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四:中美经济关系:动力与张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9 次 更新时间:2009-01-14 14:17

进入专题: 中美经贸关系  

李庆四  

摘要: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双方又有结构性矛盾,但两国关系几乎达到了30年来的最好水平。这是由于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不同,中美密切的经济依赖成为双边关系的驱动力。中美关系固然与全球化时代条件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优势。然而,经济上密切的相互依存,在加强中美关系的同时也导致了摩擦与分歧,从而成为新的矛盾根源,即贸易、金融和文化的持续全球化进程,刺激了经济民族主义,这在近年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中美关系;经济驱动力;结构性矛盾

过去30年,中国与美国(其实是整个西方)已形成了相互需要、全面合作的格局,任何施压的做法,必然引起反作用,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

中美关系的经济驱动力

(一)飞速发展的中美贸易

中美贸易是世界双边贸易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关系之一。2007年美中贸易已达3890亿美元。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并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中美贸易的重要性是任何一方都无法忽视的。正如美国前副国务卿左立克所说,中国不仅卖,而且也买。过去3年世界经济下滑,致使美国在全世界的出口下降了7%。但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却增长了75%。同时,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是美国农场主和制造业主近年来产量、销售和利润大增的主要原因。当然,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经济对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2006年美国经济总量仍是中国的10倍。目前,据美方统计,中国已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同时是仅次于日本的美国政府债券持有者(2007年底为3880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的数字,2007年华盛顿与北京的贸易赤字可能超过2600亿美元,进一步刺激了国会议员。他们时常扬言,如果北京不放松对人民币的控制,就制裁中国进口。

(二)中美经济互补性强

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今后将会有增无减,这反映了两国在全球经济供应链条上的不同地位。

中美两国都是经济大国,产业结构有很强互补性,相互依赖越来越强。从美国方面看,保持高额贸易逆差是对外经贸合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其贸易赤字战略的具体体现。美国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伙伴的贸易均为逆差。自中美建交以来,双方的经贸往来迅速升温,一直保持上升势头,表明双方贸易的互利性。但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却发生了重要转变,美国把中国提升为美国自身经济问题的替罪羊。

如果美国经济严重下滑,政治气氛可能会恶化。特别是目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风险,有可能波及到世界经济。但美国仍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由于税收结构和低储蓄率,美国宏观经济稳定记录并不好,但在一系列领域仍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和训练,劳工市场的灵活性,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取得风险资本的便利,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麦肯锡的威廉·刘易斯对全球数十家企业的竞争力所做的调查认为“美国几乎是每个工业领域生产率的领袖”。

通过升值人民币纠正美国贸易不平衡,并非是国会议员真正担心的威胁。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盈余,事实上为世界经济和美国企业及消费者提供了很多好处。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使沃尔马这样的公司取得了破纪录的业绩。中国人民银行用贸易盈余购买美国国债,对美国经济帮助很大。另外,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实现的,并把它们的储蓄回馈给国内消费者。

(三)双方经济依存度高

与美苏冷战关系不同,中美经济依存度不断上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复杂局面。

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居民的购买力迅速提高。事实上,她已成为世界最大消费者,在5项基本食物中的4项、能源和工业品方面都超过了美国。因此,无论是全球贸易、气候变暖等,如果没有中国什么持久性解决方案都不可能。

正如美财长保尔森所强调的,美中双方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从贸易到产品安全到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利益不相互重叠。作为美国政府公债主要持有者,如果中国不再购买美国公债,或是在超过兆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减持美元,美国就会遭受货币供应吃紧、利息高涨、经济失控的危机。从产品安全到金融改革、能源和环境等方面,两国经常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处理这一关系需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样的机制和其他多种措施。中美关系对双方的国家利益和对维护稳定、安全和繁荣的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意义。

