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国宝流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0 次 更新时间:2004-12-08 23:49

进入专题: 燕园文摘  

眼前的这份资料,让每一个中华子孙不忍卒睹: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举世闻名;斯德哥尔摩国立东方博物馆仰韶时期的彩陶是世界之冠;中国美术史的开篇之作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早已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古代先贤的杰作,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的博物馆参观。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10月23日至26日,在深圳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召开的“中国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说:“近百年来持续不断的文物流失,严重损害着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打击文物走私刻不容缓。”

国宝流离失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曾举办过两个反响强烈的展览。一是1998年的“打击文物走私展”,一是2000年的“国宝回归展”。早期的恐龙蛋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陶俑、清代的龙袍,展览中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苦涩的“流浪”故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顾问霍顿女士说,近年来,国际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买卖。仅次于毒品和武器交易的巨额利润导致了全球性的文物犯罪,一些文明古国因此成为“文物输出国”。

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世界文物贩子觊觎的“原料市场”,他们以巨额利润为诱饵,强烈地刺激着我国文物犯罪的蔓延。

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行业。

青海某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毁古墓1000余座,5000多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珍品被哄抢一空。盗卖文物的暴利让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即便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地上文物也未能幸免,其中有著名的龙门石窟唐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以及众多田野石造像。

在英国倒卖中国文物的犯罪嫌疑人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这些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们是中国文物流离失所的源头,也是屡禁不止文物犯罪的祸首。

走私愈演愈烈

没有人能够说清,我们究竟有多少珍贵文物被盗卖出境。

据海关提供的资料,近10多年,仅深圳海关就查扣走私文物近3万起。2000年全国海关查出文物走私案件240多起,收缴国家限制出口文物8780余件。而这仅仅是在海关对于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

1994年英国警方曾破获的一起盗窃走私文物案,查扣7个集装箱6000件中国的文物。

当闻讯而来的中国文物专家赶至现场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堆占了3大间库房的文物,足够开办一个相当规模的博物馆;从文物的年代和空间范围来说,也足以举办一个中国历史的展览。

海关总署监管司官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走向集团化、现代化。走私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个人随身携带少量文物,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运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文物出境。走私者成分日趋复杂,走私流向主要是韩、日、美、英等国。

专家指出,走私文物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从古遗址墓葬、博物馆中盗窃;从古玩市场购买;从文物拍卖市场购得。而盗掘和文物黑市是其最直接的源头。我们的民间旧货市场普遍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现象,不少打着“古玩“旗号的店铺,私下进行各种非法文物交易,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场所。

一条条走私明栈暗道把中国文物偷运出境。许多文物往往是出现在国外的拍卖名录上时,我们才知道。

打击全力以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指出,打击文物走私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而言,任务更为艰巨。

作为一个文物大国,我们的地下地上文化蕴藏十分丰富,文物涉及年代和地域跨度大,许多野外古墓葬、古遗址和石刻造像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近年来,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我国政府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正在进行的整顿市场秩序活动,也将清理文物市场作为一个重点。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世界范围展开各种国际合作,将打击走私的战线拓展到国外。3年前我国政府利用法律武器首次追回海外流失文物3000件,创立了追索文物的成功典范。

尽管如此,每年要从数千亿元美元的出口货物以及潮水般进出境人流中查获走私文物,谈何容易;而一旦文物流出境外,再去追索收回又困难重重。因此专家指出,打击文物走私,重点在境内。必须从法律上,从组织上,进行严密的综合管理。

据悉,正在修改的《文物保护法》加大了对文物市场的管理力度和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而深圳会议之后,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强合作。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

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里,陈列着上个世纪流落异邦的中国文物。那些石雕佛像上的刀斧痕迹,铭刻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痛楚。我们坚信,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会听任历史文物在我们的时代飘零,不会坐视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散。

    进入专题: 燕园文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9.html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