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泉:我们为什么容易感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1 次 更新时间:2012-04-27 22:17

进入专题: 感动  

史海泉  

在没有好电影看的时候,不妨看看老电影也是一种追忆和享受。中国拍的不好看就看外国拍的,反正艺术无国界。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今又换装成3D版卷土重来,而且再次创下票房新高,使得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兴奋地手舞足蹈,电影"世界之王"不属于他还能属于谁?中国观众在1997年掏出了近4个亿,今年会掏多少,看看第一周的中国票房就知道了。第一周3D《泰坦尼克号》六天中国票房就高达4.2亿,刷新了97年老版纪录,余下的日子里,大家对老卡的创收只能是五体投地啦。

今天,国内大张旗鼓的在讨论文化创新和文化软实力问题,因为我们不仅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还要成为世界文化大国、强国。北京大学还专门邀请了软实力的首创者美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约瑟夫o奈来北大交流演讲。奈指出"软实力的来源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和与外交政策。软实力是权力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通过吸引和说服以获得更优结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军事、经济威胁和收买的行为。"可以说请约瑟夫.奈教授来讲概念,请卡梅隆来北京电影节助阵指导,乃至与张艺谋的面对面,都可以看出我们确实被文化软实力给镇住了。《泰坦尼克号》就是他们指给我们什么叫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最好说明。一部同样题材的电影,相隔15年却同样能掀起票房的轩然大波,绝不仅仅是一种新奇与怀旧的偶然。我们在电影院看的时候除了震撼还有感动,我们到底为什么这么容易感动?

正如奈教授所言,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比可见资源更具开发价值的宝贵资源,它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价值不可估量,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了文化资源开发的轨道,并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我们在不断佩服他们的同时,也在憋足了劲,暗中叫板。但仍有一些人成天躺在自然资源的大床上做着鼠目寸光的好梦,殊不知,梦一醒就是自己的末日。

好莱坞电影只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细节,其发达的文化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直让国人垂涎欲滴。我们也一直坚信号称享有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理应获得更好的文化价值体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问题出在哪里?除了服务环节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的文化底蕴问题,这就是事实的素材。文化要变成真金实银的财富,不仅仅取决于对文化的包装,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本身。文化要想转换成财富价值,这种文化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无论怎么包装,也不会有什么市场,充其量也只能为国民所理解,而不能走向世界。这就像鲁迅的小说美国人就不见得欣赏一样。张艺谋在国内也算是够努力的了,题材叙事足够宏大,拍摄投入也算是耗费巨资,但结局总是影迷不买账,为何?答案还是在于吸引力,那怕是再高的投入喧嚣也不能挽回文化受众的认同。有人将棒子全打在张艺谋身上,我看也是打错了对象。

记得97年观看《泰坦尼克号》时,影院里一篇呜咽,影迷泪流满面,场景只有《一个不能少》与之媲美,但有谁看过两遍或更多遍的《一个不能少》?卡梅隆却让中国的影迷们做到了,报载连看十几遍的大有人在,奇怪也不奇怪。今天3D版的那艏船又开过来了,中国的影迷依然还是那么的欢呼雀跃,还是那么的慷慨解囊,只为一饱眼福,因为我们自己的眼睛饿久了,饿坏了。

卡梅隆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们如此轻易的解囊落泪,无他,人性也。在中国几部卖座的好莱坞电影中,他们的故事也无非关于爱情、战争和生活之类,这些题材我们也多的去了,但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挖掘的东西为什么连我们自己也感动不了?无他,非人性也。我粗浅的认为人性一定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不谈人性的作品,即使包装再完美也打动不了谁。一味地反映政治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历史的波澜壮阔,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勾心斗角,细节的扑朔迷离,以及欲望毁灭的生活挣扎与沉沦等等这些不可谓不深入、细致,入木三分但总有一种美中不足或是虚无缥缈之感。从《闪闪的红星》到《三大战役》再到《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以及《芙蓉镇》《活着》和《大鸿米店》等等。一路而来,我们领受到了人性么?美好的人性么?没有。悲剧的收场施加给观众的动乱、惆怅、无助与迷茫,留存于心中的是深不可测的幽暗,一种人性之恶昭然若揭。相反,人性中的美好一面,阳光一面,同情、恻隐、坚毅刚卓的顽强以及那无私的大爱却难觅踪影。电影的强化和补偿的效应与我们或许只剩下强化,而这种艺术对生活的强化愈加使人沉重,不能从电影中获取相应的美感。丧失了美好人性的电影,还寄希望有很大的市场估计就很不靠谱了。《泰坦尼克号》无论是97版还是3D版之所以能吸引中国观众(据凤凰报道西方观众反应一般)我想这部电影较为充分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补偿心理。生活中的国人在残酷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层面都不轻松,人性之美难以寻觅也无法展现。心灵那条美丽的河流几近于干渴,恰在此时能有一部充分展现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大船开来,理所当然,大家也就争先恐后的希望购买船票一睹其美好风采。

97年当我第一次观看《泰坦尼克号》时,确实给震撼了好久好久。男主人公生活的随意、轻松、大度、智慧、浪漫以及那无边而深刻的爱;女主人公对自由爱情的坚执、对等级的不屑一顾与嘲讽,游客们的处乱不惊与大海般的胸怀表达出来的在生死关头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无不惊天地泣鬼神。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吸引人呢?想不共鸣都不行。但与大多数的国人而言,这只能是一次艺术的精神之旅而已,走出影院则又回到《活着》不容易的节奏中,回到"让领导先走"的罪恶呐喊里。电影不能改变什么,但能满足心灵对爱的渴望,对生活和生命的另一种理解与尊重。

文化没有那么玄乎,它就是我们生活本身及其提炼。但文化不同于文明,文化历史悠久不代表生命力就长久。只有那些充分那怕是带有点瑕疵的文明才具有吸引力,如今到了我们要严格甄别文化的时候了,在人文精神领域的文化如果不具有展现人性美好的底色,而只看到古已有之就让其得到继承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死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抛弃有色眼镜,顽固地坚持西方文化的威胁论则终将使我们丧失学习或赶上乃至超越的契机。文化要变成实力需要包装,更需要培养。要培养符合人性之美的情感文化、制度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只有当正当性的文化培养出来以后,实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进入专题: 感动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76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