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英:中美共治全球论缺乏事实依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2 次 更新时间:2009-07-24 17:34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庞中英 (进入专栏)  

美中与美欧、美日双边关系不在一个层面

美国一些顶级战略家,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布热津斯基博士,在美国国内政治转型(以奥巴马上台及其上台后的改革为标志)和严重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与中国建构关系的颇具建设性和长远性的新思路。而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女士,以及不少美国政要和学者(包括诸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着名的国际经济学家伯格斯滕教授)认为,与中国的关系是21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可以与中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组成“两国集团”(G-2)。但是,客观、公正、全面地看,这些新建议还不是很成熟,因为它们忽略了许多关键的战略因素,包括困难和阻力。

二战结束后,在大西洋,美国公认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与欧洲的关系(“跨大西洋关系”);而在太平洋,美国公认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其与日本的关系。不论是美欧关系,还是美日关系,都是具有广泛和深入的条约基础的同盟(战略)关系。这些关系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起伏,中经冷战,得到相当程度的巩固和深入,目前仍然十分牢固并具延续性。

包括那些“两国集团”的主张者,许多美国战略分析人士几乎没有人否定,美国在实现全球战略、全球利益时,美欧和美日关系所具有的关键性和重要性,甚至没有一个人主张用美中关系取代美欧或者美日关系。当然,许多人似乎模糊地认为,包括美中关系在内的美国一些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可以并存。但问题是,与中国加强关系的新建议,已经引起欧洲和日本对美国的相当不满与担心。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的世界地位(不管叫做“帝国”还是“霸权”)取决于欧洲和日本的支持。明显地,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仍然一个在大西洋或者欧亚大陆,一个在太平洋,但两者均还不是中国。

中美关系的法律和制度基础过于简单和薄弱

管理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机制目前只是美国历届政府不怎么很好遵守的三个“联合公报”。比之美国与欧洲和日本的全面的同盟关系,美中关系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实在是太过简单和薄弱了。

美国即使从现在起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即使中国方面也有这个意愿,但到底什么时候美中关系的密切程度达到美欧和美日的水平,还需要相当时日。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美国需要根本转变对中国的态度,与中国缔结“战略关系”。但是,这一点容易吗?美国上届政府和本届政府与中国搞了一些类似战略的或者趋于战略的对话机制(布什政府的经济领域的“战略经济对话”和外交领域的“高级对话”,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但“对话”一词表明,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性质还很不确定,需要通过对话(谈判)加以解决。

在这个情况下,说美中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明显夸大其词,不符合事实。至于能否成为未来,种种理由表明,这几乎是十分困难的。

也就是说,美国如果真的想与中国缔结更密切、更巩固和更具战略性的双边关系,不管这个关系叫什么名称,要达到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地步,怕是要越过千山万水,至少要实现两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美国当前对华政策仍是实用主义+极力防范

我们从奥巴马和希拉里那里,除了看到美国要“恢复其世界领导地位”(“世界领导地位”与“世界霸权”几乎是不用争辩的同义词),没有看到美国想要转变其世界观,比如,美国能不把中国当作可能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吗?

实际情况是,别的不说,自从奥巴马政府上台,美国仍然把中国的一些外交举动,比如中国要求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解读为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美中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同舟共济”的下面是汹涌暗流。美国继续担心中国在太平洋、亚洲,甚至在拉美和非洲的影响扩大,极力予以防范中国,而不是转变观念寻求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共赢。

我们看到美国开始谈论国际合作,回到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但是,美国的多边主义,明显是实用主义,是为了帮助美国脱困,而不是真正主张一个多边主义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和大国集团(尤其是欧盟)存在着根本的世界观差异。

从中国的角度看“两国集团”的建议,更是不可行。这方面,国内一些头脑冷静的分析人士和评论家,已经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

总的来看,加强和更新中美关系,密切两国合作是正确的,是毋庸置疑的,但诸如“两国集团”那样的对中美关系的定义,却是不符合事实和趋势的,也是反作用的,甚至是误导的。

进入 庞中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3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