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纪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95 次 更新时间:2012-06-26 16:55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田纪云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二十三年了(本文写于2002年——编者按)。这二十三年是伟大的二十三年,是祖国大地山河巨变、旧貌换新颜的二十三年,也是改写中国历史、谱写新的篇章的二十三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二十三年来,国民经济大体上以9%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7倍以上。到2001年,中国GDP已达95933亿元,比一九八O年翻了四番,名列世界第六位;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外贸进出口超过5000亿美元,都翻了十几番;到二00一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2122亿美元,在世界上居第二位。我国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仅一举解决了十二亿人民的衣食温饱问题,而且生活质量、膳食结构大大改善了。工业化进程加快,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教育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初步转变。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两步战略目标――由饥饿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贫穷落后、商品匮乏、定量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折。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奋进。

我国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前人没有做过,书本上也没有讲过。23年来,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根据我的亲身经历、体会,最根本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体一点讲就是 “五个抛弃,五个确立”。

(一)抛弃唯意志论和“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重大功绩之一,就是坚决抛弃了“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盛行一时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占上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可以说,唯意志论充斥社会,形而上学十分猖獗。大家还记得,大跃进中曾经流行一时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人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人民日报》头条经常是“放卫星”的报道,什么一亩地产小麦几万斤、十几万斤;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5年“超英赶美”等等,实际上宣扬的是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个人迷信盛行,思想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日益严重,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这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到“文革”结束的时候,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43页)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支持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在这两个问题上,胡耀邦同志是立了大功的,他以非凡的勇气、无畏无私的精神,克服重重阻力,推动了这两项工作的进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其后,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并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基本完成。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党的十三大、十五大报告深刻阐述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纲领,我看这就是最大的实际,是坚持实事求是路线得出的正确结论。脱离这个实际去研究问题,行不通。教条主义的东西,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行不通,只能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对于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5页)小平同志的话是警世之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都是如此造成的苦果。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因此,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可以这样说,由唯意志论和‘左’的教条主义,转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导和思想基础。

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这个论断是很重要的。要解决当前改革开放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深层次矛盾,靠原来的本本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仍然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面临着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紧迫任务。我认为,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思考、多研究 。目前改革开放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成绩巨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有些领域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我们的GDP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一个州,人均差距就更大了(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GDP只有890美元),只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不能估计过高。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夸大政绩,程度不同地存在浮夸和虚假的问题,不仅破坏了党的形象,引起人民群众不满,而且对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利,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搞得更好。

(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另一个伟大功绩,就是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四化”上来。1957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下所搞的“阶级斗争”,就是相互斗,今天干部斗群众,明天群众斗干部,没完没了,一直斗到粉碎“四人帮”前。这样斗的结果是人心涣散,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粉碎“四人帮”,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今天是什么样的局面,不敢想像。正是邓小平同志主导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才使我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才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我们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不断发展生产力,把人民的生活搞上去,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流行一句话:“大河有水小河满”。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要知道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小河都是干的,大河也会干涸断流。这就是说,如果老百姓很穷,纳税人都是穷光蛋,国家也富不了。以民为本,民富与国富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变过分集权和闭关锁国的状况,坚决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放权搞活的“八字真经”,就是打破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敞开国门,大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人才和资金;抛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权力下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四川的农民率先兴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是我们为它起的一个学名,其实,农民的说法很简单,就是分田到户,叫作“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这一创造在党中央的指导下,迅速在全国推开,犹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历经二十多年,回过头来看,农村改革的成功,其奥妙就在于使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得到创造与追求财富的自由。它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一旦得到了追求财富的自由,将表现出多么伟大的创造力,创造多少人间的奇迹。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着党中央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乃至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相继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在长江三角州、珠江三角州、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开发区,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九十年代初,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各省会市及一些较大的市。现在,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开放,而且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总之是全方位的开放。改革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3页)“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8页)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立国之本,就难以走强国之路;同样,没有强国之路,立国之本也保不住。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不断克服来自“左”或右的干扰中前进的,但我们终于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要重视教育和科技,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4页)。世界银行在按“可持续发展”思想制定的新的计算各国财富的方法中,把人力资源即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国家财富净值的三项主要内容之一。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在美国参观INTEL公司,总裁是中国人。我问他,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位总裁说:“是人才。”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面临激烈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扎扎实实把教育搞上去,重视培养人才,把人才留住,把科技和人才吸引到中国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没有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合理的待遇,人才是留不住的。我们应当进一步改革现行体制,为各种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能者、智者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抛弃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确立走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

