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绍伟:方舟子与死人的灵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41 次 更新时间:2012-07-10 17:13

进入专题: 方舟子   灵魂  

方绍伟  

方舟子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死后没有灵魂?”的文章,以科普的方式告诉人们说:人死后没有灵魂。

中国的古人早就反驳过灵魂不灭的迷信,方舟子认为,晋朝的阮宣子、东汉的王充“反驳角度很独特”。阮宣子说:声称见过鬼的人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难道衣服也有鬼吗?王充则说:如果死后灵魂不灭,死去的人要比活着的人多得多,现在应该到处都是鬼了。

我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为了宣扬灵魂不灭,更不是要说我见过鬼魂,这篇文章是为了指出:方舟子的科普,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这种漏洞将导致方舟子在“反对中医”和“支持转基因”这样的问题上,走上了可能有害社会的极端。

方舟子认为:“古人说的灵魂,有时指的是我们今天说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那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人一死,大脑活动终止,意识丧失,所谓的灵魂也就跟着消失。这是灵魂不存在的科学依据”。

在人类现有科学知识的范围内,方舟子的说法很准确。但是,如果灵魂“有时指的是”精神意识和心理活动,那么,灵魂就有可能“有时指的不是”精神意识和心理活动。也就是说,灵魂完全可能是人对“死后来生”之类的一种猜测,它根本不必要与人的精神意识相关。如此,大脑死亡的意识丧失,就根本不能证明“灵魂也就跟着消失”。所以,方舟子所谓的“灵魂不存在的科学依据”是根本不可靠的。

注意,我不是因此要去证明灵魂存在,我只不过说,方舟子的科普,显然违反了他所信奉的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精神,方舟子最多只能得出结论说:现代科学没有发现灵魂存在的任何证据。要害就在这里:“没有发现灵魂存在的任何证据”,同“人死后没有灵魂”,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会事。几乎所有人都按照常识把这两者等同起来,而方舟子利用的就是这个错误的常识。

显然,正确的答案是:现代科学“没有发现灵魂存在的任何证据”,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证明“有灵魂”,也同样无法证明“没有灵魂”,所以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就是承认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注意了,这不是抬杠,这是一种严格的思维方法。按照这个严格的思维方法,方舟子所推崇的晋朝的阮宣子、东汉的王充,他们反驳灵魂存在的方法就不是“角度很独特”,而是完全错误。声称见过鬼的人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这可以是人的幻觉,用“难道衣服也有鬼吗?”来反驳,显然就文不对题。“死去的人要比活着的人多得多,现在应该到处都是鬼了”,这个反驳更糟糕,因为问题根本不是“有多少鬼”,问题是活人能不能证明“有没有鬼”。

阮宣子和王充的荒唐思维,在方舟子文章的最后也显露出来了。方舟子是这么说的:“对许多人来说,相信人死后有灵,不过是提供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但是相信人死后无灵,并不因此就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正如我对女儿说的,因为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有,所以要对生命更加珍惜。人死如灯灭,那就要让生命之火在熄灭之前烧得更旺、更亮”。

方舟子讲得有情有理,却进一步把自己与他所崇拜的科学精神隔离得更远了。就像东汉的王充混淆了“有多少鬼”和“有没有鬼”一样,方舟子把“有没有鬼”的问题转换成了“珍惜生命”的问题,即把一个科学问题转换成了一个价值问题,从而以“珍惜生命”在价值上的正确,去抹杀“我们不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的真相,最终实现“以价值压真相”的反科学思维。

方舟子把一种不彻底的科学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却非常容易逃脱逻辑的审判,因为他利用的,正是我们中国人“不求知其所以然”的马虎态度。不幸的是,方舟子这种“不彻底的科学态度”的反面,也是一种“狭隘的科学主义态度”,这种态度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中医的反对”和“转基因的支持”上面。

“狭隘的科学主义态度”说的是,仅仅靠“科学没有发现灵魂存在”就去“科学地认为灵魂不存在”,然后把“科学地承认不知道灵魂存不存在”排除掉。也就是说,把科学能知道的当成真理,然后把科学还不能知道的当成虚无。这种思维,就是我上文所说的可能导致“有害社会的极端”。

在科学所力所能及的方面,科学方法能够证明中医的一些做法毫无根据、转基因的安全有充分根据。可问题是,在科学所力不能及的方面,科学方法根本不能证明“中医无效”和“转基因安全”。仅仅集中在科学所力所能及的方面,这就是“狭隘的科学主义”。

方舟子对“中医的反对”和“转基因的支持”,正是他的“荒唐思维”的逻辑结果。我个人非常支持方舟子的许多打假,甚至也包括一些中医和气功方面的打假,但我不希望由于方舟子的极端思维和个人影响,最终在中医和转基因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任何有害结果。

    进入专题: 方舟子   灵魂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525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