中美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结果是谁也离不开谁。从中国角度看,美国作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可低估。从美国角度看,健康的中国经济对美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可见,技术和全球经济革命,使经济关系逻辑完全不同于以往:它使当前世界秩序的政治和制度逻辑更具影响力。[2]

中美关系为何经济先行

(一)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

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观点,自由贸易有利于所有国家,这正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中美密切的经贸关系遵循的正是这一逻辑。

贸易推动了美国经济并提高了美国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反对者认为,由于中国和墨西哥等低工资国家的竞争,使美国工人实际工资下降,中产阶级被挤垮,这成为目前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所持的观点。然而调查发现,美国年收入在3.5万至7.5万美元的中产阶级家庭在过去10年大致从34%下降为33%,而年收入少于3.5万美元的家庭也从40%减少为37%,但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却从26%激增到30%。所以,贸易对美国家庭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并推动美国转变成服务型经济。过去10年美国失去了330万个制造业职位,同时增加了1160万个比制造业收入高得多的服务业岗位。

并非每次经济衰退或失业都由贸易造成。在1991~2007年间,美国的贸易赤字从310亿美元扩大到8180亿美元。然而,此间美国提供了2800万个工作机会,失业率从6.8%下降到4.6%。罗伯特·劳伦斯和马丁·伯利认为,90%的制造业工作损失是由国内因素造成的,技术进步必将排挤工人(如1994~2004年间中国失去了2500万制造业职位)。同样,外包服务造成的工作流失也很有限。损失低工资职位的同时却制造高工资职位,这种双重作用正是美国经济活力的表现。

(二)双边利益难以遏阻

过去10年,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近年来,美国千方百计围堵中国,如果不是老百姓贪图价廉产品,美国政府不可能让中国一直维持顺差地位。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必然导致其顺差地位。美国对华逆差扩大的同时,与其他贸易伙伴的逆差却在缩小,表明国际产业转移是中美逆差的主因。全球产业向中国集聚,并不意味着中国是全球化的惟一受益者。中美贸易增长是由两国的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决定的,它反映出两国产业结构的不同。双方在统计上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由转口贸易造成的,只能反映商品的流动,很难反映利益的转移。比如,2006年从中国出口的7600多亿美元的货物中,58%的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外企仍占中国出口的大约60%,占其技术出口的87%。表明外商在中国赚取了可观的利润。

根据美中贸委会的研究,到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可使美国GDP增长提高0.7%、物价水平下降0.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制造业生产率提高0.3%,可见与中国的贸易对美利益攸关。中国作为全球产品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把东南亚等地区——美国盟友生产的高附加值零部件组装成产品,使华盛顿越来越明白,对中国实施的经济报复,最终都将成为对美国盟友的报复。例如,如果向美国市场出口的某一产品,中国得到的附加值是15美分,那么针对这一产品实施的每一美元经济制裁,将对美国盟友造成85美分的损失。另外,中国回笼其在全球化条件下与美贸易赚取的美元(以政府债券及其他债务形式)意味着,华盛顿要惩罚北京,就得使自己先受惩罚。[3]

(三)有利于回避政治敏感

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魏德曼在国会作证时曾说,贸易不只是创造财富的手段,还是美国把理想渗透到所有中国人意识中的渠道。布什也说,开放贸易不仅是经济机会,也是道义任务;在推动开放的贸易时,也推动了政治自由。

美国对于北京版的市场经济愈来愈感到不耐烦,敲打中国就成为国会山大厅里以及总统大选过程中颇受欢迎的做法。所以,认为被低估的人民币、日益增加的贸易赤字、有毒食品、大规模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都成为指责中国的竞赛中好使的武器。其实这是美国面对中国的强劲增长感到不安,对全球贸易模式越来越充满敌意的结果。如朱迪斯就认为,中国执行的是“独裁政治”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结合,这一发展模式将对亚洲、非洲和拉美的民主理念构成了威胁。[4]

