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志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2 次 更新时间:2011-07-21 15:07

进入专题: 全球化   国家利益  

胥志义  

资本商品输出对于输入国是不是经济侵略?过去的观点是侵略。资本能够带来利润,你不在本国投资在他国投资,利润来自他国而却带回本国,这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同理,商品销售会给商品生产者带来收入,你在这国生产却在他国销售,你的收入岂不是来自他国人民?经济侵略论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把资本从盈余国向稀缺国的流动,商品从饱和甚至过剩国向匮乏国的流动,看作是资本商品盈余国把本国经济危机向他国的转移,它解决了输出国的经济危机,却遏制输入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显然,按照这种观点,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国家利益就是千方百计阻止外来资本商品的涌入,以保护本国利益。而对于那些先发达国家而言,商品饱和资本充盈,向国外特别是那些不发达国家输出商品和资本,就是它们的国家利益。于是,国与国之间开始争斗,甚至不惜动武。中国因为闭关锁国,又因积贫积弱,历史上就屡受西方列强欺负,多次挨打。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念念不忘这段屈辱的历史,民族主义的情结始终难以解开。

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停的质疑这种经济侵略理论。比如,现在我们发现,资本输出对于输入国不一定是经济侵略,它可解决输入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缩短输入国资本自我积累的漫长过程,加快输入国经济发展速度。所以千方百计引入外资,现在正是中国政府官员似乎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合理行为。又如,现在轮到美欧搞贸易保护主义了,中国低价商品涌入美欧,令其政府大伤脑筋。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增加国内就业机会,虽然不说中国商品涌入该国是经济侵略,但明显带有敌意,政府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似乎也是在坚守国家利益。问题是,这些我们现在认为是为了国家利益的国家之间的对抗,就一定是为了国家利益?

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中国回应:你们制裁中国产品,也就是在制裁你们美国人。这话不无道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很多是由美国资本美国技术制造的,他们要从中国产品的销售中获得利益。制裁了中国产品,也就损害了向中国投资以及向中国提供技术的美国人的利益,何况,中国的低价商品还遏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美国消费者还可消费中国制造的低价商品。所以,美国的贸易保护,保护了一部分美国人的利益,却损害了另一部分美国人的利益。国家利益是全体国人的利益,国家政策保护一部分国人,却损害另一部分国人,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政策?而对中国来说,中国攻击美国贸易保护,为的是中国国土上的企业,是中国人的就业机会,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支持了在中国投资向中国出卖技术即在中国办企业的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我们争取中国人的就业利益,也争取了外国人的资本技术收益,这能说是纯粹的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另外,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虽然是一种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能说是侵略,但显然构成对中国资本的潜在影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为了引资,给予外资种种优惠,而中国资本却无这种优惠,这公平吗?为了出口,对出口企业退税,支持它们在国际上与外国企业竞争,但对生产内销产品的企业却无退税,这对产品内销的企业和中国消费者公平吗?所以,这些引资退税政策也许能反映部分中国人的利益,甚至是较为多数人的利益,却很难说是国家利益。

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战争是不是国家利益之冲突?比如,美国打伊拉克,据说是为了石油。美国少石油却消费甚大,石油关系美国国计民生,似乎是一种国家利益。如果打是为了抢石油,那是强盗,美国不屑也没有这么干。如果只是为了买,伊拉克巴不得扩大石油出口,多挣点钱哩,用不着打。如果是为了石油开采权,那只是美国石油资本少数人的利益,为这少数人的利益,花费美国国库大把的银子即所有纳税人的银子去打,合算?公平?如果是美国资本家因为美国打伊拉克可以不费代价或少费代价拿到石油开采权,石油产品可以在美国国内卖低价,使全体美国人受益,那世界上的炒家一定会云集美国,不把美国的石油产品价格炒成与世界市场价格相同,决不会罢休,美国人得不到好处。

事实上美国也并没有因为打伊拉克而强霸采油权。所以我想,美国打伊拉克,恐怕不是为了石油。即使美国有为石油打伊拉克的目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石油利益。

