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磊: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17 次 更新时间:2024-11-09 16:02

进入专题: 科学家精神   科技自立自强  

丁明磊  

 

摘要: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改革创新力量,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新形势与新要求,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激发创新活力。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改革和发展迈向新高度,要推动科学家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文化根基;坚持服务大局和党管人才,培育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促进交叉融合创新,推进以人为本的科研范式变革;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优良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与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八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改革创新力量,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铸成了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鲜明的文化气质,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底色是爱国主义,它产生于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丰富于科学报国的现实需求中,升华于科学强国的当代责任里。科学家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时代内涵,兼容并蓄世界科学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精华,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价值坐标和独有精神特质,在自身丰富发展过程中成为指导我国科研实践发展与科学家健康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激发创新活力,也离不开精神力量支撑,新形势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一方面,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宇宙演化和意识活动机理等重大前沿问题有望取得突破,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交叉融合、相互赋能,引发链式变革,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推动产业创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从工业经济范式加速向数字经济范式演进。面对“卡脖子”问题,推动科技转型,亟需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培养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与卓越品质,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以深厚的爱国热忱,在科技挑战中寻觅机遇,不断拓宽科技边界,实现从无到有的创新飞跃。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国际格局的重构与演变,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和伦理体系也面临重塑,科技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旨在强化协同合作与人才培养,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生态,形成“科学命运共同体”,分享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中的影响力,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这样才能更好抓住大变局与转型中的机遇,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创新支撑,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筑基塑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做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篇大文章,要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等发展变化,强化制度供给,促进提升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奋力在日趋激烈的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在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动,在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强国梦、复兴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凝聚改革创新的思想伟力、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团结奋进的行动成效,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以科学家精神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科学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培育新质生产力构成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行动指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在于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泛的劳动对象,驱动传统生产力向更高级形态跃迁,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内在耦合性。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激发创新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为更多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增添了信心。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正呈现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图景。身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对现代化支撑作用的关键时刻,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科学家精神的直接体现。

坚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行动方向,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存在的根基与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核心驱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生产力依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明确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特质,是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议题。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行动方向,为社会稳步前行构筑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石,通过提升个体的创新力与实践力,加速生产力的革新与迭代,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依赖于数据、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更加注重的是,通过知识资本、人才资本等无形要素的提升,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最终实现生产力的质变和飞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型生产关系注重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要突破部分不适宜的生产关系桎梏,把握住发展的“机会窗口”。

我们要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等生产手段)、更广泛的劳动对象(更多的新能源、新材料,将更多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包容其中)作为生产力跃升的重要驱动要素。一方面,促进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步入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与数据等新要素组合相匹配的新体制。包括与新型劳动者特征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新的劳动者技能培训与素养提升为重点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新劳动资料相适应的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与新劳动对象相对应要素体系的集合,有效促进劳动对象的种类丰富化、范围扩大化。

坚持系统观念和服务大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持续完善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产学研融合发展等,加强“卡脖子”领域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理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路径。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全链条、定制化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体系,更好把我国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新时代新征程中,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促进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力的耦合关联。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敢为人先,奋发进取,努力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解决受制于人的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厚植创新文化底蕴,着力提升创新生态竞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世界科技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我国的科学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沃土,具有浓厚的民族气质和历史底蕴。

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使其成为培养科学家精神的深厚土壤,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塑造科学探索、求真务实的价值观,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破解时代难题,回应人民期待,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走好走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改革和发展迈向新高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当前,应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凝聚改革创新力量,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科学家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文化根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新传统和创新文化,积极打造文化创新、科技向善的社会环境,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中国式创新基因,积极倡导创新思维方法,重视创新教育,塑造科学家良好形象和提高科学家社会地位,加大青少年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培育一代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观念。在社会价值导向中塑造崇尚科学、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让科学家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坚持服务大局和党管人才,培育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建设方向、知识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国际形势变化也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是当前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课题,它不仅要求我们设定清晰的目标方向,更强调以坚强的精神支柱作为引领。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要形成发现、识别、培育、选用、激励人才的全链条,加强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养及体系化和针对性的梯队建设,着重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

促进交叉融合创新,推进以人为本的科研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思维维度,提升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探索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科交叉融合为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也是构建创新文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进科研范式变革,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科技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变得更加重要,需要在保持科研核心价值的同时,适应新的技术变革,推动科学研究向着更加高效、精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考虑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影响,例如,在前沿科技研发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其对人类就业、社会公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是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扩大科技人员的创新自主权,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优良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与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科学家精神在思想渊源、内涵特征、价值目标上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扩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事业中的具体体现与生动诠释。在科技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积极倡导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创新价值导向,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为科研人员安心致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坚持完善党管教育、党管科技、党管人才制度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和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丁明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国际科技关系与创新合作。主要著作有《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科学家精神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论文)等。

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4年第20期(注释从略)

    进入专题: 科学家精神   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4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