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在复旦大学任副校长时,就有一个梦想:打造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术服务平台,汇聚各个学术期刊,形成一个网刊矩阵,为广大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同时,精选各学科最优质的论著,形成一个主文献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以最少时间阅读最经典文献的渠道。我把这个平台称之为“学术世界”。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个梦想并未付诸实施。
2022年8月,就任中国人民大学任校长后,我觉得实施“学术世界”建设的条件成熟了。因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出版机构,拥有148种期刊。尤其是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115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遵循“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编辑方针,每年从4000种左右报刊公开发表的约40万篇论文中,精选出约 3%( 1.2万篇)的优质论文,予以全文转载、再次传播,具有全样本精选、全学科覆盖的优势,享誉中国学术界,成为图书馆必购和学者必读的精品文献。以数智技术赋能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对其进行业务链条延伸和服务范畴拓展,即可构建“学术世界”的基础。于是,我找来新任职的书报资料中心主任的徐拥军,谈了我的构想和设计。随后,学校决定启动“学术世界”建设。
克服重重困难后,在202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两周年之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一期正式上线,推出了中国首个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简称“哲社主文献”,https://zszwx.cn)、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简称“哲社预印本”,https://zsyyb.cn)。
建设“学术世界”是创新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学术交流与传播是知识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又是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的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提出,“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新型学术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为核心,创新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乃至激活整个学术体系具有多重深远意义。第一,实现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数字化转型,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变革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加速迭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这些变化对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放科学兴起、研究范式转型、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使得以期刊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的封闭性强、渠道单一、时滞长、费用高、效率低等诸多弊端更显突出。学术交流与传播体系亟需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转型。第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自主能力的需要。学术信息资源关涉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方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资源、学术传播渠道和学术话语权,并不断剥夺、挤压、控制后发国家的学术发展利益、发展空间和发展未来。这种现状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匹配,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不匹配。我们急需一个传播中国声音、代表中国水平的学术窗口、学术平台,为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维护我国学术安全创造基础条件。第三,打造集约化、全链条的网刊矩阵,是建立新的学术生态系统需要。我国传统的小、散、弱的期刊出版模式、单向度的学术传播方式,不符合国际先进的学术出版集约化、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潮流。例如,爱思唯尔一家公司就集成了2700多种期刊。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探索新型的学术出版与传播机制,打造集约化、全链条的网刊矩阵,建立新的学术生态系统。第四,建立公益性、开放性学术服务平台,是破解学术发表、评价、传播领域诸多痼疾的需要。当前,青年学者发表难,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成长,阻碍了知识创新。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博士研究生作者独立署名的论文数占4%以下。而且,“五唯”现象仍较为严重,“以刊评文”模式使得发表于非核心期刊的优秀论文,得不到客观评价和应有重视。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统计,至少有15%的优秀论文发表在非核心期刊。此外,商业化的学术文献数据库,使得普通民众难以获取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破解上述难题,都要求建设一个公益性、开放性的学术服务平台,以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可见,打造“学术世界”,创新学术交流与传播模式,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时代之需要、学界之期盼,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学术世界”上线半年来,获得有关部委领导和学界一致好评,350多家期刊签约合作,25000多名用户注册,点击量近200万人次(编者注:此为2024年10月25日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3月31日,500多家期刊签约合作,35000多名用户注册,发布论文2万多篇,点击量逾1000万人次)。后续,还将推出学术智能服务平台、公共知识服务平台。这样,中国人民大学基于线下的复印报刊资料和线上的“学术世界”,在更广阔的时空为各领域专家学者提供汇聚智慧、激荡思想、传播知识、展现风采的大舞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更大贡献。
在具体建设和运营“学术世界”,尤其是打造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过程中,徐拥军教授带领书报资料中心的同志和他的研究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以便为平台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于是,积累形成了眼前这本著作。
这本书是国内首部专门论述预印本平台建设,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著作,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充分的调查数据、深入的分析论证,更总结了建设“哲社预印本”的一手经验,是一部创新之作。我欣然为此作文,是以为序。
2024年10月25日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回顾和评价
1.4 概念界定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建设进展
2.1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历程
2.2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面向的学科领域
2.3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
2.4 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的功能特点
第3章 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涵和要素
3.2 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4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预印本平台的需求调研
4.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4.2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特征
4.3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预印本平台的使用情况
4.4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预印本平台的主要诉求
第5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对预印本平台的需求调研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特征
5.3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对预印本平台的使用意愿
5.4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对预印本平台的主要诉求
第6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面临的困境
6.1 困境分析视角的选择
6.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困境
6.3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合建设的困境
第7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
7.1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目标
7.2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理念
7.3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框架
7.4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维度
第8章 加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主要策略
8.1 认同导引:增进学术共同体对预印本的认同
8.2 制度构建:推动预印本充分融入主流学术体系
8.3 协同互促:深化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出版社的协同
8.4 技术赋能:促进预印本平台智能化、网络化建设
8.5 应用推广:分类、分阶段推广预印本平台的使用
第9章 “哲社预印本”建设的特点和展望
9.1“哲社预印本”建设的概况
9.2“哲社预印本”建设的成效
9.3“哲社预印本”建设的特点
9.4“哲社预印本”建设未来展望
第10章 总结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