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斐然 陈昭:实现内外需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6 次 更新时间:2012-06-03 09:45

进入专题: 对外贸易  

郭斐然   陈昭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日益严峻复杂的形势,这虽与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经贸形势不断恶化有关,但也暴露出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在出台措施支持外贸企业渡难关的同时,更要加大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定外需的必然选择。

  

一、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已经到了调整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不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要求的贸易体制。但同时,我国外贸发展模式又相当脆弱,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大的变动,就会对整个出口部门及相关产业形成冲击。

外贸依存度高,增加了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外贸依存度是外贸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判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指标。与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相比,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仍超过60%,明显偏高。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经出口部门迅速传导到国内,危及国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进口方面,我国工业特别是尖端技术,如数控机床等领域,对国外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进口依赖程度相当高,极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运行出现不稳定。

对外贸易失衡,面临国内外的诸多挑战。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2011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到2000多亿美元,由此带来了不利影响。从外部看,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摩擦增多,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7起,以美国为首的逆差国将其逆差以及赤字归咎于人民币币值低估,对人民币形成了持续和较大的升值压力。从内部看,货物贸易顺差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形成了较大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敞口,尤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出口结汇人民币的大量投放,造成了基础货币的迅速增长,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贸易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外贸长期健康发展。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比重更低。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密集的资源性产品,既为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提供了借口,也对我国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造成了压力;二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虽然加工贸易在引进外资和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如果不能加快引导外资和劳动力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升级,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贸易平衡;三是服务贸易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从国际经验看,如果没有金融、保险、电信、研发、物流运输等服务贸易的支持,货物贸易就难有竞争力。特别是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贸易方式,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我国外贸领域存在的不均衡、不可持续问题,在制约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国内产业的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筹起来,妥善应对。

  

二、对外贸易调整的方向在于实现内外需的良性互动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既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提出了要求,也突显了调整对外贸易格局的紧迫性。当前,加快促进对外贸易调整,其基本方向应在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内外需的良性互动。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内需与外需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一方面,内需是外需发展的稳定器,扩大内需相应地会增加进口,保持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为稳定出口奠定基础;内需增加也有助于国内市场充分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外需是内需的助推器,通过稳定外需,可以稳定国内就业和劳动者收入,为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强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创造条件,并有利于增加投资机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从实践来看,内需与外需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中国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大、内需潜力大,只有立足内需,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通过发挥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完善市场环境,有效降低了生产与交易成本,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和企业,为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通过外贸出口,中国储备了大量建设资金,并通过市场竞争、产业集聚和技术外溢等路径,不断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资料显示,长期以来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超过8000万人,其中60%来自于农村,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开启巨大的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分析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不仅仅是要说明两者的孰重孰轻,实际上,在不同时期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一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重心往往要在内需和外需之间发生转移。总结国际经验,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美国在二战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借助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则调整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又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和鼓励出口。日本在二战后也经历了由“贸易立国”为导向向“广场协议”后积极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调整。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德国政府也积极推动经济重心转移,从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向更多依靠内需的方向转变,争取早日实现经济复苏。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显著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一些基础性因素正在逐步削弱。内外需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发掘内需的巨大空间和潜力,就很难使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顺利推进。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全球贸易增速大幅回落,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只能更加依靠国内市场。

实践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外需关系要把握住两点。第一,内需与外需都不可或缺。扩大内需,一定是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第二,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要更加强调以扩大内需为主。稳定外需,一定是有利于扩大内需的稳定外需,要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外需对促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带动作用,为深入实施内外需的协调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三、积极调整外贸发展模式,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条件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外贸工作的基本方向。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就是要通过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调整,有效稳定外需,发挥产业联动效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带动内需市场的成长,最终实现内外需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实现外贸发展与产业调整相协调。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对外贸易模式的调整,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扩内需、稳外需”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外贸易对产业发展的正面效应,通过外贸模式的调整及贸易结构的优化,来促进产业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践中,一些地方将引进外资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当地科技水平进步、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印度软件产业发展也是这方面的例证。近年来,印度将重点扶植的软件产业与外贸出口相结合,一方面提供专款开拓国际市场、减免关税、在国内外举办研讨会和展览会,为软件出口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外贸出口带来的市场、技术与资金,促进软件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软件产业基础的奠定,为印度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印度在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过程中始终处在有利地位。

实现外贸进口与外贸出口相协调。进口与出口相协调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调整的重点。这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在现行的贸易发展条件下,无论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都过多地倚重出口的作用,进口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拉动潜能并未充分发掘;二是中国对要素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但在国际上不掌握对重要资源性产品的定价权;三是实现贸易再平衡以及有效利用外汇储备,都离不开进口这一环节。“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调整以出口为中心的外贸发展思路,应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的原则, 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拓宽进口渠道,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消费品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拉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协调。研究表明,服务贸易在贸易平衡方面比货物贸易更具弹性,通常在服务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都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更容易掌握贸易模式的选择权。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贸易结构不平衡,因此,要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摆在优先位置。首先,要调整贸易结构,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发展,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其次,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以“稳定传统服务,拓展新兴服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服务贸易调整的方向和路径,既要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也要积极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发展服务贸易要着眼国内经济,要立足于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的国情,通过服务贸易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吸纳大量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作者单位:郭斐然,求是杂志社;陈 昭,中国社会科学院)

    进入专题: 对外贸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0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