-01-15
- 曹思源:世界宪政潮流2012-01-11
- 韩大元:略论社会主义宪政的正当性2012-01-09
- 童之伟:宪政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执政2012-01-07
- 许崇德:宪政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012-01-07
- 何包钢:超越左右之争,建设宪政社会主义2012-01-05
- 王占阳:什么是宪政社会主义?2012-01-05
- 李勇 宋聚荣:检察权与中国宪政之路2012-01-04
- 曹思源:世界宪政潮流2011-12-23
- 张少锋:美国宪政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启示2011-12-15
- 甘阳:论美国内战:宪政理论的四个问题2011-12-13
- 李波::法、法治与宪政2011-12-13
- 苗连营:传统“和谐”文化的宪政之殇2011-12-12
- 何炼成:宪政社会主义要伸张民权2011-12-12
- 曹思源:公民权利高于一切2011-12-08
- 曹思源:世界宪政潮流2011-12-08
- 季卫东:宪政的新范式2011-12-06
-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本土叙事2011-12-05
- 崔博韬:从权利保障看“分权制衡”的宪法原则2011-12-05
- 成中英:儒学的宪政发引:从《洪范》到《正名》 2011-12-02
- 秦前红:从历史的基点中寻找中国宪政的真知2011-11-23
- 秦前红:中国宪政研究现状略评2011-11-23
- 秦前红:全球化思考 本地化行动——中国宪政的建设之道2011-11-23
- 秦前红:中国地方的兴起所引发的宪政问题2011-11-22
- 秦前红:“因公违法”的宪政透视 2011-11-22
- 秦前红:宪政是民主的最基本方式2011-11-22
- 秦前红 叶海波:论社会主义宪政2011-11-21
- 秦前红 叶海波:哈耶克宪政思想研究2011-11-21
- 沈岿:敬畏生命的制度出路:呼吁宪政2011-11-15
- 苗连营:社会失衡的宪政根源与宪政建设的功能定位2011-11-15
- 鄂玉江:关于积极推进宪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011-11-10
- 徐立刚:民初宪政转型失败与革命党人的失策2011-11-07
-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2011-10-23
- 甘阳:从「民主运动」走向「民主政治」2011-10-22
- 郭道晖:我所认同的宪政社会主义2011-10-14
- 华炳啸: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路与顶层设计2011-10-12
- 巫永平 郑振清:重构“一个中国”宪政框架2011-10-03
- 袁伟时: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2011-09-28
- 张英洪:强制拆迁、财产权保护与地方宪政构建2011-09-24
- 布鲁斯阿克曼:立宪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崛起2011-09-10
- 秦前红:宪法学者为什么总是缺席国内重大立法活动? 2011-09-08
- 秋风:宪政也要讲治理的有效性2011-08-30
- 熊伟:宪政与中国财政转型2011-08-26
- 易中天: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2011-08-14
- 莫志宏:儒家宪政主义的问题意识2011-08-14
- 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2011-08-14
- 杨晓刚:不懂毛泽东,没资格谈宪政2011-08-12
- 曹思源:印度:落后国家走向宪政的表率2011-08-09
- 杨晓刚:试论儒学中宪政概念的合法性问题2011-08-08
- 郭道晖:“中国世纪”愿景与世界宪政文明2011-08-08
- 薛涌:美国债务危机背后的宪政危机2011-08-04
- 秋风:反传统情绪与双重的无知2011-08-01
- 杨晓刚:与方绍伟先生谈儒家宪政问题2011-07-30
- 楚梦:“党产归零”与民主宪政2011-07-25
- 陈兴良:刑法的宪政基础2011-07-06
- 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2011-07-04
- 杨晓刚:自由主义是宪政主义吗?2011-06-29
- 袁伟时:儒家是宪政主义吗?2011-06-23
- 张翔:对宪政民主常识的一点思考2011-06-08
- 康晓光:儒家宪政论纲2011-06-03
- 刘明明: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宪政运动中的自由知识分子2011-06-02
- 宣统三年九月初七日(军谕)2011-05-03
- 华炳啸:宪政社会主义如是说2011-04-28
- 王人博:近代以来的中国宪政思想 2011-04-24
- 李楯:从实施宪政出发,推进公众参与2011-04-19
- 曹思源:俄罗斯宪政:曲径通幽 2011-03-30
- 曹思源:韩国宪政转型的脚印2011-03-29
- 曹思源:印度的宪政之路2011-03-29
- 曹思源:台湾宪政转型及其启示2011-03-28
- 邓联繁 田飞龙:新行政法与依宪行政2011-03-27
- 曹思源:俄罗斯宪政:曲径通幽2011-03-24
- 陈端洪:我们时代的国家理论需求2011-03-14
- 莫志宏:游戏、愿赌服输与宪政精神2011-03-13
