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偷点白开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80 次 更新时间:2011-11-09 16:57

进入专题: 规则   犯规   心理补偿  

吴洪森  

人的内心积压的犯规冲动,不能在理性层面上得到满足,就必然会转化为非理性的表现。

当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时,按规定,骑自行车的人应该停在人行横道线的后面。请大家观察一下,这条规定是否被很好遵守了。

我敢打赌,你哪怕观察一百次,每次看到的都是这条规定被冒犯的情景。

即使交通警察在场,即使帮助维持交通秩序的民间值勤人员也在场,并且就在人行横道线的路口把守着,这条规定还是照样被冒犯。

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尽最大的可能将自行车越过停车线。不能将前轮整个地越过停车线,越过半个也好;半个也不能越过,越过小半个也好;如果值勤人员实在盯得紧,连小半个也不能越过,那么将前轮压上停车线,哪怕超过一点点,也是好的。

本人多年前,有一次骑自行车时,因为比同排的人越轨严重,被值勤人员抓着车龙头,硬要我退回去,我碍于众目睽睽之下的面子,坚决不肯退让。绿灯亮起后,值勤人员不肯放我走,双方争执起来,引来了警察。警察查看了我的工作证,知道我是个知识分子,脸色和缓了一些,但口气却很重。警察说,你还是个知识分子,怎么连这小小的交通规则也不遵守呢?我被警察训得很不好意思,赶紧说对不起。

将自行车前轮越过停车线,在时间上到底占了多大的便宜?最多半秒钟吧。为了占这么点小便宜,丢这么大的面子,我觉得真不值得,真窝囊。

有一天,为了研究的需要,我和同学们去参观精神病院。医生将精神病人的一些典型范例向我们一一介绍。其中一位病人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位病人除了一位医生之外,其他任何人和他说话,他都毫无反应,对别人所说所问的一切,他都充耳不闻,而且他的样子不是装出来的。医生说,这位病人患了自闭症,除了他认可的、想听的声音之外,其他声音,他是一概听不见的。他可以整天这么站着,除了喝水之外,什么动作都没有。医生叫我们观察他喝水的动作。他身后的桌上放着一排搪瓷杯,每个上面都写着使用者的名字。只见他转过身,将别人杯子里的水倒了一点在自己的杯里,然后才端起来喝。

医生问他,你自己杯子里不是有水吗,为什么要倒别人的水呢?这位病人矢口否认。尽管这么多人眼睁睁地看着他将别人杯子里的水倒进自己的杯子里,他照样一脸无辜的样子,坚决否认。过了一会,他又转身喝水,仍然是当着医生和参观者的面,偷别人的白开水。医生再问他,他还是不承认。

医生向我们解释说,这位病人并不是故意撒谎。他偷水的举动已经完全是下意识的,病人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举动。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病人产生如此荒诞的行为?

医生说,这种行为属于潜意识的心理补偿冲动。这位病人年轻时,妻子被别人拐跑了,不久他又被冤枉打成反革命,被判刑20年。出监狱时,他已经是五十来岁的老人,并且患了精神病。这位病人一定觉得自己这一生,活得非常冤枉非常吃亏。在这种心态的折磨下,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补偿心理冲动。当自我补偿的心理需求不能在理性层面实现时,就转化成了非理性的形式。

用偷点白开水的方式来补偿倒霉的一生,这真是神经病。我们都感叹说。

我联想起千千万万骑自行车的人们在红灯面前故意越轨的行为。我觉得两者之间有类似之处。

超越停车线,哪怕将整个前轮全部超越出停车线之外,从时间的节省上来说,最多只有一秒钟。我们这个民族难道真到了分秒必争的状态吗?显然不是的。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以及行政效率,与中等国家相比都是低水平的。这说明大量的时间被我们莫名其妙地浪费掉了。

一方面的浪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却为了占一秒钟的便宜,不惜破坏秩序。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在作怪呢?

