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我解“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68 次 更新时间:2011-01-27 17:26

陶东风 (进入专栏)  

江苏卫视征婚节目《非诚勿扰》第3期(2010年1月17日)据说有这样的情节:当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此后,“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成为一句口头禅,在全国不胫而走,火遍大江南北,也被当成当代女青年的择偶标准语。

我没有看过这集节目,不知道其确切上下文。但是浏览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评论,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流行语,是因为它被认为典型地反映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理解。比如:如果一个男人很有钱,可以让你在物质上坐享其成、过现成的奢侈生活,但是你不爱他,他也不爱你;另一个男人很爱你,你也很爱他,但他却没有钱。你选择哪个?答案当然是“坐在宝马车里哭”。

但我觉得这句话实际上也可以超越婚恋择偶标准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典型表达,其内含的信息是相当丰富的。下面是我对这句话的解读:

第一层意思:一个在宝马车里哭的人,一定不是因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地方住,也不会因为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因为宝马是高档名车,甚至已成为有钱人的标志、奢侈品的象征。她哭的原因一定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是有关她的做人尊严的,比如用着男人的宝马车,只好对其寻花问柳、花天酒地听之任之,甚至做二奶这样的屈辱也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

同样,在自行车上笑的人一定是因为精神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物质的原因而笑(除非他是为了健身骑车,但是在目前流行的这句话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自行车想当年还是“三大件”之一,是有钱人至少是家境殷实之人的身份标志,但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下层人的象征。“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显然表明今天的中国人更看重物质享受,而不是精神快乐,也不是人格尊严。

第二层意思:既然这个女人有了宝马还哭,大约表明她并没有丧失对尊严、对精神等的需要,还没有彻底沦为动物,还不至于因为有了宝马就可以笑对任何屈辱,并一直笑将下去。否则也不至于哭。只是这些精神的东西与物质享受相比不那么重要罢了。如果这样的分析是成立的,那么,这个女人就没有丧失理智能力和分析能力,她的选择并不是被动的、强迫的、被蒙蔽的,而是自愿自觉、明明白白的。也就是说,她知道这两种选择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知道物质享受的代价是丧失尊严,但如果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就宁愿选择不要尊严而要享受。这种自觉的择错行为实际上是今天中国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不是没有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而是没有坚持“是”(真理)和“好”(价值)的勇气。

第三层意思:坐在宝马车里还要哭,必定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宝马不是她自己的,不是自己奋斗的果实,而是别人恩赐的(没准所有权也是人家的)。也就是说,她向往的奢侈生活不是自足的,而是依赖别人的,她是一个寄生虫。否则,如果对方做了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情,即可与之分道扬镳,为什么还要无奈地哭泣呢?进一步说,和自己爱的人骑着自行车去创业,把自行车变宝马车,不是更好吗?写下上面这句话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和80后、90后的隔阂:他们要的是奢侈生活这个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代价是什么,而不是创业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创业的过程是没有乐趣的,也没有成就感,她们要省略这个过程直接进入奢侈享受的结果:大概前脚走出校门后脚踏进宝马——这才是今天时尚女孩的生活目标。以创业的过程为乐这个我们这代人奉行的人生准则和幸福观,大概已经过时了。这就使得我想起现在的所谓“穿越小说”:地位低下的丑小鸭、灰姑娘直接穿越到大清王朝成为公主、格格。这种白日梦大约是今天很多女孩的欲望投射:省略了奋斗过程直接进入幸福生活,否则超越小说想必也不会如此流行。

第四层意思:为什么一个人会面临要么“坐在宝马车里哭”,要么“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样两种僵硬、机械的选择呢?难道坐在宝马车里不能笑吗?难道坐宝马就必定要以丧失尊重为代价吗?难道坐自行车就不能创业和成功(最终坐上宝马)么?我不否认既坐宝马又开心大笑,是大家都希望的选择,但是之所以流行“宁愿”“宁愿”这样的两难选择语式,大概是社会现实教育了大家:坐宝马的那些人即使不是全部也有很多是没有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可言的,是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太太的,在道德上是不够自律的,而一个骑自行车的想要换成开宝马的,即使不是白日做梦,也比登天还难——谁等得及啊?!

我不知道短短的一句“宁愿”被我解读出这么多意思是不是属于过度阐释?

进入 陶东风 的专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65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