- 刁振娇: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实验的反思和启示2011-03-09
- 李竞恒:衣冠的背影:清末民初政治思潮与实践中的“汉衣冠”想象2011-02-27
- 袁伟时: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2011-02-26
- 蔡文成:论宪政视域中现代行政权的多元控制2011-02-16
- 刘军宁:强权不是答案:百年中国的政治迷途 2011-01-27
- 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2011-01-24
- 田飞龙:中国法治的现象解释与理性展望 2011-01-09
- 柯小刚:王道与人民共和 2010-12-15
- 燕继荣:宪政的要义就是“限政”2010-11-26
- 陈端洪:宪政初论2010-11-05
- 陈端洪:革命、进步与宪法 2010-11-05
- 华炳啸:我为什么会信仰社会主义?2010-11-03
- 张博树:漫谈台湾的宪政——台湾七次修宪的启示2010-09-30
- 萧功秦:近代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2010-09-30
- 郭道晖:当今中国宪政运动思潮述评2010-09-28
- 郭世佑:违宪的忧思——宪政与法史漫笔之三2010-09-12
- 王毅:为什么宪政对人权和财产权的保障是现代经济制度的基础2010-06-17
- 巨凯:“袁段吴张蒋”:民国宪政的五个拐点人物(2) 2010-05-25
- 巨凯:“袁段吴张蒋”:民国宪政的五个拐点人物(1)2010-05-25
- 任剑涛:宪政转轨中法政学人的使命2010-05-24
- 曹思源:消除政治灾难,需要宪政2010-05-20
- 高全喜:有效国家权威下的宪政改革2010-05-10
- 周恩来:关于宪政与团结问题2010-05-10
- 于建嵘:除了宪法,我们还有什么?2010-04-30
- 强世功:乌克兰宪政危机与政治决断2010-04-13
- 佟德志:从革命的法制到依法治国2010-04-01
- 肖巧平 黄一军:宪政视野下协商民主概念分析2010-03-20
- 陈明: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试说 2010-03-11
- 秋风:儒家复兴与社会整合2010-03-09
- 曹思源:“墨西哥奇迹”与墨西哥宪政2010-03-06
- 郭绍敏:清末宪政改革与现代国家建设2010-03-05
- 高全喜:关于宪政与正义问题的思考2010-02-06
- 蔡定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与宪政发展2010-02-06
- 王人博:中国宪政百年之思考:严复、胡适给今人的启示2010-02-06
- 王建勋:土地制度、财产权与中国的宪政之路2010-01-31
- 王缉思:任东来著《美国宪政历程》序2009-12-28
- 王振民: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2009-12-21
- 韦森:探寻英美宪政民主政制的超验之维2009-12-20
- 陈红太:关于“宪政”和“社会主义宪政”主张的几点认识2009-12-17
- 周其明:宪政正当性论略2009-12-15
- 马飞:地方精英与清末宪政——晚清江苏咨议局的多面观察2009-12-14
- 钟付和:宪政式制衡还是多边化制度下的均衡?2009-10-13
- 季卫东:个人安全保障与宪政 2009-10-08
- 王建勋:宪政与发展——天则所第393次双周学术报告会2009-09-28
- 南方河:为宪政民主殉道的宋教仁2009-09-24
- 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2009-09-22
- 王建勋:美国宪政的地方根源2009-09-18
- 宋显忠:全球时代的宪政与法治2009-09-11
- 孙翱翔: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内在逻辑2009-09-03
- 郭道晖: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政运动2009-09-03
- 王建勋:宪政离中国还有多远2009-08-24
- 李昱霖:博弈视角下的美国宪政发展史2009-08-07
- 秋风:以宪政原则重新设计国有企业制度框架2009-08-04
- 陈端洪:宪政——通过制度限制政府2009-07-17
- 郭绍敏:辩论、政争与宪政之道2009-07-15
- 潘修华:自由、国家与宪政2009-07-14
- 燕继荣:中国的改革:民主化的另一种模式2009-07-13
- 韦森:是到扬弃斯大林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五分法的时候了!2009-07-13
- 涂少彬 肖登辉:宪政认同:民族认同的现代性转向2009-07-08
- 佟德志:自由立宪与民主理论的创新──美国改革时代的宪政文化研究2009-07-07
- 徐贲:战后德国宪政与民主政治文化——哈贝马斯的宪政观2009-07-07
- 肖建生:一九四六年宪政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2009-06-28
- 王世涛:中国财政的宪政解读2009-06-15
- 刘昕杰:如何宪政:抗战时期的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2009-06-12
- 林来梵 褚宸舸: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2009-06-10
