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书法传世考——周慧珺会是例外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50 次 更新时间:2017-08-07 16:44

进入专题: 书法  

张五常 (进入专栏)  


李静写周慧珺老师的传记,请我写序。我曾经几次写周老师;这一次,对书法的传世问题有了新的体会,也有新的困扰,藉这机会说说。

书法难学,非常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较少人知道的,是书法的欣赏也困难。欣赏书法没有写书法那么难。周老师认为我眼高手低已有十多年了。懂得品尝书法不一定要拿起毛笔练习过,只是比品尝画作的难度高。书法没有画面,文字的内容无关宏旨。书法是只凭线条与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感情及艺术上的美,不多体会不容易欣赏。

不容易欣赏是书法作品不容易传世的原因吧。比起画作,二十年前书法作品不值钱,今天大有起色了。历史上书法是值钱的。旧时的中国读书识字的用毛笔,懂得品尝书法的人比较多。

问题是,书法要传世明显地比画作困难。这观察来自一九九六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次古书画拍卖。那是我知道的最重要的中国古书画拍卖。来源一等:一个上海大收藏家移居巴西多年后谢世,其后人把他的藏品放出来。那拍卖有五张宋代尺牍,即是书信,皆真迹无疑问。一件苏东坡,一件曾巩,两件曾纡,一件朱敦儒。苏子大名,遗留下来的墨宝比较多。不是很多,可能高于两掌之数。曾巩的是孤本,算不上是好书法。北宋曾纡是曾巩的侄儿,我知道曾纡今天传世的墨宝有四件。朱敦儒是南宋大词人,名家也,据说他今天传世的墨宝只两件。

这就是问题。上述四位都是大文人,用毛笔写下的纸张应该无数。中国造纸的技术既聪明又简单,到了宋代像尺牍那么小的纸成本相宜。上述四位,每位写过的纸张应该数以千计,为什么留存下来的那么少?苏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举足轻重,从皇帝而下很多人仿效他的书法,多几件传世不难明白。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只一纸传世可能因为他的书法不怎么样。难以解释是曾纡与朱敦儒。这两位皆词中高手(朱较大名),而跟这里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书法好得不得了。为什么书法历史上不容易找到他俩的名字呢?曾纡在宋代被认为是个书法家,而乾隆的《三希堂法帖》中有一件朱敦儒的作品。我相熟的还健在的书法专家,见到曾纡与朱敦儒的尺牍,无不大呼顶级书法。

为什么曾、朱这两位书法顶级的词人,传世的墨宝会是那么少呢?南宋的李清照是更大名的词人,记载说她好收藏书法,也说她的书法好,为什么没有半张墨宝留存下来呢?

我们要问唐太宗王羲之的书法藏在哪里;要问武则天张旭的书法是否放进了乾陵——或问上苍董其昌说那幅无名无章的《古诗四帖》是张旭真迹是否可靠;也要问杨贵妃那精彩绝伦的《上阳台》帖是不是李太白的字。但比起宋,这些人物早上几百年,时间上是另一个古时,纸张保存那么久不容易。然而,近如南宋的朱敦儒及李清照,他(她)们留存下来的墨宝为什么那么少?辛弃疾的墨宝我愿意出高价看一眼,但无缘。纳兰容若的墨宝我见过两件,但他是清代的人。衷心佩服王铎。这位因为迎接清兵入关而被贬为千古罪人的高官书法家,今天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真迹有数百之多,假冒之作更无数。也难怪,王铎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唯一的所有字体都写到顶级的书法家。

还有另一个有关的观察。历史上,书法家的作品要传世,书法本身了得不足够。他们起码要是个官,不是「右军」就是「长史」,或者加上是文豪,再不够就要是「疯」或是「癫」了。不要忘记,我拜服的米南宫,有癫誉之外是个名士,《西园雅集图记》是他写的,苏东坡把他的书法捧到天上去。整个宋代今天传世的墨宝元章最多,有数十件吧。

这就带到周慧珺那边。周慧珺怎么样呢?告诉读者吧。她是个自小患疾、行动不便的女人,上述的一切她都不是。一个聪明幽默的女人,读过很多书,从小习书法,能否单凭文房四宝而把自己写进历史去,是我要在这里提出的问号。说真的,回顾历史,周老师的书法如果能传世会是个例外。

也说真的,我认为周老师的书法的传世机会相当高。有五个原因。其一是在书法最困难的那方面——用笔——周老师练到前无古人之境。用笔最重要是处理线条,无论笔锋怎样翻来覆去,周老师写出来的线条永远是那样舒畅。你可以批评她的线条不够狂放,但没有谁可以写得出那么幽美的线条。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其二,有两位书法大师对我说,今天在神州大地,周慧珺的书法最好。艺术没有「最好」这回事。他们显然是说在书法的某方面,当今之世没有谁写得过周慧珺。可能是指用笔,我不知道。重要是书法艺术今天在中国再盛行,说是「最好」,不管是什么,或好在哪里,有助传世。好比你说张五常的经济学冠绝天下,我不会问你冠在哪方面的。却之不恭,因为只要有够多的人这样说(可惜一个也没有),我的经济学思想会传世。其三,周慧珺的书法雅俗共赏,有价,收藏者众矣!

其四,大约十年前,我见到周老师的书法赝品在市场涌现,对她说了,她不怒反喜。一时间我自己悲从中来,因为没有人假冒我的书法。周老师的书法假冒不易,赝品够多是反映着市场有足够的需求,鼓励着一些人拼命仿效。我因而创立了收藏艺术品的第一定律:凡是市场多有冒牌货的艺术家,我们要购买收藏该艺术家的真货!

其五,最重要的,这些年神州再起,历史时间上周慧珺不可能生长在更理想的年代。在她的书法进入佳境之际,数码科技的讯息扩散时代开始了。怎么会那么巧?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潮书法渐趋时尚。不久前在深圳参观一个大规模的书法展出,没有一张是本文说的书法。这些新作一律大幅,画不是画,字不是字,我看不懂。一起参观的朋友认为这样的「书法」不需要学过,我不敢那样说。艺术这回事,往往似浅实深。我只能说不懂。

我看得懂的,是这些新潮书法完全不管用笔,即是不管周老师教我研习了多年的那一种。我想,如果这种新书法发展下去,再不回头,周慧珺会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回头说《周慧珺传》的作者李静,也是个书法家,其作品也收藏者众。李静是周老师带大的,从小跟老师习书法,对书法的历史与艺术的学问是大方家了。不可能找到另一个更有资格写周慧珺的传记的人。认识李静二十多年,我到今天才知道她是那么懂得写文章。

再回头说用笔,十多年前周老师对我说:「我不知道古时的大师是怎样用笔的,没有机会见到,只是知道自己写得出古人的字,也就算了。」我看过一套有一百个当代书法家的示范影碟,他们用笔的方法跟老师很不相同。我没有资格判断哪家比较高明,只是见老师能写出那样的线条,翻来覆去那么舒畅,就跟着学,不作他想了。

从用笔那方面看,李静和我无疑得到周老师的真传。我们没有老师从小患上的不幸之疾,挥起笔来手的动作比较灵活,也比较夸张。李静的挥笔动作精彩,写出来的字也精彩。我呢?你只看动作好了!

是为序。


(五常按:李静写的《周慧珺传》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进入 张五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书法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66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作者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