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经脉:人体气血之通道——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四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0 次 更新时间:2024-12-31 20:40

进入专题: 中医战略   经脉  

王渝生  

 

当今世界医学体系,大致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类。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西医,则是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在欧洲兴起并流行,至今不过几百年。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主要在于诊断方式和治疗方式。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矛盾但不可分割的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五行学说将宇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联系起来,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体内传导,维持人体生命。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的气血和津液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学将健康视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协调被打破所致。中医学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以治疗疾病。西医是近代以来,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医学神经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通过体格检查、仪器检查来诊断疾病。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推拿、拔罐、食疗、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具有治病求本的特点。西医主要应用西药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疾病,具有对症下药的特点。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医具有治病求本、辨证治疗的特点,对于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西医治疗对于急性炎症感染、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等疾病,有比较好的效果。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一座西汉文帝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简帛文献。其中的一卷帛书,记述了11条脉的循行路径、病变、诊断及其治疗方面的内容。专家们从文字书写特征分析,推断它们的抄写时代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末。医史学家发现,它们的内容构成了后世中医经脉学说的基本面貌。

中国古人为什么对脉络的运行产生兴趣,又是如何建构脉络的路径结构的呢?很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气宇宙论的流行,激发了他们关注脉的结构。医家们很早就知道了血脉的存在,但并不清楚其形态结构,更不知道血液循环的机制。在气宇宙论的影响下,他们将心跳和脉搏等看成是气这种能动的物质带动血液运动的结果。气逆和气滞等都会带来身体的疾病,对它们的治疗就成为对气血的调节。从学者们的一些研究来看,通过观察体表形态结构和在体表进行触诊与针灸等而发现的一些现象,以及阴阳、术数等观念渗透于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解释等,最终让古代医家们构建出了这种脉的学说。

后世的医家们发展了这种早期的脉的学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经络理论,其影响也从早期的针灸、导引等方面,扩展到整个中医学。虽然学术界关于经络的实质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一些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该理论所揭示的一些身体特定部位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中医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以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至有“十儒九医”之说。他们使中医经络学说等理论,连同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推拿之法、汤丸膏散之药,整体成为中国优秀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中的一座宝库。

当今,我们倡导中西医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果二者继续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岂不两全其美。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进入专题: 中医战略   经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中医战略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31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科普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