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新中国6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89 次 更新时间:2009-10-16 22:19

进入专题: 共和国六十年  

石仲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

新中国6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思想理论上说,这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丰碑。怎样总结它的基本经验?这有多种视角,可以进行这样那样的概括。本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路着重论述五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指南

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首先要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思想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伟大贡献。作为思想路线,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凡是凯歌行进之时,就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凡是发生曲折和挫折之时,都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种下的祸根;最后纠正错误、拨乱反正,也要高擎实事求是思想旗帜,才能使党的路线和作风,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新中国60年按照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先看前“30年”的情况。新中国建国后头8年在总的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说: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得不错,政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当然,在个别方面也存在不实事求是的缺点。但是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就逐渐违背甚至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邓小平同志总结这段历史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后来又搞“文化大革命”,走到“左”的极端。这一“左”,差不多整整20年。他强调:“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对前“30年”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1978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高扬实事求是思想的“30年”。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思想本身的内涵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被视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虽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但它被明确为党的思想路线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由邓小平同志首次倡导的。他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十二大的新党章基本沿用这个表述。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强调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在许多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统统归结为“实事求是”,明确指出“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在党代会报告中,比如十四大和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思想路线内涵时,对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和江泽民同志讲的“与时俱进”思想还展开作了分析,强调改革开放实践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拓展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拨乱反正,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之源。

实事求是被明确为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之后,也就成为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上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基于这个思想,在进行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同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历程。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同志讲到我们国家的历史经验时多次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是说到了问题的根本。

什么是社会主义呢?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认为社会主义有五大要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构成社会主义的总体概念。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开始探索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正确政策,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经过长时间深邃思考,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个界定,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于不了解我们国家所处的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即一是没有把握好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那时犯“左”的错误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我们党在1981年的《历史决议》中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三大,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两个方面,阐发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强调在这个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2007年2月,中央领导人撰文,进一步指出: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它有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个创造性发展。

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第二大要素,即作为一个基本点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大要素,即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则主要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基本路线的初始思想,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党的八大决议已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二大要素,即作为一个基本点的四项基本原则,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尽管那时没有这样的说法。另一大要素,即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在党的八大前后也有许多很好的思想,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这两大要素都不牢固,没有一以贯之。上面三大要素更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不断总结经验,十三大对党的基本路线内容第一次作了明确概括,并将其称为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此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它的理论意义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中国发展进步选择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经济体制和机制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世界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大难题。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就在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一直没能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领导人虽然没有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认识,但毛泽东同志等已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有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等人)对此作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不仅被埋没了,而且被视为“异端”遭到了批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逐渐找到了破解这个理论难题的途径。从实践层面说,一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引发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为探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论层面说,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的论断,为探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重要理论准备。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做报告,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使我们国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理论的创立,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破解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大难题,使我们党不仅实现了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飞跃,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巨大改变。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伟大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

五、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探索到正确的发展理念,总结出正确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地走向全面和科学有密切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既然是探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就会有胜利的欢悦,也有曲折的痛苦。三年“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就是在发展问题上误入了歧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也包括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内,从此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当然,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放到集约、由把握精要到更加科学全面的过程。由于国情的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发展巨变的同时,前进中仍面临着不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回答了在中国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采取怎样的发展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述三个问题,即一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我看来,是许多法宝中最重要的三大法宝。

新中国6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良好开端。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继续坚持创造性地探索,回答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进入专题: 共和国六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8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解放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