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保尔森的感受看,都表明中国可能正在占据上风。当然,这一对话也体现出两国政治关系的敏感性,因此只能从经济领域谋求突破。鉴于中国正在取得相对有利地位,美国已不能迫使中国得到它希望得到的让步了,因而也出现了一些理性声音。最近,世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把中国经济规模调低后,《纽约时报》认为,“如果不把中国说得如此富有强大,中国就不会被视为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议员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理由向人民币汇率发难了”。

总之,美国不仅希望中国市场完全向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开放,也不仅希望向中国推销民主价值观;更希望“通过军事力量和道德至上,维持并扩展对美国安全、美国繁荣和美国原则有利的国际秩序”。

中美经济摩擦原因分析

中美日益密切的经济依存关系为双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两国在贸易平衡、货币升值、知识产权、政府补贴、市场准入及其他领域增加了摩擦。

(一)把经贸关系政治化

全球化使美国经济外交越来越频繁,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实力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并要求其他国家降低市场门槛和开放市场,同时竭力促使其接受美国经济模式、采取美国式的市场制度。这除了直接服务于冷战后的美国经济利益外,还包含更深层的目的:就是使一个统一在美国文化价值观下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界早日到来。

在经济和贸易政策被高度政治化的华盛顿认为,在贸易问题上采取软身段,不仅所获有限,而且将冒被称为不关心困境中的美国中产阶级状况的风险。政治化也是为了向中国提高要价。对人民币施压已成为美国政客的首要关切,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曾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广场协议”。事实上,美国对华经济战略和美中经济关系已与日本当时的情形相似。[5]

由于普通美国民众的国际知识很少,政府在外交上操纵民意并不困难,甚至会为了维护国内声望而制造国际危机。美国出于国内政治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原因,坚持把两国经贸关系政治化,这样做可以转移国内矛盾,为政策失误开脱责任。当前的中美经济摩擦至少从两方面看对中美关系构成了威胁。首先,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两党候选人可能为了迎合选民而把经济问题归罪于中国。其次,这种印象的长期影响及由此造成的报复行为,只能进一步导致经贸关系政治化,对两国经济都将造成伤害。

中国人以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留给自己享受,但从中受惠的美国人并不领情。相反经贸问题已成中美关系紧张日益增长的源泉。仅2007年,美国会就提出了50多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涉华议案。然而,使用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要求某一国家为美国经济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承担责任,不仅无效,而且将损害美国利益。何况“中国政府所做的与日本、爱尔兰等所做的没有什么不同,不应该区别对待中国”。[6]

(二)国内问题国际化

美国因伊拉克战争而债台高筑,使共和党政府面临巨大舆论压力,特别是来自民主党的批评。民主党对于扩大开支有很多想法,但对于如何减少开支却一筹莫展。现在80%的美国人认为国家的方向有问题,持续的不满会使愤怒的人们寻找替罪羊。面对巨额赤字两党都无计可施,于是就拿中美逆差说事,容易吸引选民眼球。

从国内储蓄角度看,美国为了发展就必须引进外国资金。为了交换这一资金,就得购买外国产品,而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就必须保持经常账户赤字。如果只是从贸易和资金流入源头找问题,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就根本无法解决。如果把中国从广泛的宏观经济背景中孤立出来单独讨论,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减少与一国的双边贸易赤字,对于严重缺乏国内储蓄的美国而言,丝毫无助于解决本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问题:减少对华赤字的结果,只能把它转移到其他国家。

面对日益萎缩的制造业以及来自中国越来越强劲的竞争,美国政治精英的担忧不无道理,何况一度垄断世界制造业市场的正是美国。不少议员对于中美贸易不平衡十分忧虑,正如众议员曼祖罗所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具有大规模的制造业。所以,国会和2008年总统候选人进一步对布什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立即在中国的汇率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取得进展。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大约有2/3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要么是对美国的严重威胁,要么是潜在挑战,其中3/4指责中国造成了美国的工作流失。华盛顿在努力争取北京纠正其巨大的贸易不平衡。但即使提交法案的参议员舒默事后也表示,提案真正目的是作为一块敲门砖,用来敲开中国服务业的大门。从美国政府和立法者的不同表态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心虚,同时却在耍花招。过去两年华盛顿连续向世贸组织提起对中国侵权和盗版的诉讼。中美贸易战的威胁仍存。在大选之年,美国政客一定会变着法儿地拿中国贸易赤字和“偷窃工作”说事。

