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走进可克达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22 次 更新时间:2024-11-03 11:14

进入专题: 可克达拉  

李忠杰 (进入专栏)  

 

梦幻之地,你在哪里?

当年,一首《草原之夜》的美妙歌声陶醉了无数人。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深沉、舒缓,悠扬、亲切,充满细腻的感情,也充满热情的期盼。如同草原流动的河水,轻轻地袒露和抒发着真诚的心声。

在拍摄反映新中国军垦事业的新闻纪录片《绿色的原野》时,编导张加毅被一位垦荒小伙的故事和柔情所感动,顿生灵感,在一个纸烟盒上写下了这首《草原之夜》的歌词,当晚就由田歌作曲,作为纪录片的插曲。随即,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婉转深情的歌声,回荡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拨动着千万人的心弦,也使可克达拉走进了无数男女老少的心房。

可克达拉,你在哪里?我也和许多人一样,被这首《草原之夜》深深打动,但是,从来不知道可克达拉到底在哪里,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和浪漫的地方。

“可克达拉”4个字中,“可克”是哈萨克语,绿色的意思;“达拉”是蒙古语,原野的意思。这片绿色的原野在新疆伊犁河谷中部,现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所在地。东临伊宁,西接霍尔果斯,南靠都拉塔口岸,北依天山北脉科古尔琴山。

而整个四师,则地处天山北麓西段,东起天山那拉提,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被南北两条山脉成剪刀状夹在中间,呈三角形向西展开。下辖18个团镇、2个街道、2个开发区,总面积5765.43平方公里。

绿色之城

走进可克达拉的第一个感觉:这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同行的同志告诉我们,全城的绿化面积达到48%以上。从我们所住的河滨饭店第四层朝南望去,眼前就是一片林海,而且齐刷刷的树顶构成绿茵茵的平面,就像平坦的地毯。没有房屋冒头,只有在右前方的绿海之上,矗立起一座斜拉索桥。两座索塔分别连接起数十根拉索,构成两个巨大的三角形。这就是可克达拉市的标志之一——可克达拉大桥。到夜晚,三角形的红色霓虹灯背景中闪烁着移动的大字:“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

城市的街道上,多条道路是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三道分离,都有绿树相隔。尤为突出的是,无论大树小树都排列非常整齐,横平竖直,斜线也直,就像仪仗队排列在长达8.6公里的迎宾大道上。除了绿色之路外,全城还有29个大小不同的主题公园和一个富有诗意的“朱雀湖”,将可克达拉拥抱在五彩缤纷的图画中。

对许多城市来说,绿树成荫,丝毫不稀奇。但在兵团屯垦之初,这里曾经是戈壁荒漠,甚至飞沙走石,两相对比,完全是沧海变良田,戈壁成绿洲。透过这绿色的林海,我们看到的,是多少粗壮的大手、多少流洒的汗水、多少机器的轰鸣、多少顽强的拼搏!

绿树环抱的街道,有多条以“江”“山”命名,可谓绿拥江山、绿绘江山。东西方向的街道多以江河为名,如长江路、黄河路,南北方向的街道多以名山作称谓,如昆仑山路、岳麓山路。全城就像棋盘格一样整齐布局,道路非常干净,给人以平静祥和、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可克达拉,红色文化、英雄文化、军垦文化、西部文化、草原文化并行共生,交相辉映。

城区向南,一直抵达伊犁河岸。最南端的珠江路、赣江路、滨河路,不是平直的,而是构成一道弯弯的弧形,与迎宾大道交叉,左右对称,构成一副弯弓待发的姿态,充满着进取的动感。

在所有的道路中,有一条最主要的大道,叫七一七大道。这与全城道路的命名规则似有不同。

为什么会有如此整齐的城市规划?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别具一格的大道?这就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主人联系在了一起。可克达拉市,是一座光荣之城,但又是一座新建之城,2015年才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因此规划也是最新的。这里生活着的,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兵团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可克达拉既是四师的师部,又是自治区的直辖县级市。

在可克达拉建市之前,这里是兵团第四师的团场。四师的前身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三五九旅的七一七团。七一七大道之名,记录着兵团干部职工的足迹、汗水、青春和热血,同时,也像一根巨大的平衡木,为这座城市、为边疆的发展和安全发挥着支撑作用。

