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交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87 次 更新时间:2001-06-01 10:04

进入专题: 郭念峰   其他  

郭念峰  

5月25日是大学生健康日,请我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的题目是《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这是个大问题。所有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都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关系。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不可能愉快。正常的人际关系是正常心理活动的支持。有个心理实验是这样的:把人关在山洞里,好吃好喝,绝对自由,但和外界断绝交往,实验结果表明就是性格内向的人在三、四周之内也会崩溃。大家自己可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宿舍里五个人商量好不和第六个人说话,这样持续个三、四天,这第六个人一定会心神不安,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的话他的心理健康非出问题不可。

先谈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人一出生下来就有,当然这时候的人际关系和成人之后的人际关系是有区别的。刚出生时的人际关系是

生物性的反射,是依附性反射。动物也如此。比如小鸭子从鸭蛋中孵出来以后马上会跟着母鸭走,而不会跟着别的东西走。这种现象叫动物依随,是自我保存的本能。有经验的护士在婴儿啼哭时不会给它喂奶,而是把它抱到产妇那里甚至只是靠近它,婴儿只要闻到母亲的气味就不会哭了甚至会发出可爱的微笑。婴儿的微笑是很好看的,不像有些大人的笑很可怕。有心理学家说这是爱的本能的雏形,是对母亲的依附。依附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一点点发展,到大学时发展得还不算完全。大学只是一个准社会,和真实的社会还不完全一样。你们到社会上磨练几年才会知道什么是人际关系,真正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还未开始。从依附反射发展到社会化水平很高的成人是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不断扩大、加深、性质不断复杂的过程。社会交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最后贴近马克思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人从本质上而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这个过程的任何阶段、任何挫折都会影响人格的社会化水平,导致情绪压抑和人格的扭曲。在现代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关怀。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压力,能把你压垮,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压力。如果对孩子不适当的批评就会使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最后导致自卑或者狂妄。如果是对孩子不适当的表扬就会造成过分的宠爱,从而导致自我中心。早年的人际关系在家庭环境里就开始扭曲的话就会影响以后人格的发展。所以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

据调查,在大学生中,一二年级的同学心理问题比较多。当然实际情况也不像有些报纸、杂志炒作的那样说心理问题非常严重。比如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哪个不调皮?可一进了医院或诊所就说是得了少儿多动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所以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不同地对待,以免扭曲人际交往关系。比如孩子到了13岁也算是个小大人了,家里有什么事情应该和他商量一下,不要用一句“小孩子一边去”来打发他。我们应该适应着心理的年龄特征不断构建心理人际关系。进入大学这个准社会人际关系中,大学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期,是从儿童、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心理发育上从感性向理性发展。这个时候必须加强理性教育,自己看事情也要看深一点,不要看到墙上的某个广告就动心。见着什么就动心就想要是一种儿童心理。大学生要从感性过渡到理性,遇到事情要用脑子想。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感性阶段,别人也不好和你相处。人际关系需要理解。“理解”是什么意思呢?“理”就是理性地考虑问题;“解”就是给个答案。所以“理解”的意思就是通过理性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从感性到理性,从情绪化到理解。我自己也经过一个感性的、冲动的时期。在大炼钢铁时我一晚上砸过一百个锅,砸完之后就扔进炉烧成铁块,我当时砸锅的时候就没有想过锅是用来干什么的。那时头脑发热,行为完全是感性的。大学时不能只凭热情做事,这样才能平安地过渡到成人。大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既是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时期也可以检验你的成熟程度,检验你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是人际关系的重建时期,从家庭到准社会我们不能把对父母的态度(耍赖)带到大学。在中学老师对学生还带着半哄的性质,大学里就不一样了,老师上完课就走,谁也不会管你。适应了这种环境,人际关系就重建起来了。很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出现心理问题的多半是人际关系不适应。在这个阶段,人际关系从理想转到现实。人际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管你是为国学习还是为自己学习,在大学里你都是进入了现实人际关系。进入现实人际关系之网,有时你会感到很冷酷。比如女大学生找工作总碰壁,这是事实,你要承认现实有它的必然性。现实的人际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冷酷。在大学里就要训练自己适应现实的、无情的、冷冰冰的人际关系。社会生产有各种分工,你得适应它,生产关系得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一个人在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其他年龄阶段更复杂更突出,所以要做好准备,大学是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

台湾的一位国学大师在谈什么是“有学问”时说会做人就是有学问,知识不是学问,而会做人没有知识可以获得知识。“学”是向老师学,在老师面前得会做人,让老师觉得你可信可教。“问”也一样,你要会做人,才能问别人,别人才会帮你。在大学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对以后进入社会益处很大。有人讽刺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种关系学。我要说的是关系学也是学问呐,而且还有国际关系学院呢。心理是关系的反映,学会构建人际关系对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等等都有帮助。

关系说完了,我们现在说卫生。“卫生”这个词平时说得太多了、太滥了,因此谁也不去思考它的意思。“生”是生命、生存、活着,但是生存、生命单单就是活着、有一口气吗?生存的含义是存在且有质量,生存且有意义。人与动物有区别,即使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我们也能看到它在群体中的意义。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上峨眉山时在路上给母猴喂食,结果被公猴咬了。公猴会保护母猴,这就是公猴在猴群中的一个作用,一种意义 。正因为有这种意义所以我们要维护它。我们做实验时发现猴子在吃东西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最大的公猴先吃,而且是吃一口苹果就扔一个,它吃完之后轮到小猴子吃,最后才是母猴。我说女同志在家总是吃剩饭是有生物学依据的。维护心理卫生的目标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达到了什么样的目标才是维护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呢?这个目标是平衡,平衡就是健康。人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平衡状态,摄入过多营养过剩,摄入过少机体难以生存。人的各个系统也必须维持一种平衡才能保证心理上的健康。要保持心理卫生就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人的心理活动是有许多矛盾统一的。比如概念上包括“新”、“旧”;理智和情感;以及观念和行为的统一;知情义的统一等等。人的生理在调整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人的心理也是如此,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如此。比如两个人吵嘴了、生气了,过后有一个人越想越不对,觉得是自己不好于是主动向另一个人道歉,对方觉得事情过去了,也不必追究是谁不好了,这样你们俩就互相谅解了,矛盾消解了,这就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了。人的观念和行为达到平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并不是抽象的,卫生就是要活得健康,健康就是要平衡。

