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揭黑新闻如何才有正效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66 次 更新时间:2012-04-17 17:07

进入专题: 揭黑新闻  

鄢烈山 (进入专栏)  

对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露的皮革下脚料提炼出的劣质工业明胶被用于药用胶囊,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涉嫌使用该种有毒胶囊,我并不感到意外。看到16日各报关于此事的报道,我甚至想,《南方日报》上“皮革下脚料竟制成药用胶囊”这个标题欠妥呀:现代科技如此发达,譬如“循环经济”可以把人尿或污水变成可饮用水,只要检测达标,皮革下脚料制成药用胶囊也许是高新技术呢。关键不是这药用胶囊用什么制成,而是它有无毒性。当然,我这只是推理;事实上,按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而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再看央视报道出来后各方的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当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不知局机关行政办公室给有关人员申请了加班补助没有?人性化管理,应当补助加班费嘛!

“位于西单的金象大药房内,在售的只有一款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所产的通便灵胶囊,但与央视曝光的批号不同。西单金象大药房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刚刚收到通知,要求下架被曝光的清热通淋胶囊和通便灵胶囊。”———知错就改,挺负责的嘛!

“记者从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获悉,央视报道后,该县已经采取相应措施,将报道中涉及的两家企业查封,并对这两家企业的原料及产品进行了查封。公安机关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并立案调查处理。”———如此果断,爱憎分明,谁能说当地执法部门包庇违法呢?

“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昨日晚间向媒体表示,该集团昨天下午对‘羚羊感冒胶囊’的留样进行了自检,并未发现铬超标。他同时表示,随后要将留样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联想到“三鹿”当初的否认是不恰当的,关系到一家企业及其高管的命根子,不可轻信央视一面之词,这情理我们明白。

然而,各方这样的反应,如果是剧本,那就是抄袭,毫无新意,我们已经看了无数遍,早已厌恶,除非你是京戏迷,就是喜欢一遍遍地看那程式化的表演!

什么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硫磺(熏枸杞),等等,毒食品毒药品,早已把我们训练得像“小强”一样坚强,对于这种揭黑新闻不再一惊一乍。这回央视曝光有毒胶囊,我们能怎么样呢?只是又多了一分戒心,多了一分狐疑,多了一分焦虑。

说句实话,央视报的正面典型,人们不一定都信,但是揭黑的“负面新闻”,我敢说没有人不信。

图穷匕见,这就说到了新闻的“正面”与“负面”。这么多年了,我们进行了艰难的新闻观念更新:并不是报喜的、表扬的新闻,就一定会有“正面”的社会效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虚报浮夸假先进假典型,作用往往很消极,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会搞得人们什么也不信。同时,掩盖问题,没有丑闻不等于没有丑事;纸包不住火,不搞新闻监督和舆论监督只会姑息养奸;相反,揭露问题,有助于除害防弊,有利于规范公权力,走向良治善治,达到正面效果,即实现“坏事变好事”。所以,新闻界一些前辈提出,新闻只有真和假的区别,没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敢于公开在当地媒体揭露问题的地方,即鼓励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地方,正是官员更正派更自信,政治相对更清明的地方。有人总结道:“常有坏新闻的地方不会太坏,都是好新闻的地方一定不好。”简言之,新闻监督有利于官民的良性互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认同感。

这样的观念更新确实是社会的进步。不过,现在我意识到,对于揭黑新闻而言,如果媒体的揭黑一起接一起,问题却并不见解决,按下葫芦浮起瓢,人们身受的危害不见减少,心头的焦虑不见减轻,这样的揭黑还有多少“正面效应”呢?对于不良企业和失职渎职官员,没有起到警示作用,他们认为出事的概率比空难还低,还是值得冒险;曝光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企业拿几个人顶罪,官员被处分不过是带薪休假而已。而人们对社会的信任一点不见增强,增加的只是杯弓蛇影,还有怨愤。如果揭黑后是这样“没治”的话,那揭黑还有“正面效应”吗?比如,对于“没治”(如晚期癌症)的病人,医生和家属应该告诉他真相吗?

结论当然是明确的,我们的社会并不是真的“没治”了,自然应该让人们知道真相,绝不能回到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千年老路上去。

可是,怎样才能让揭黑新闻产生以儆效尤、举一反三,改善社会管理、增强公众安全感和官民认同的正面效应呢?

报道说“按《中国药典》规定,出厂检铬,但是(前述)这种胶囊没有对重金属铬进行检测,就直接包装成箱,贴上合格证出厂了。在卓康、华星等胶囊厂,竟然连检测胶囊铬含量的设备都没有。”“胶囊作为药品辅料,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必须卫生。但是在新昌县卓康、华星等胶囊厂,记者却看到了另外一幕:人员未经消毒,便可随意出入生产车间。负责挑拣整理的工人直接用手接触胶囊。一些掉在地上的破损胶囊被扫起来,连同切割下来的胶囊废料一起回收使用。”———记者一眼就能发现的问题,政府监管部门却长期发现不了!如果只追究企业及其高管的刑责,尸位素餐的公务员严重渎职而不被严惩,这种“黑”媒体能揭得完吗?

进入 鄢烈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揭黑新闻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41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