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社会创新的若干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30 次 更新时间:2011-04-26 17:51

进入专题: 社会创新  

俞可平 (进入专栏)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的分化已经开始定型,新的社会格局正在形成。这种新的社会格局由以下三个子系统构成:以政府官员为代表、以政府机构为基础的政府系统;以企业家为代表、以企业组织为基础的市场系统;以公民为代表、以社会组织为基础的公民社会系统。随着新的社会格局的形成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改革的重心正在日益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政治领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这种宏观环境相适应,社会创新也变得日益重要。

社会创新是社会公共领域的创新。从激发社会活力、满足社会的多样性需要、扩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的自治、培育公民的参与能力等意义上说,社会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不仅需要创新型的政府和创新型的企业,同样需要创新型的社会。社会创新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短短几年间社会创新已经从一个外来的陌生词变成了广泛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2006年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英国杨氏基金会联合召开了国内首次“社会创新”专题研讨会。虽然那次会议受到了中英两国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但“社会创新”在当时还是一个近于陌生的字眼。今天,社会创新不仅不再为学界和社会各界陌生,而且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创新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了“21世纪社会创新沙龙”,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还于去年举办了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我国社会创新的重要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社会创新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若干社会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社会创新将成为政府、企业和民间三方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党和政府在社会创新中将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的社会创新区别于西方社会创新的重要特征。党和政府应当为社会创新提供宏观的制度环境,企业组织则主要为社会创新提供物质条件,民间力量将是社会创新的主力。换言之,政府、企业、民间三方对于社会创新来说,缺一不可。只有三方的团结合作,社会创新才能生机勃勃。

其次,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将在社会创新中承担日益重要的责任。公民众多的个性化需要很难通过政策和市场来满足,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社区组织、志愿组织、行业组织和基金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个性化需要。以社会组织为主要载体的公民社会,三分天下有其一,将承担起社会创新的主要责任。我国目前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已有45万个左右。这次中央政府正式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预示着社会组织在社会创新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第三,各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在社会创新中正在起着特殊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形式的社会组织的作用正在下降,而新生的一些组织形式则在社会创新中作用日益突出,例如形形色色的网络团体、主题团体和临时团体。在我国,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传统组织形式的作用并没有下降,也处于上升时期,但新兴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则已经开始在社会创新中变得更加突出。

第四,社会创新的领域将不断拓宽。随着公民社会的壮大以及政府将更多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办理,社会创新的领域将从传统的慈善救助、扶贫济困、社区自治等领域,扩展到生态、教育、就业、消费、养老、住房、卫生保健、疾病控制、能源节约、人口流动、动物保护、气候变迁、城市管理、交通疏导、体育竞赛、新闻传播等等。

第五,社会创新的效益日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创新的效果而言,制度和人的因素无疑最为重要,但科学技术的作用显然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甚至像微博、脸谱、QQ等工具,也已经成为社会创新必须依赖的技术手段。

第六,社会创新将日益网络化。我们处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网络化可以大大增强各种创新行为的效果,使创新产生出连锁和传动效应。政府和企业各有自己的网络,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主要发生在政府网络和市场网络内。社会创新要取得更大的效果,也必须创建并且借重自己的网络。

第七,社会创新正在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创新其实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蔓延相当迅速。从欧洲到北美,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民间人士和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社会创新。社会创新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社会创新。可以预期,社会创新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进入 俞可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创新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3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