以上我们把人际关系、心理卫生等概念搞清楚了,现在我们来说点具体的。当然这个具体的意思不是说要个你们一些个案,个案也许会对你们有启示作用但其个别性太强了,所以我要给大家几个一般原则。我想一般性的指导对大家更有意义,把它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对搞好人际关系,维持心理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第一,自知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反应方式或叫反应模式。来事了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反应就叫反应方式。大家要训练最合理的反应方式。人的反应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情,这是一种情绪、情感、、感性的反应方式。它以事物的表面特征、个人的好恶为基础。(二)理性,这是一种以事物的本质和自己的逻辑思考为基础的反应方式。(三)悟性,这是比较超脱的反应,是看透了之后的反应。这种反应从行为上、语言上可以是零。要达到这种状态恐怕要到60岁,这是需要积累和培养的。当然也不是说你们现在一点悟性反应都没有,要是你们反复地碰到一件事,到后来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不就那么回事吗?这种情况是比较低层次的悟性。比如卡拉OK,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很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大家就厌烦了,不就那么回事吗?大家凑在一起扯着嗓子瞎喊一通。你们大学生要自觉地训练自己的理性反应方式。不用操之过急非要在30岁就练成70岁才会有的悟性。“随心所欲不逾矩”是要靠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丰富的。也许有人会说出家当和尚尼姑不都很快就有悟性了吗?这种做法更是极端化了,以前抗战的时候要是人人都去当和尚我们还怎么打日本人?要是两个人结婚之后都出家当了和尚尼姑,那岂不酿成家破人亡了?当然也不能一点悟性都没有,要是一个人一丁点悟性都没有的话那他就是干面包一块,整天绷着脸,岂不成康德了?

在三种反应方式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我的建议是:屁股要坐在理性上,同时一手拿情,一手拿悟性。做到这点的话,人际关系就好办了。大家不生气也不吵架不别扭。大学生也高高兴读完大学。要是大家光有感性那非动干戈不成,要是光有理性,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也不会和你搞好关系的。

第二,每个人在与人共事时都有一个思维归因。思维归因有三种:外归因、内归因和科学的归因。几个人共事难免有成有败,在事情成功时内归因的表现是“没有我做不成,一切都是我的功劳。”这种内归因的做法会使你孤立,以后还有谁会和你搭伙啊?在21世纪的科学研究中,你单枪匹马的一个人什么也干不成,你必须和别人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就是拿诺贝尔奖的也不能把成功都归因与他自己。外归因的表现是极度的谦虚,说事情能成功全是别人的功劳,自己什么都不行。这种外归因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你会把别人吓着的。别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虚伪?凡是成功内归因的人肯定是失败外归因。在归因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一归一,二归二,合同制先小人后君子来得爽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最后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明确的成绩可以拿出来,这就是先小人后君子。大家应该培养科学归因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利他和利己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利他不可能完全不利己。比如你在火车上给一个老太太倒水,你付出的是体力,可是你在道义上得到了满足,你的自我评价会因此升高,你的行为是扶老携幼,是“仁”的。人除了物质上的获得还有精神上的获得,在精神上不断地获得就会成为精神上的富翁。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不能“穷得只剩下钱”。所以我们要摆好利他和利己的关系。

第四,人际关系的大忌是嫉妒。嫉妒是一种自我贬低。嫉妒别人就是承认自己不行,在咱们中国一个人稍露苗头就会被别人嫉妒,这说明整个国民素质低下。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嫉妒的关系,而应该是竞赛的关系。互相竞赛,赢的不骄傲输的不气馁。输的祝贺赢的这次取得的成功,同时自己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他。嫉妒、造谣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这是很不好的。国民党时期说“闲谈莫论国事”,我要说“闲谈莫论他人是非”。有些人对别人的成功要议论,对别人的失败也要议论,任何东西都是他们议论的对象,这是很不好的做法。公众人物可以被别人议论,因为他们站在那里就是让你议论的,可是普通的人不应该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意义不是被他人议论。议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不好的。你们年轻人要把这个民族的陋习改掉。

在别人背后议论他人的好坏是对人际关系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行为。你们同学之间也不要互相议论,对某个人有意见你可以约个时间,或找个机会当面告诉他,指出你对他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对方不但不会生气还会因此感谢你,人际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我在美国和俄国时,从来没有人在我面前说第三个人的坏话,我自己倒有时会犯这个毛病,在一个人面前对不在场的某个人说三道四。后来有个老毛子告诉我:“在我们这个地方,和一个人议论另一个人的事是不道德的。”我从那以后就把这个坏毛病彻底地改掉了。你们青年学生应该也要克服这种毛病,它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极具杀伤力。在你们这个年龄阶段是重建人际关系的时期,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你的个人健康,对以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最后我要谢谢你们今天晚上的捧场,要是没有你们的捧场,我就得对着墙壁说话了,那也说明我的人际关系太差,以后有机会继续谈。

主讲人简介:

郭念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临床心理专家、博士生导师。

    进入专题: 郭念峰   其他  

本文责编:王文佳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爱思想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