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李:充分释放养老服务圈潜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7 次 更新时间:2024-12-05 22:31

进入专题: 养老服务  

金李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社区周边便捷、可及的养老服务供给显得尤为紧迫。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从2020年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约4.3万亿元增加到约40.6万亿元,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成为优化养老供给、推动内需扩大的关键政策。

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不仅能够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意味着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的提升,这将显著拉动医疗护理行业发展,促使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同时带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升级。养老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包括基础护理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层次岗位,带动家政服务、社区餐饮等小微企业发展,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同时将进一步整合公共财政、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源,优化供需匹配,降低长期治理成本,为社区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也要看到,尽管“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已展现了巨大价值,但在其构建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经济挑战。一是资金来源不足且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尤为突出。养老服务,尤其是基础护理服务,因公益性强且营利模式不成熟,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二是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城乡之间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养老需求分散、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成本高,服务圈的建设面临不小的挑战。三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的监管体系,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因资金与技术限制难以提供高质量护理,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更好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需要从融资模式、城乡统筹、科技赋能以及标准化监管四个维度系统性发力。

要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资金问题是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的核心瓶颈。除政府拨款外,需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形成合力。政府或企业可通过发行专项债券为养老服务项目吸引长期投资者。可设立养老信托基金,吸纳个人及机构投资,形成稳定资金池,以支持服务圈的长期发展。

要加强城乡统筹,缩小地区差距。应通过政策性导向,整合乡镇卫生院、闲置学校等存量公共资产,与乡村振兴政策深度协同,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支撑。推动“城市带乡”模式,利用城市的专业化服务资源支持农村发展,形成区域联动效应。

要推动科技赋能,提升养老服务效率。科技是优化服务圈供给的核心动力。通过物联网技术搭建智能监控平台,可实时掌握老年人居家安全,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同步建设在线服务平台,将预约、支付等功能集成,提升服务便捷性。同时,逐渐引入机器人与智能健康设备,弥补护理人手不足,降低运营成本。

要制定服务标准,强化监督机制。服务质量的标准化与有效监管是养老服务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应对养老服务建立统一标准体系,明确服务内容和收费模式,确保规范运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运营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或人员实行行业禁入。通过持续性动态监管和技术赋能,可逐步提升市场透明度,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抓手,不仅能够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拉动内需,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创造可观的社会价值与财政效益。未来,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撬动、技术赋能以及基层社区的积极参与,“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有望成为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重要基石。

(作者:金李,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进入专题: 养老服务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26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05日 15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