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研究》的作者高建青是江西宜春学院年轻有为的教授,2014年曾到北大中文系研学一年,我就是那时认识了他。当年,他已出版《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中国近代文学语言变革源流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6月版),而我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尤其是晚清白话文运动也有关注,这应当是他选择我作为合作导师的原因。不过,和其他国内访问学者相似,高建青已是相当成熟的研究者,来北大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阅读稀见资料。因此,整个访学期间,我对他说不上有什么具体的指导与帮助。只是,自此建青也加入了我的学生行列,他希望我为他的书写序,我也不能拒绝。
应该说,本世纪以来,对近代“言文一致”运动的研究渐成热点,不算论文,单是研究专著已不下二三十种,其中也包括了建青本人的贡献。这些论著涵盖了拼音化、白话文、日语新名词的借用、国语运动等清末以来的语言与书写变革,或从现代文学回溯晚清,或由晚清向上向外追索,现代性成为一个基本的观照点。面对如此纷繁兴盛的研究格局,如何具有自家关怀,对高建青是很大的挑战。而他选择以“民族主义”作为切入口与贯穿的思想线索,确实称得上眼光高超。
可以说,从博士论文《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开始,高建青对语言的研究就并不局限于文学,而更多考虑与政治的纠葛。不同于博士论文的聚焦于文言、白话之争,关注语言变革背后的阶级对抗与意识形态操纵,新著将问题汇集到“民族主义”,既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升,也带来了论域的扩展。
毫无疑问,救亡图强一直是清末以来萦绕在近代国人心中的最强音。而民族主义在抵抗外来入侵、推翻异族统治、创建现代国家上所发挥的感召力,也一时无两。以此线索串联诸时段中发生的语言现象,便可以感应时代的脉动,充分释放语言这种特殊介质中的意义蕴含。正如建青在《绪论》中所言:“自清末开始传入中国,‘言文一致’作为一场关涉语言、文字、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思想变革运动,始终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缠夹在一起。”因此,他对其研究对象所下定义——“清末民国的这场运动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革命或文学形式上的革命,更是一场以语言文字形式来确立一个民族国家的存在方式的民族主义运动”——可谓提要钩玄,揭示了全书主旨所在。
而我最在意的是前人已有发明的题目,作者如何做出新的开掘与衍义。在此必须承认,民族主义的统贯视角提供了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向与研究视野,相同的史料在不同的观照下,也会呈现或被解读出别样的意义。在此不妨举例说明。
由于“民族主义”作为关键词贯穿首尾,扣紧这一思潮作文章亦为题中应有之义。但作者需要处理的对象时有与之矛盾或不相干者,如何将其引入设定的论述框架,的确需要智慧。我在阅读时,对此也最感兴趣。先是在第一章“民族主义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的历史渊源”中,看到了有关西方传教士白话文的讨论。传教士乃西人,其“言文一致”的书写应与中国的民族主义无关。但建青一方面指出了其间存在的逆反思维:“而一旦‘欧化白话’贴上了传教士语言的标签,民族国家语言共同体建构的神圣光环就会消失,自主的国语改造就成了西方语言的‘移植’,这样的‘言文一致’追求显然不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和民族主义语言论者的预期。”另一方面,从这种被胡适等人拒绝承认的事实认定上,作者仍然看到了其间“折射出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的民族主义光斑”。这一有意转移评述主体的说辞固然也有道理,但更多显示出的还是作者的机智。
最值得称赞的还是本书第三章“立国与立言:民族主义与国语运动”。在论及“万国新语”即世界语议题时,由于鼓吹最用力的吴稚晖、刘师培等人均为其时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世界语却具有明确的世界主义属性,高建青于是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的世界语者追求的到底是无政府主义还是世界主义?”他在回答中,首先分辨了二者的异同,关键的区别在于无政府主义要消灭国家,世界主义则认可国家的存在。进而追究在中国的情境中,无论无政府主义还是世界主义,其实都不是吴稚晖、刘师培等人最终的信仰,反而是民族主义“事实上成了他们一生都在为之服务的‘主义’”。吴氏日后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徒,刘师培则成为国粹派的代表,即为明证。这样引导话题不断转向深入,而又归结到民族主义的主线,不但自然合理,也是一种学理性很强的论证。
无可否认,高建青在写作本书时,有众多前研究可资借鉴。加上他本人的善于思考与长于表达,从而使得这部学术专著也成为一部好看的书。我的感觉是,此书偏重论述,有意减少引文,配合作者的文笔简洁明快,整个阅读过程因而变得更为流畅。虽然设定了民族主义的视角,但依次铺展重大的语言事件,诸如“言文一致”的历史渊源(包括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与西方传教士的白话文)、清末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包括切音字运动、世界语与国语统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大众语文运动、民族形式论争,一一纳入其中,该书于是同时拥有了近代中国语言变革史的规模。
虽然上文指出了本书与《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的相异点,但应当肯定的是,“绪论”一章仍是标准的博士论文写法。作者首先对“清末民国”“民族主义”“言文一致”三个关键词逐一作了阐释与界定,进而通过对清末以降“言文一致”运动研究现状的述评,确立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是即“民族国家建构与‘言文一致’的互文性”,正文便依此展开。全书概念清晰,主旨明确,一以贯之,即是由此而来。
以上是我阅读高建青新著的感想,拉杂写下,权充序。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