美国实施保护主义必将伤害中美两国利益,同时,中国的美国企业将丧失其投资回报,美国人也不再能购买质高价廉的中国产品。[7]目前中美贸易规模扩大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已进一步造成了美国人心理不平衡,成为产生保护主义的根源。但是,中美经济依赖关系正发生逆转,中国经济增长与美国繁荣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已显出中国独立发展的能力。

结论

揭示中美经贸关系的真实状况,心理不平衡的应该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然而中国人更能忍耐。无论是美国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开放,还是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和对侵权的指控,挑起摩擦的总是美国,但道理总在中国一方。中国主张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也愿意照顾美方利益。但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向来以世界样板和领导者自居,很难适应中国的崛起,对中国总是百般挑剔。

与其说紧密的经贸关系没有阻止中美滑向对立,不如说两国各自的战略目标发生了冲撞。尽管共同经济利益的增加与政治关系紧张之间纯属偶然,但中国要改善对美关系不能寄希望于只是扩大双边经济利益,还要普遍改善与美国劳工等的关系,否则中美贸易摩擦仍难以避免。[8]

尽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美在同一条船上的共识越来越多,但美国一再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背后,无法排除其对华实施“第二个广场协议”的动机。事实上,在美元霸权基础上功能失灵的金融体系中出现的金融危机,是金融全球化的结构性问题。由于中国并不印制美元,在金融危机中只能是受害者,不会是导火索。美国经济衰退只能由错误的美国政策造成,而不会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责任。

美国认为:中国与苏联不一样,当年苏联是用导弹威胁美国,而中国用的是庞大的美元储备。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在以高成本生产低质量产品时,美国难以避免贸易难题并减少对外国贷款的依赖。在不伤害美元的情况下,美国也不能期望外国减持美元。尽管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未必重蹈日本经济衰退覆辙,但鉴于美国经济规模,特别是对不断深入的中美经贸依赖,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IMF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到9450亿美元,必将严重损害美国金融信誉。

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唯有面对现实,争取共赢。就连《外交》这样的西方权威杂志也做出了“拥抱中国,西方才有未来”的结论。这里借用纽约市长彭博的话作为结语:“中国过去20年经济转型的进程,是一个具有魅力和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美国很多政治家为了讨好选民而把中国拿来当替罪羊,称中国是我们的问题来源。而我相信中国对美国不是威胁,而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极好机会。”

参考文献:

[1]Wayne M.Morrison.China-U.S.Trade Issues[J].CRS Report for Congress,2008, (January).

[2]G.JohnI kenberry.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J].Foreign Affairs,2008,(January/ February).

[3]David M.Lampton.China’s Rise in Asia Need Not Be at America’s Expense,in Power Shift:China’s Rise in Asia and America[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321.

[4]john B.judis.why We Should Worry About China’s Economy[J].The New Republic, 2007,(July).

[5]Michael Mastanduno.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Realist Theories and U.S.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 America’s Strategic Choices-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ader[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340;344.

[6]Benjamin Shobert.China-US:A Long, hot summer[EB/OL].Asia Times,2007, (June),http://www.atimes.com/atimes/ China_Business/IF12Cb02.html.

[7]Wang Jisi.China’s Search for Stability with America[J].Foreign Affairs,2005,(Sept).

[8]Henry Liu.China’s misguided“expert” on the US[J].Asia Times,2007,(May).

    进入专题: 中美经贸关系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23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视野》2008.4,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