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给予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5 次 更新时间:2024-11-11 22:47

进入专题: 语文教育  

李霞  

语文教育必须从“育人”这个根本目标出发,确立语文学习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这个基本原则,同时,应该选取适合孩子的阅读和母语学习内容,采用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促进孩子走上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之路。

筑牢基本技能 打好生命底色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也是基础课、工具课。“听、说、读、写”是学好语文的四大支点。小学一、二年级识字写字既是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过好识字写字这一关,以后学语文就比较容易了。有人说汉字难学,那多半是由于不了解汉字的规律。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从识字开始的,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认识汉字,进而理解汉语。小学语文在教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也是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的过程。比如,“日、月、木、水”等象形字,“上、下、左、右”等指事字,“刃、采、牢、休”等会意字,“江、河、松、柏”等形声字,都有着丰富内涵和生动故事。通过阅读和书写,学会用汉字和汉语习惯来思考,这是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播下阅读种子 积蓄生命力量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种子,儿童的心田是丰袤的,播下美好的种子,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那些美丽的书和动人的故事,就是美好的种子。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虽然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但并未达到我们预期的样态。究其原因,是读书的环境营造得还不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孩子阅读,不只是递给他一本书这么简单,环境至关重要。《阅读的力量》一书中说,提升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与书接触的机会。阅读在最开始时通常是一个非常即兴和偶然的动作,而且随时能看到书的环境,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积极影响。紧随其后的家庭读书计划、学校读书课程都是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读书习惯的必要辅助手段。

整合不同学科 激发生命热情

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分科制下的学科知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零散、碎片的知识也难以培育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指向新时代从学科素养到学生素养的跨越,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依赖于跨学科融合。

语文跨学科学习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努力建构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各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学好语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综合的,改变传统教学单个知识点、能力点的学习和训练,将听、说、读、写,搜集、处理信息,采访、调查,戏剧活动、研学活动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整合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回归完整的学习生活,整体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连接学习生活 丰富生命经验

“社会参与”是学生核心素养三大模块之一。“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素养,特别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落地,在与真实世界的对话中,感知社会冷暖。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远远低于初高中学生,对生活体验的认知和能力也比较弱,孩子们更多的是对生活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从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来看,第一、二学段侧重于家庭生活,第三、四学段则逐渐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现象,关注自然万物。例如,三年级下册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学习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编排了四篇课文、一篇语文园地和一个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将单元教学进行整合:走近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由课本层层深入,逐渐走向综合性的语文生活实践体验学习,在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风俗习惯,体验深厚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油然而生,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学习融入各种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之中。我们要走向重视“人的成长”的教育,它的概念是生活教育,就是为生活而教。

义务教育应当点燃、启蒙、激发、照亮每一个学生,应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服务。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为现实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归根结底,语文教育应该给予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李霞,系山西省临汾一中第一附属学校书记、校长、特级教师)

    进入专题: 语文教育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49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10日 07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