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药家鑫杀人案的简单与复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00 次 更新时间:2012-08-11 08:33

进入专题: 药家鑫案  

杨祖陶 (进入专栏)  

2010年10月20日晚发生的药家鑫案,是一起罕见的由交通肇事转为故意杀人的恶性命案。众所周知,此案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罪犯主观恶意极深,手段极残忍,社会危害极大。从法律上讲,这个案件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个法律上简单的案件却呈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半年来,不同观点和态度的各方力量的对立、较量、活动,纸媒、网络舆论大战空前激烈。表面看来是药家鑫的生死牵动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质是牵动了公众对执法机构能否公正执法、乃至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的关注。

公众的关注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权力、法律,还有教育、道德、心理、伦理、人性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网络是公众表达诉求的最强有力、最广泛、最迅速、也许是唯一的渠道。相对于具有决策权的、掌握公权的各种实际与舆论话语权资源和工具的一方而言,公众关注在某种意义上讲只具有“民意”的作用,而现在还有谁会真正在乎什么民意的呢?于是,一个法律上简单的案件也会变得扑朔迷离般的复杂,令公众出现焦虑。

药家鑫案在案发5个月后正式开庭一审(下面还要提及),有行家指出,公安调查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细节,如杀人动机就是一句话“农村人难缠”;杀死张妙后的逃跑过程中,药又第二次撞人,法庭隐去了细节中的关键人物,即发现此次撞人的村民;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对于案件中罕见的凶器的来源的细节完全不追究,有故意忽略之嫌。一方面忽略重要的细节,一方面把法庭变成了为药家鑫摆好、悔过、求情的表演场所。

在一审之后未宣判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CCTV上的即席“专业”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对案件复杂化推波助澜;完全不讲是非的师妹李颖公然表示“我也会这样干”的恶言招来一片声讨……。法学界人士担心此案的审判受公众(有些被指为暴民)舆论左右;一般公众怀疑有的媒体、专家袒护这个不该袒护的罪犯,不能公正审判。各方严重对立,争论不休,看似越来越复杂。其实,公众参与是不可避免的,是无可指责的。有争议是正常现象,是社会现实的必然反映。不管如何复杂,这个案件最终还是要回到法律上的简单。因为公共道德是不可挑战的,人性底线是不能超越的。这一案件正在考验着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案发半年后,2011年4月22日西安中级人民法院以药家鑫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判决显示了法律的威严,代表了公众的意愿。人们好像松了一口气。

目前这一案件尚未了结,药家鑫上诉了,此案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无论如何,他死与不死都会给社会带来猛烈的震撼与持久的思索。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药家鑫的专业学习也接触了西方文化的平等、博爱、人道的熏陶。是什么让一个风华正茂的艺术殿堂的大三学生药家鑫心中藏着一个如此凶恶的魔鬼?在撞伤一个只有痛苦的呻吟、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年青农妇(比他只大4岁,还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后,仅因为她可能在看车牌号(她当然有权看、也应该看车牌号)就动了杀机,灭绝人性、丧尽天良地向她挥起屠刀,连捅8刀,直至刺中了大动脉,血染马路,当场死亡才开车扬长逃跑,一切做的如此老练、镇静,法庭也就只好丢弃了“激情杀人”的求生圈。人们很难想像被害者当时被身前身后活活捅死的极度痛苦和惨状……。我认为,这不仅是被害者和她的家庭的悲剧;也使凶手本人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更感到这一罕见的恶性案件是我们全社会的悲剧,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缺乏关于道德、责任、人性、人伦和生命的深层次的教育和领悟,这一案件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它向我们敲响了最强的警钟。

药家鑫有一双十指长长的手,有人称他的手天生是弹钢琴的。他的同学说完全想象不出来这样精致的手握刀杀人是什么样子。像许多家庭的孩子一样,他从小练钢琴,受过父母的威逼、处罚,但是他最终还是学有所成,在成百上千学琴考级的学童中,他不负父母厚望,终于走上了令人羡慕的钢琴专业的求学道路。