- 陈志武:国有制与宪政法治:如何兼容?2009-06-03
- 褚宸舸:“宪政”与“民主”的表达(1940—1947)2009-06-02
- 王建勋:百年立宪得失与中国的宪政之路2009-05-25
- 王彬:美国宪政精神及借鉴2009-05-20
- 秋风:论自由主义的保守化2009-05-18
- 包万超:宪政转型与中国司法审查制度2009-04-30
- 杨雪冬:政治文明、现代国家与宪政建设 2009-04-15
- 杨开亮:清政府缘何痛失改革良机——《钦定宪法大纲》百年祭2009-03-30
- 王世涛:从统合走向制衡——中国宪政体制的必由之路2009-03-24
- 付建明:现代政治中的民主、法治与宪政2009-03-24
- 陈子明:中国宪政民主的实现途径(下)2009-03-22
- 高全喜:政治宪政主义与司法宪政主义2009-03-06
- 傅国涌:1933年的宪法讨论2009-02-17
- 魏敦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法治与宪政2009-02-09
- 刘剑文:宪政与中国财政民主2009-02-08
- 薛刚:变动社会中的宪政尝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与宪政2009-02-03
- 马俊军:宪政视野中的公民文化2009-01-22
- 陈子明:中国宪政民主的实现途径(上)2009-01-10
- 吴伟:新权威主义:中国政治改革的操作理论2009-01-07
- 陈弘毅:宪政:中华民族复兴的要求2009-01-05
- 吴稼祥:从新权威到宪政民主——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理论2009-01-04
- 强世功:国家主席:三位一体宪政体制的创立与完善 2008-12-26
- 陈明: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2008-11-27
- 周舵:自由宪政及其民主悖论2008-11-25
- 刘俊祥:论贫富公民利益博弈的宪政机制2008-11-23
- 刘俊祥 杨志红:以人为本与宪政文明建设2008-11-19
- 刘俊祥:从“权治政治”向“法治政治”的文化转型2008-11-19
- 何贤桂:民国宪政启示录2008-11-16
- 王铁群:纪念清朝宣布宪政时间表100周年2008-11-15
- 陈敏昭:德国的宪政之路2008-10-31
- 熊培云:从限政到宪政2008-10-26
- 郭世佑:是清末“宪政”,还是清末预备立宪?2008-10-15
- 王缉思:《美国宪政历程》序言[1]2008-10-02
- 黄卧云:民国时期宪政转型失败的教训2008-09-02
- 李炜光:中国的财产权与税收的宪政精神2008-08-21
- 夏彦才:变革时代的英国宪政经验2008-07-25
- 杜光:漫漫立宪路,宪政何迢迢 ——纪念中国立宪起步一百年2008-07-24
- 唐代兴:宪政的伦理之维与道德之基2008-06-13
- 刘田玉:宪政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对决——中国复兴的宪政之维2008-06-13
- 陶庆 孙广厦: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执政中的宪政思想探源——“俄共(布)2008-04-10
- 甘阳:公民个体为本、统一宪政立国2008-04-10
- 许允仁:为什么是“宪政民主”而不是“人民民主”?2008-03-31
- 岳海:第三次共和——中国宪政百年未竟之旅2008-03-29
- 王建勋:通往宪政之路——自下而上的政治试验2008-03-03
- 刘军宁:经济自由:自由之母,宪政之路--读哈耶克2008-02-25
- 张博树:推进新闻制度改革,落实中国公民的知情权、2008-02-24
- 季卫东:宪政的复权2008-02-13
- 秋风:后殷海光时代:走向宪政主义范式2008-01-19
- 韦森: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2008-01-07
- 唐代兴:宪政:宪治与法治的伦理基础(下)2008-01-07
- 唐代兴:宪政:宪治与法治的伦理基础(上)2008-01-07
- 金雁 秦晖: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专制”与宪政民主(续)2008-01-04
- 陈子明:宪政旗帜下的左右翼联合阵线2007-11-14
- 陶庆:宪政起点:宪法财产权与纳税人权利保障的宪政维度2007-11-08
- 袁伟时: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2007-10-23
- 严泉:理念与利益: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反思2007-09-12
- 刘山鹰:论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宪政主张(1944-19452007-08-21
- 刘俊祥:论贫富公民利益博弈的宪政机制2007-08-19
- 傅国涌:1906年——慈禧垂帘时代的宪政萌芽2007-06-05
- 季卫东:当今中国宪政发展的阻力与助力——以强制拆迁和刑罚权为线索2007-05-30
- 旷新年:评寡头宪政派2007-05-28
- 蔡定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2007-05-13
- 肖雪慧:历史的伟大律动——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所想到的2007-05-13
- 任剑涛:宪政分权视野中的央地关系2007-04-11
- 周其明:揭开“不可提宪政论”的迷雾2007-03-28