创业之城

可克达拉,虽然早就声名远扬,但其实最早也仅仅是伊犁河边的一片荒原。经过屯垦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开辟为一片农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又崛起为一座新城。可克达拉,实际是从无到有的历史变换,是梦幻到现实的凤凰涅槃。

我们走进可克达拉,不仅是走进了一座似乎普通的绿色之城,也是走进了一座书写着开拓创业、担当奉献的光荣之城。

现在的四师可克达拉,是兵团团场最多的师市、边境线最长的师市,也是兵团农作物种类最多的师市、粮油产量最大的师市、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师市、香料生产面积最大的师市、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师市。四师以自己是光荣之师、文化之师、开放之师、生态之师、品牌之师而自豪。

1963年8月,从上海市轻工业学校香料工艺专业毕业的徐春棠,为发展薰衣草产业,主动要求来到新疆,被分配在农四师清水河农场园林队工作。在这里,他让来自法国的几十粒薰衣草生根发芽,让伊犁河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薰衣草生产基地。他负责制定了《中国薰衣草精油国家标准》,参与撰写了《中国香料香精发展史》和《中国香料工业发展史》。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薰衣草产业,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父”。2006年,四师创建伊帕尔汗香料公司,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旅游于一体,迄今已开发出四大类12个系列120多种天然香料产品。

如果说薰衣草花香醉人,那伊力特就是“英雄气概”了。兵团创业之初研制开发伊力特白酒,白手起家,冲破艰难,靠的就是英雄气概。经过三代伊力特人的艰苦奋斗,发展成“新疆第一酒”。厂史展览里播放的一幅幅沙画,真实反映了伊力特艰苦创业的历史。沙画与沙漠正好都姓“沙”,灵活流畅的指法,将浓郁的文化气息注入原本枯槁的沙漠戈壁,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伊力特人的坚韧与活力。

正是在四师干部职工的持续奋斗下,可克达拉不仅真正出现在绿色的原野上,而且成了西部边陲的一颗明珠。这座城市可以归纳为“四、五、六”几个数字。

四——就是可克达拉Logo的四种颜色:红,代表兵团的红色历史和光荣传统;绿,代表可克达拉的绿色生态;蓝,代表美丽的伊犁河;紫,代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薰衣草。

五——就是五个“香”,即花香、果香、酒香、肉香、米香。还有另一种五个“乡”,即中国香料之乡、树上干杏之乡、有机雨露亚麻之乡、冰葡萄酒之乡、薰衣草之乡。

六——六个“一”,即一首歌——《草原之夜》,一壶酒——伊力特酒,一株草——薰衣草,一条河——伊犁河,一座桥——可克达拉大桥,一座城——可克达拉城。

这座在梦幻中诞生的新城,也是全国一盘棋的产物。在可克达拉,我惊奇地发现,居然有一条路叫镇江路,另有一条路叫北固山路,还有一个街道叫金山街道,一个住宅小区叫江南文苑。在市中心,干脆就有一个完全新建的“镇江高级中学”。在相距数千公里的西北边陲看到道地的镇江元素、镇江特色,令人十分惊喜。

这些,是镇江对口援建的产物和结晶。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我国长期实行对口支援政策,东部多个省市都有支援新疆和兵团的责任。江苏负责支援的对象之一就是可克达拉,由镇江市负责。在规划帮助建设可克达拉的项目中,“镇江高级中学”从硬件到软件,都由镇江援助。校长和很多教师都来自镇江。由于教学质量高,附近许多学生都争相要进这所中学。

可克达拉更是一代接一代来自四面八方的兵团干部职工接续奋斗的产物。在七十八团,我们见到来自湖北孝感、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的政委。在七十七团,团党委书记、政委是四川巴中人,从伊犁师范学院毕业后,投身到四师教育事业当中。副政委是湖北荆门人,从湖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师农科所工作。还有一位党委副书记、团长,是哈萨克族人,已经是“兵三代”,也就是说,他的爷爷、父亲都为兵团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自己又继承上两代的事业,为边疆建设和维稳戍边继续作贡献。

屯垦之城

兵团成立至今,已有70周年。70年来,兵团干部职工为谁奋斗?为谁贡献?答案一直都很清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守卫着2019公里长的边境线。其中四师所在的边境线有402公里。全师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8处,其中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有17处。它们都以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这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兵团干部职工的脚下,是中华民族大家园的一片神圣土地。