他以一曲李斯特创作的、旋律柔美的世界名曲《艾斯德庄园水的嬉戏》的演奏一举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关于这首名曲,李斯特曾这样说过,“我将要给他的水成为他心中的井,涌出而成为永恒的生命”。谁能料到,药家鑫虽然演奏了这样富有哲理的“永恒的生命”的名曲,但他未必真正理解了,他以自己的灭绝人性的残酷毁灭他人的生命,最终也难免毁掉自己的生命。人们不禁怀疑,漠视生命的他,会真正热爱音乐吗?他学的是高雅艺术,古典音乐,钢琴是乐器之王,他的心灵就一点也没有受到音乐的感染与陶冶吗 ?他那么爱美,讲形象,他考上了大学,离休的爷爷奖励他两万元人民币,他学韩国男星去整了容,然而外在的美终究掩盖不了内心的邪恶;他已有了女朋友,处在恋爱中,当晚他与女朋友约会回来就撞车杀了人,他真在爱中吗?有爱的人会对别人的生命这样漠视吗?大学期间他得了13张奖状,被视为“品学兼优”前程无量的人,他的一帆风顺与幸福令人羡慕不已。他属于大学生为数不多的有车族,父亲花十几万为他购买了小骄车。他已是钢琴系大三学生,早已是一个成年人了,前程无量,家中为他安排的多好啊!他还会计较小时候被逼弹琴受的委屈吗?

人们所以对犯罪主体药家鑫这样关注,与他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身份有关,人们很难想象他会这样的凶狠。善良的人们那里知道在斯文温顺的外表下,在13张奖状的光环下,他的心中却深深地藏着一把刀。人性的两面性、多重性在特定条件下暴露无遗,一切值得炫耀的东西是那样不堪一击,人性恶的一面瞬间占了绝对上风,极端个人中心露出了狰狞,强悍地粉碎了一切虚伪的温情和脆弱的奖状。

药家鑫不仅在心灵深处藏着一把邪恶的刀,他还真的随身带着一把刀长20-30公分的管制刀具。邪恶的心灵操纵着具体的刀具制造了一场闻所未闻的凶恶杀戮。回到此文的开头,2011年10月20日晚,药家鑫与女友约会返回,与同向行驶的骑电动自行车的农家女青年张妙相撞,他感到有情况,遂停车下来看看,发现电动车倒在路上,路边躺着一个正在呻吟的妇女(事后知道她后脑有伤,还有下肢骨折),他敏感地觉察到她可能正在记车牌号,他的第一反应是“农村人难缠”,以后会有很多麻烦。他的这种对农村人的歧视与偏见的作案动机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神经。强势的他完全被心中的魔鬼控制了,对孤立无助的弱势伤者,毫无恻隐之心,不讲一点人性,不但不施救,反而回到车里拿出尖刀,当场活活地将撞伤者刺死。瞬间把一起意外的交通肇事案演变成了一起故意杀人案。手段之毒辣凶猛令人发指!他此时只想到“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借用“让子弹飞”台词),他抱着极大的侥幸心理,以为不会有人知道而杀红了眼!他紧握尖刀向伤者连刺8刀,头3刀划伤了张妙的手,估计伤者曾用手挡过,后来药家鑫在她的背上连捅3刀,在腹部捅1刀,只有直刺胸部那一刀刺中了主动脉,彻底结束了张妙26岁的年轻生命,他才罢休。然后 ,他驾车回学校,由于心中慌乱,开车前行不远又撞到一对情侣,被群众扭送派出所,可能因伤势不算太重(还是住院了),扣下了车,问了问就放了。药家鑫此时当然没有交待不久前撞人杀人之事。第2天还若无其事地去上了课,他很会掩饰自己。但是他没有想到遍体鳞伤倒在路边血泊中的张妙已有路过的司机报了案。

公安刑侦人员很快发现刚才这起撞人事件并不重,怎么车头会有半个篮球大的凹陷,职业的敏锐,很快将两起交通事故联系起来,药家鑫在劫难逃。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带领下向执法部门自首,交待了前一起撞人杀人的犯罪事实。11月25日依法批捕。

从撞人到杀人,2011年3月23日药家鑫案于西安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这是一次不寻常、不太正常的开庭,出现了好些与案情无关的环节。在这里插一句,若干年前,有一起很引人注目的学术腐败案,我暂且称之为“王天成被抄袭案”,结果一审被抄袭者王天成败诉,抄袭者胜诉。二审维持原判。这一审判是闪电式的,不许旁听。这一判决的后果为抄袭剽窃者大大的壮了胆,大开方便之门,法律都这样,还在乎其它吗?

对药家鑫的开庭一审,旁听者500人(被害方不足30人),绝大部分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还向他们发了400份问卷,对不懂法律的学生发这么大量的问卷是为了什么?庭上还出示了他一贯表现好的“品学兼优”的13张奖状。还让药家鑫当场“下跪悔过”,“痛哭流涕”般地扇情,而对张妙丈夫的悲愤陈述反而加以制止;法庭上还收到药家鑫同学的好些份 “求情书”。法庭安排的这种种表现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重要的案情细节被忽略,无关信息被强化,案情的复杂化被人为加码。

