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荣登全球电影票房前五名。这一卓越成就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扎根中国传统、把握文化特性,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叙事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事实再次证明,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好“第二个结合”。
所谓“中国故事”,“故事”是载体,“中国”是灵魂。此处的“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疆域版图,更是文化的象征标识。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了应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对我们理解“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文艺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则是举足轻重的“主心骨”。只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性,把握中华文明自身的特性,才能肩负起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崇高使命。
文化的特质:观念之“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狭义层面来看,中国故事是以“中国”为表现对象的叙事作品;从广义层面来看,则是以“中国”为核心话语的叙事体系。中国故事的“中国”性,首先体现在叙事观念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无论是“可信、可爱、可敬”“天下情怀”,还是“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均彰显出一种鲜明的文学观念——文学应当贴近现实并深刻地反映现实,要有宏大的视野与深沉的人文关怀,应积极肩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学与现实紧密相连,以文载道、以文明志始终是主流。无论是“诗言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还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在古人看来,文学绝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种神圣的载体。它承担着贯通天地人神、关联古往今来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理想与道德追求,体现着一种理想的天人秩序。文学能够“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亦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因为此,在中国人心中,“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学可以与天地并生而永世不朽。
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以排山倒海的姿态冲溃了“传统”的堤坝,文学亦从流飘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艺术审美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盛行。不少人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主动摒弃“传统”,拥抱“现代”。文学创作亦受此影响,强调形式、崇尚技巧、摒弃崇高。这股域外新风的吹入,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如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难免使文学走入歧途。在这种片面的追求下,文学应有的现实关怀、道德热情和伦理精神逐渐弱化,甚至丧失。这不仅窄化了艺术表达,更把文学封闭在狭小的世界里,割断了与读者的联系、与现实的联系,难以引发广泛的共鸣。
而中国故事所具有的“中国”性,正在于它强调了文学的现实关怀、道德价值与伦理精神。它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真切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高昂的理想信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弊端。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绝非一种脱离现实、漠视道德、消解伦理的抽象艺术。扎根现实、高扬正气、载道扬德、弘真彰善,才是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建构起基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观念,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更是“中国”性的根本体现。
文体的意味:形式之“中国”
中国故事的“中国”性,还体现在叙事的形式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事实”是第一要素。形象的呈现、情感的抒发、道理的阐明,都离不开“事实”。这不仅体现了文学叙事与现实之间的对应联系,更体现了中国故事的纪实性特质。
中国文学历来有记述现实的传统。早在文学的萌芽时期,殷商甲骨卜辞和西周青铜铭文中,就已有了记事。无论是西周利簋铭文中的“武王伐纣”,还是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均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述。随着文体的发展,记录现实、书写历史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文学从未中断的主流。从《尚书》《春秋》到《史记》《汉书》,从被称为“诗史”的杜甫诗歌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从唐宋八大家到清代桐城派,这一脉络显现出中国文学反映现实的悠久传统。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事实和形象兼备、情感与道理共生,可歌可泣、灿烂辉煌,不仅是文学纪实的经典篇章,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信仰。
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奔跑的中国草》到《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再到《决胜毫厘——大国工匠郑志明》,这些纪实作品真实展现了中国人在农业科学、航天科技、工业技术等方面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的脚步。它们既是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记录,更是震撼无数人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的“中国”性是继承中国文学悠久的纪实传统而来。在叙事层面,强调以现实为核心,以叙事实、写真实为要义,有力地反拨了过分虚构的弊端。文学绝不仅是追求艺术的虚构,直面事实、书写真实,更是一重广阔天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需要我们超越对虚构的片面认识,真正立足于中国现实,写真人、叙真事,展现真实的魅力。这是中国故事最具能量的内核,也是中国故事最为鲜明的标识。
讲好真正的中国故事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无疑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无论在观念认知层面,还是在文体形式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蕴涵与“中国故事”还未产生深层次的贯通。讲好真正的中国故事,意味着文艺作品要有现实关怀,要能够自觉地、真实地书写时代发展与个体命运,对现实人生与个体命运常怀悲悯之心。只有以严肃的姿态观照中国现实、以真诚的情感书写中国现实,中国故事才会感动人心、充满魅力,中国形象才会更加可信、可爱、可敬。因此,在书写中国故事时,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思想资源,高度重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的传统。这是中国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历史秩序的尊重、对未来世界的期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