显然,是内心深处不愿遵守规则、想破坏规则的冲动在起作用。这种冲动平时在理智的克制下被压抑着,一旦有了满足一下这种冲动的机会,并且不用付出过高的代价,理智就会放松对这种冲动的克制,任其表现出来。

让自行车超越停车线,就是满足这种冲动的很好形式。犯规者不需要为此付出大的代价,只要不做得太过分,通常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处罚,就能轻易得到占了小便宜的满足。尽管这点小便宜是微不足道的,从理智角度来看,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但这时候理智是不会出来提醒犯规的主人的。内心积压的犯规冲动,不能在理性层面上得到满足,就必然会转化为非理性的表现。即使在骑自行车方面被强大的力量压制了,它依然会在其他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表现出来。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守秩序,违反规则的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

因此,要想减少或消除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内心深处的犯规冲动。要消除内心深处的犯规冲动,当然要消除这种冲动产生的根源。

其根源是什么呢?

首先,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其次,趋利避害的方式是从具有榜样力量的他人身上模仿来的。照常理来说,不遵守秩序,违反规则是要受到惩罚的;而遵守秩序、遵守规则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至少是不吃亏的。这种就正常情况而言。但一旦社会不正常,老老实实守规矩的人却吃亏,敢于犯规的人反而赚尽了便宜。尤其当犯规者的地位比一般大众高,其产生的榜样力量也大,这时他们给社会大众的示范作用就是引发对犯规的羡慕和向往。尤其当越来越多遵纪守法的人处于明显吃亏的不利地位,迫使他们悔恨自己遵纪守法的行为时,为了平衡自己的心态,自然就会诱发出渴望犯规的冲动和对犯规得利者的仇恨。但大众通常是一盘散沙,是虚弱无力的,他们的犯规冲动很难得到真正满足,因此只能寻找替代性的满足。说得简单点,就是偷点白开水。

我们这个社会,正一步一步滑向老实人吃亏、奸猾之徒容易得利的深渊。这使得大众内心的犯规冲动和仇恨,积压得越来越大。要说什么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才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这样一股情绪化的能量,一旦被某些政治家或宗教家所利用,为其找到“正义”的宣泄形式,将其释放出来,那就不得了了。

如何才能化解这股危险的能量,或者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呢?

要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令行禁止,对任何敢于犯规者,坚决严惩不贷,以起到警戒人心的作用。近年来,贪污大案、特大案、特特大案,揭露了一件又一件,贪官也杀了一些,但贪污现象并没减少,警戒人心的作用似乎也没起到,这说明反贪的力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反贪只有反到贪官闻风丧胆的地步,才能起到匡救人心的作用。

不但反贪的力度不够,而且前几年在一些媒体上还不时出现为贪污现象辩护的奇谈怪论,说什么贪污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润滑济等。现在贪污大行其道了,我们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了吗?公开为贪污现象辩护的理论现在收敛了,可是为犯规犯罪行为变相辩护的理论还是照样出现。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00年10月号的《财经》杂志上,刊登了《基金黑幕》一文,作者通过分析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的大宗交易记录,揭露了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犯罪事实。文章发表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为此接受中央电视台和《南方周末》的来访,严正指出,股市不能太黑,对证券市场的机构犯罪必须依法追究。可是,作为证券市场的主管部门中国证监会以及司法部门却保持沉默。沉默了数天之后,有人出来讲话了。他非但没像吴敬琏那样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对证券市场的机构犯罪进行查处追究,反而为基金犯罪辩护。下面是他11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对外开放形势下的中国证券市场”研讨会上的一段讲话:“目前基金市场上存有的一些问题,其实和市场发育水平有关,可能不全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问题。实际上,如果在一个拥有15000家基金的成熟的市场上,由于竞争的关系和市场本身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基金特色就不是问题。”

将基金犯罪归结为基金数量太少,如此为犯罪辩护的拙劣理由,连最起码的逻辑都不顾了。这种辩护方式也可算是中国特色吧。

广大受害的股民看到这样的讲话,会作何感想?

对于化解犯规冲动的能量,到目前为止,我还只讲了严正执法的方面。我前面指出,最好的方法是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这种方法是怎样的方法呢?说老实话,我也不知道。

    进入专题: 规则   犯规   心理补偿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62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