- 韩毓海:宪政与无产阶级国家2007-03-09
- 袁伟时:中国宪政:曲折而凄惨的开篇2007-03-05
- 胡星斗:宪政与可控民主才是好东西2007-01-23
- 刘田玉:宪政理念在中国的百年变奏——兼评中国百年宪政史的解释范式2007-01-06
- 李炜光:几乎没有胜算的较量2007-01-03
-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原序2006-11-30
- 杨鹏:从金字塔到太极图——宪政改革的道家思想资源2006-11-29
- 李炜光:直接税和宪政民主2006-10-13
- 谢维雁:走向平衡的宪政理论——对中国宪法学的一个初步检视2006-09-25
- 高景柱:贡斯当的宪政民主思想解析2006-08-13
- 秋风:普通法宪政主义断想2006-08-08
- 高全喜:仅有“普通法宪政主义”是不够的2006-08-08
- 刘山鹰:《中国的宪政选择——1945年前后》小结2006-07-12
- 高全喜:宪政、自由与正义2006-07-11
- 韦森:中国当前需要什么样的宪政经济学?2006-06-26
- 谢维雁:论宪政的平衡性2006-06-09
- 唐代兴:宪政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道德建设方向2006-05-24
- 郭绍敏:革命与宪政之悖反——“五四宪法”再反思2006-05-11
- 肖雪慧:宪政与国民2006-04-28
- 杨福忠:立法责任引入我国宪政制度建设之思考2005-11-24
- 谢维雁:中国五十年宪政建设的困顿与前景2005-11-22
- 朱中原:中国宪政转型的本土资源清理2005-11-19
- 高全喜:宪政的正义性2005-09-15
- 文力:确立宪政框架下的政府干预和力量平衡机制2005-07-23
- 陈晓律:寻找法治社会的平衡点2005-07-19
- 刘军宁:电动车与代议士:一个宪政事件2005-07-11
- 刘山鹰:从认可到放弃:政协宪政方案失败原因探析2005-07-07
- 哈维尔:“皇帝没穿衣服”2005-07-01
- 刘山鹰:1946年政协会议与中国宪政设计2005-07-01
- 秋风:县委书记揽权宪政难改革2005-06-26
- 刘军宁:文明即驯化:用宪政驯服统治者2005-05-15
- 刘军宁:中国商人的宪政情怀2005-05-15
- 黄岭峻:论宪政的宗教之维2005-05-11
- 刘山鹰:局限的高峰:联合政府的宪政意义2005-05-07
- 高景柱:民主与宪政的辨证——杰斐逊与麦迪逊之争2005-05-01
- 许江桥:宪政之难2005-04-27
- 佟德志:美国革命与宪政民主传统的形成2005-04-21
- 郭为桂 朱海英:人民的“虚置化”与“建构化”——从宪政民主到程序民2005-04-01
- 高武平:论民主宪政与小康社会的实现2005-03-31
- 李纪兵:论“幸福宪政”的手段与目标2005-03-25
- 李纪兵:宪政的底线——从猴子掰苞谷的寓言说起2005-02-22
- 刘海波:博士论文《宪政联邦主义的理论建构》简述2005-02-15
-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2005-02-15
- 满运龙:英国革命和近代宪政观的产生2005-02-13
- 季卫东:网络社会中的有限宪政革命2005-01-30
- 梁治平:宪政是一种文化2005-01-30
- 曹凯:从党内普选与分权到宪政民主——对中国渐进式民主化进程的思考2005-01-21
- 上官丕亮:杨兆龙宪政思想初探2005-01-18
- 黄钟:向宪政国家和平转型的基本条件2005-01-11
-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前言2005-01-06
- 李炜光:现代税收的宪政之维2005-01-05
- 李炜光:财产权与税收的宪政精神2005-01-05
- 郑贤君:李大钊宪政思想初探2004-12-16
- 杰弗里·萨克斯 胡永泰 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2004-12-09
- 萧公权:宪政的条件2004-10-21
- 徐贲:从宪法的形式性看中国宪政问题2004-10-15
- 郑贤君: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2004-09-20
- 杨小凯:中国宪政的发展2004-07-20
- 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2004-07-08
- 杨小凯:土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2004-07-08
- 季卫东:再论宪政的复权——亚洲新格局与中国政治改革2004-07-08
- 徐勇:村民自治: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2004-07-05
- 宪政的政治含义2004-06-14
- 毛寿龙:当代中国立宪政府的发展与挑战2004-06-04
- 余晖:反垄断是一个宪政问题2004-05-27
- 杨小凯:基督教和宪政2004-05-27
- 秦晖:权力、责任与宪政——兼论转型期政府的“大小”问题2004-03-16
- 20世纪中国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探析及启示2003-12-12
- “宪法与宪政”讨论2002-12-12
- 袁伟时:强国梦与宪政之路2003-09-18
- 杨光:中国的宪政和法治前景2002-12-02
- 杨光:宪法与宪政2002-11-14
- 危舟:宪政的价值困境200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