计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长官意志经济、政府经济。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搞社会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纵观世界各国,搞计划经济没有成功的。那种僵化的、高度集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张的社会主义,而是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的误导。1978年,我陪同张劲夫同志访问苏联,当时南斯拉夫的理论家卡德尔就预言苏联的计划经济无法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竞争,最终要失败,实践已经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1999年12月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他在文章中说:“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3\4的时间生活在共产主义学说的标志下。看不见,甚至否认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而不认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的巨大代价,错误就更大了。”他又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走一条死胡同,偏离了人类的康庄大道。”普京的这些话从某种意义上是前苏联人民,也是俄罗斯人民血与泪的总结。回想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建国三十年没有解决人民的衣食温饱问题,你能说是哪个人的责任吗?归咎于哪个人都是不公平的,根本问题是“耕者无其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把土地经营权交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对土地经营的自主权,产品的自由处理权和经济实惠,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实践,至少已经证明了一点,就是搞那种高度集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恩格斯说,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要把经济搞上去,必须有动力。动力主要来自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来自竞争,优胜劣汰。我认为,在大家都是无产者的社会里,只能建立一个“穷社会主义”,实质上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大家或者多数社会成员都是有产者的基础上,我们的社会才能繁荣稳定。要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也是我们20多年来从改革和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得来的重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79年小平同志就指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31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年,小平同志又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48页)1987年,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发展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03页)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这就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下了一个透彻、精辟的结论。根据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我们回顾这个历程,可以看出,正是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走出僵化的计划经济的死胡同,迈向了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抛弃只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模式,确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

实行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就要打破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年来,在所有制问题上“左”的东西影响很大很深,好像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越公越好。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这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吃尽了苦头。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率先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7页)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这就是说,衡量的标准,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切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式的争论,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面前,都是极其乏力和毫无意义的。我们曾经有过姓“资”姓“社”的争论,历史已经证明,这种争论对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毫无益处。不搞争论,是小平同志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现在看,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大智大谋。理论上一时说不清楚的就不要去争论,关键是大胆实践。有的人惯于挥舞“主义”的帽子,动不动就给人扣上资本主义、私有化等大帽子,让人们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做。这些人就是没想过:经济不发展,贫穷、饿饭该是什么主义?亡党亡国该是什么主义呢?建国以来,经济的意识形态化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国现今的私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据有关部门调查,这种私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工人、农民和其他普通劳动者,企业创业的原始资金大部分是劳动所得,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大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人有恒产,则有恒心”。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在法律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看到,这些私营企业,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等民营经济,都是在不享受任何优惠、甚至受歧视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天生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可以更好地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如浙江省就是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的小省,改革开放以来一跃而成为经济大省、强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四。有人总结,浙江人民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具有“五千”精神: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头万绪抓根本。二十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搞市场经济就是要承认:追求富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和欲望,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放手让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和优势来创造财富、配置资源,而不是靠政府恩赐。所以,如果你搞市场经济,就必须也必然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没有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就不会有相互补充和竞争,也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单靠国有企业是不行的,必须动员群众办经济,要让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股,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各项生产建设事业上来。在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除了少数的尖端科技企业、军工企业以及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行业由国家掏钱来办,大部分行业要以民营经济为主。民营经济将在中国经济的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这是必然趋势。现在非国有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已经占到了一半,在沿海地区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从各地的情况看,谁的民营经济成份高,谁的经济形势就好,“父母官”也就好当。谁在这方面觉悟早、决心大、动作快,谁就能使经济迅速发展。

(五)抛弃重人治轻法治的错误倾向,确立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有几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实行的是人治,皇帝是天下至尊,一言九鼎。这种封建主义的人治,影响深远。加之建国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了民主法制建设,人治的东西抬头,一个领导人一句话,往往就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我们过去走了许多弯路,包括经济上搞“大跃进”,政治上搞“文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没有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总结了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68页)“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46页)1980年8月,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主要弊端,强调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好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践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极其深刻。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33页)1986年,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的重要性,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6页)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则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在1999年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国家实施这一方略写进宪法。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昭示着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走向法治。我们说的法治不应该是“治民”,而应该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在我们国家,人民是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当前,人大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一要重点抓好立法工作,在立法中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注重提高立法质量。二要认真搞好监督工作,特别要大力加强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总结地方人大开展代表评议、述职评议、司法监督、重大事项审议等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监督方式。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的腐败。各级人大的监督必须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问题上多下功夫。三要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这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百年大计。实行依法治国,不光是人大的任务,而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特别要从观念上解决当前仍然存在的重人治、轻法治,重政策、轻法律的倾向,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政策与法律、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真正让法治思想深入人心。由人治向法治过渡,是人民的追求,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我国走向繁荣昌盛,以强国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我们充分肯定改革开放23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了解,在我们工作中,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很尖锐。比如农业和农村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和下岗职工的问题,金融风险的问题,以及加入WTO以后带来的许多新的挑战,等等。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发奋图强,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大成绩。

(原载2002年《党史研究》第4期、2002年《中华儿女》第182期等刊物)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8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