这使我十分疑惑,全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都在为他们各自的国家利益奔波,为此采取种种政治的外交的甚至军事的手段,他们奔波的就一定是国家利益?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个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为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这些社会个体利益各不相同,他们在市场中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当这种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时,能否在地域上(如国家)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经济发展利益的团体或组织,并在与外域(国)的经济交往中表现出一致的要求?恐怕很困难。第一,商品资本技术劳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国家日益成为一个地域概念,而非是族群或组织概念。比如,我们现在说的中国企业,实际上是中国国土上的企业,中国国土上的企业,不一定是中国人的企业。这种建在中国国土上却不一定是中国人的企业,国家政策不论是支持它或限制它,都会带来国内其它市场主体复杂的利益变化,所以很难反映国家族群的整体利益。第二,在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中,社会个体利益的追求和实现,必须依赖市场和交易,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价格的变化可以使个体利益保持平衡。国家通过行政的权力的手段,支持其中一部分社会个体的发展,必然会对另一部分社会个体的利益构成伤害。比如,中国政府对进口奶品课以重税,支持国内奶品业的发展,对国内奶品业,包括资本和就业工人,以及上游产业都有利,却会损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可以说,政府对市场的任何偏向性权力干预,特别是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都会使一部分市场主体受益,而另一部分市场主体受害。在全球化背景下,受益受害的市场主体,由于利益的复杂性间接性,我们甚至无法分清他们是那个国家。第三,社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扩大,即全球社会生产分工的形成,使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国的经济既依存于他国,也对他国构成影响。这带来一种虚幻的国家利益。比如,美国超市的货架上有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假设一旦中国不生产(这只是假设,因为不生产对中国也不利),美国市场是否崩溃?逼迫中国生产,是不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幻觉。因为一旦中国不生产,美国这类产品价格飞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其它国家的这类产品就会迅速流向美国,造成这类产品价格世界范围的上涨。而进一步,则会导致这种生产投资增加,生产扩大,从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所以,中国不生产,可能会对美国市场产生短暂影响,但说这种影响会侵害美国国家利益,显然只是一种幻觉。正如美国少石油,就说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石油一样,都是静止的观察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看不到市场机制的动态调节功能,由此产生的一种国家利益幻觉。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如果是指国家财政利益,当然存在。比如,在中国国土上的所有企业都要向中国政府交税,维护中国国土上所有企业的利益,就维护了国家财政收益。由于财政利益增大可以带来国家公共利益的增加(在财政利益不会成为统治者或统治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对全体国人有利,所以财政利益说是国家利益没有疑义,但只是狭义的国家利益。对于个人来说,公共利益只是个人利益中的一部分,是与他人相同的那一部分。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当然不对,为了公共利益损害个人利益似乎也不妥。所以财政利益虽然也是国家利益,却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广义的包含国人所有利益的国家利益。当国家为了财政利益,运用权力手段,在市场中支持一部分市场主体,压制另一部分市场主体时,只为财政利益的国家利益,能否代表广义的国家利益,就很可疑,需要好好研究与分析。财政利益的来源是在国家地域范围内的征收,这种征收,只要对地域范围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是平等的,一般不会带来国与国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

两国国家利益之冲突,不会是两国财政利益之冲突。但两国领土之争夺,却不在其中。

国家领土是不是一种国家利益,当然是,特别是那些有资源的领土。比如中国南海和南海的石油。然而仔细分析起来,南海石油的主权利益,恐怕也只是一种国家财政利益。我们有了南海石油主权,也就有了石油开采的发包权力,任何人要开采,都必须向中国政府缴纳一笔资源费用,这就是国家财政收益。是否一定由中国人或中国企业来开采,则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国的石油,当然首先要由中国人办的企业来开采,但如果你的开采能力很差,技术低成本高,比外国企业缴纳的资源费用更少,甚至少很多,可能由外国企业来开采就对国家利益更有利。至于开采的石油产品,一进入市场,便分不清是中国的石油,还是沙特伊拉克的石油了,因为它们的价格是世界市场价格,不会高也不会低,中国人买的不是中国石油,而是市场上的石油。现在我们把南海石油当作一样东西,在跟越南菲律宾争斗,其实是一种狭义上的国家利益争斗,远不是争是你的东西还是我的东西那么笼统。当然,狭义上的国家利益也是国家利益,也必须去争斗。

当一个国家遭遇外国或外族侵略,财产被掠夺,人民被奴役时,奋起反抗,就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共同利益结成团体或组织的斗争,这是不是为国家利益的斗争?当然是。但我感觉更象是一种掠夺与反掠夺,奴役与反奴役的斗争,是一种争取人的权利的斗争。这种掠夺奴役在国家内民族中也会存在,也需要去反抗,去斗争。所不同的是,当这种掠夺奴役来自国外时,就演变为国家反侵略的斗争。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争取人的权利的斗争。用争取人的权利去描述国家的反侵略,更符合其本质特征。如果一国统治者在本国掠夺奴役人民,当外国外族入侵时,号召人民反抗侵略,人民奋起反抗,是为了不受外人掠夺奴役,难道他就愿意受到本国统治者的掠夺奴役?而统治者的号召,不过是和外国人争夺掠夺奴役本国老百姓的权力,这种号召,用民族主义做掩护,能是基于国家利益?所以,当一个国家的人权得到充分保障时,国家在反抗外国外族入侵时凝聚力就强,反之则弱。真正的国家利益是每一个国人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却不是国家统治者的利益。当所有国家的人权获得保障,不允许掠夺奴役他人时,基于掠夺奴役的战争还能发生吗?相反,一个掠夺奴役本国人民的统治者和集团(如萨达姆),只要它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如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容易发动侵略战争(如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为它想扩大掠夺奴役他人的规模。

全球化正在模糊国家利益,也正在模糊国家这个观念。市场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和渗透,使国家公民变成世界公民,他们的权利需要得到所有国家的保护,他们的利益需要通过全球的市场和交易来取得和平衡,因而要求地球上每个角落的市场都是公正,平等和自由的,所以会要求和迫使各个国家或地域政府实行的规则趋向一致。国家由规则构筑起来的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正在抹平,国界可能会变成只是一种地域行政区划线。

全球化再发展一二百年,国家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世界上还会有目前意义上的国家吗?很难说。

    进入专题: 全球化   国家利益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3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