紧接着,CCTV新闻1+1特别报导了这一案件。为药家鑫的“下跪悔过”提供画面展示的平台,并由他细说、简直是控诉小时候练琴受的委屈与虐待。大转移了他撞人杀人的注意力。这些举措令公众对于是否会公正判决进一步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特别是“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新闻1+1栏目轻描淡写地将药家鑫杀人手法与弹钢琴作类比的言论,客观上淡化了犯罪主体的罪恶,触怒了公众还有其他领域的学者,这是她所没有料到的。

只要稍稍了解一下药家鑫的行凶过程,李专家也就不会将这8刀分别对待了,什么第一刀是杀人,其它那几刀是他弹钢琴的“习惯动作”,“机械动作”,乃至“强迫动作”,是他情绪不好时被摁在钢琴上,会用手来砸钢琴的动作(估计慑于药父的威严他不敢砸琴)。当别人对她的说法进行反驳时,她毫不示弱,十分自傲、自负地嘲笑别人不懂专业,她做专业点评并没错。她越说越邪,还说杀人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刀刺,也可用砖头砸等等,还说什么他应该刺一、二刀就跑,他没有跑,连续动作无异弹钢琴的习惯动作。李专家别忘了,药家鑫是要张妙的命,以免以后难缠,不刺死是不罢休的。一个专家在案件宣判前、在最有权威的国家电视台散布的此种言论的目的与社会效果还不明显吗?

李专家是犯罪心理学家,面对人命关天的一个家庭条件好、个人有13张奖状的优秀的钢琴系大三学生,他怎么会如此残忍地杀人,人们多么希望听到专家的分析,解开疑难,防患未来。李专家辜负了公众的期待,她给人的唯一告诫可能是家长让孩子学琴别逼的太狠,否则孩子会因长期心中不甘的机械动作而导致犯案。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犯罪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社会问题,研究犯罪心理,你为何撇开犯罪动机,只字不分析这个大学生的犯罪动机,单刀直入分析犯罪行动,牵强附会地、十分草率地将用尖刀刺人致死与弹钢琴与类比起来,真是荒唐之极。一个人的犯罪心理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也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李专家在这里,缺乏对犯罪者应有的遣责,缺乏对被害人那怕是一点点悲悯。

李专家把自己的专业神秘化,玄妙化。替她辩护的人认为,是个语境问题,对大众讲专业没有人懂,在专业领域讲就对了。未必如此,犯罪心理学也是经验学科、综合与交叉学科。既使是在“犯罪心理学”的学术会议上你的被人概括的“弹钢琴杀人论”就能站的住脚吗?既使真有价值也还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和深入研究才拿来的出手吧!药家鑫是弹钢琴的,杀人动作是你分析的弹琴的“机械动作”,如果是学弦乐的,是不是杀人要用锯子呢,学吹奏的你又该怎么分析犯罪动作呢?受害人死的很惨,法庭只给律师出示证据照片的惨状,不敢给死者的家属看。穿着警服的专家对于这种令人发指的惨状,还有闲情逸致来类比弹钢琴 ,这就是专家的理性吗?

不容讳言,我们的社会处在大转型中,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社会维稳形势严峻。物欲横流,拜金成风,道德沦丧,贫富悬殊,权钱交易,公众担心弱者会彻底失去法律的公正的保护 而没有安全感。

就拿各种贪污受贿、伤人致死的案件来说,时下不是流行着“捞人”、“打通关节”、“以钱买命”、 “我爸是李刚”的热词吗?象牙之塔的高等学府,早已官本位化,少数人占据着各种资源,弄虚作假,浮燥浮夸成风,抄袭剽窃愈演愈烈。投机者一次又一次侥幸取胜,为了名利,国内最高音乐殿堂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可以潜规则学生。有的名人一再捅穿道德底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一个一个惊人的事件、案件表明社会精英的自主性道德堕落,极端性的自私偏狭,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利益,自我膨胀,损害着他人和公众利益。这一切都为个人中心发展到顶点行凶犯罪提供了土壤。我们的奖励与评价机制不注意学术道德,不讲如何做人,只讲究名利名气。体制对名人犯错百般庇护,成为顽症。

药家鑫的蜕变,暴露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太注重表面的东西,太追求自己的个性张扬,而忽视了品德、人格的要求,忽视了责任。教育应该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把道德、责任、人性、法制的教育提上日程,摆在首位。药家鑫这样一个多次受到奖励、表面上看来近于完美的艺术大学生,在遇到可能影响自己的利益时,竟然毫不迟疑地草菅人命,杀人灭口,值得全社会思考。

公众在期待法律的公正!如果这种先撞伤人、再捅死人的恶行都得不到法律的应有的制裁,任其发展,那将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下一个、再下一个药家鑫就会产生,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再下一个张妙!

(2011-05-08)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药家鑫案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案例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57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