走进四师的深处,一路上高速公路笔直、通畅,国道、省道也修建得很好。道路两旁矗立着绿色的银杏、白杨或其他树种。远处是绿色的草原或大片的油菜、玉米,地势蜿蜒起伏,视野十分开阔。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前往七十八团时,途经并第一次知道这里还有一座县城,叫八卦城。七十八团团场就在八卦城附近。从行政区划来看,八卦城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特克斯县。八卦,是地地道道的中华传统文化。八卦城是在古有八卦雏形的基础上,于1936年按照中国古代的易经八卦建成的,城市布局就是一张八卦图,2007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

在七十六团属地,我们见到了临近边界的格登碑,全称“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位于昭苏县城西南60公里外的格登山上,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在是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格登碑原先直接立于山头上,曾经在一次地震中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国家建设了一座传统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红墙黄瓦,格登碑便位于建筑之中。格登碑是国家主权和领土的重要标志。当年,外交官曾纪泽、大臣长顺等依据“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抗词力争:“格登山是我国镇山,上有高宗纯皇帝勒铭格登山之方碑。”终于使中国在光绪八年将格登山及特克斯河以北、伊犁河以南大片国土(今新疆昭苏、特克斯、巩留三县)收复。所以,格登碑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屯田乃千古之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屯垦戍边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屯垦戍边,既是屯垦,也是戍边,是为着和平安宁的屯垦戍边。

由安静作词、田歌作曲的《军垦战士的心愿》唱道:“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最大的欢乐。”这是四师六十二团的团歌,也是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声。

赤诚之心

在格登山上,我们看到山脚下国境线内侧,有一座独立小屋。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长方形的屋子。屋子左前侧的旗杆上,飘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七十六团副政委告诉我们,这就是兵团巡边员的执勤站。

屋子的主人是一对蒙古族夫妇。60岁的男主人叫草克特格斯,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脸色黝黑泛红,他们脸上的皱纹,就像树木的年轮,刻录着数十年艰苦而光荣的守边岁月。

他们已经是四代守边了。二十世纪60年代初,草克特格斯的爷爷阿拉西就开始守边。1978年,草克特格斯的父亲接过了守边接力棒。1983年,18岁的草克特格斯又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来又带着妻子一起守边护边。40年来,草克特格斯夫妇牢记职责使命,用忠诚和坚守延续着一家人守边护边的故事,现在他们的儿子阿英格又承担起守边护边的责任。

草克特格斯说,他们曾经住在条件艰苦的地窝子里,格登山每年积雪封山6个月,最冷时零下30摄氏度,但都熬过来了。后来兵团为他们建了新房子,屋前修了水泥地坪,通向公路修了水泥小路。这座独立的小屋,进门后分为三间,都写着牌子。左侧是餐厅和厨房,中间是卧室,右侧是荣誉室。执勤站通了电,能看电视,能用手机,做饭也是用电。房前屋后还能种点蔬菜。随着经济的发展,执勤站也今非昔比了。

荣誉室的一侧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另一侧墙上则是一家四代人守边护边的照片,这些都记录着一家人对祖国的忠诚。草克特格斯夫妇负责的执勤站是边境线上的夫妻哨所之一。在兵团,像这样赤诚之心的故事并不少见。兵团人的赤诚之心既体现在维稳戍边上,也体现在建设、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上。

1964年支边进疆的第六师五家渠市奇台医院原党委书记李梦桃,在海拔3000多米、年均气温2.4摄氏度的中蒙边境北塔山牧场为牧民行医40多年,走遍了牧场的每道山岭,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成为兵团唯一一名“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49年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官兵们,后来扎根在和田,绝大多数再也没有离开。今天,他们被誉为“沙海老兵”。

1994年,兵团领导慰问四十七团老兵时,询问老兵们:

“你们回过老家吗?”答:“没有。”

“你们坐过火车吗?”“没有。”

“你们到过乌鲁木齐吗?”“没有。”

一连听到三句“没有”,这位领导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当场落泪了。后来,兵团领导立即安排有关部门将老兵们接到乌鲁木齐走走看看。

尽管如此,这些战士仍然教导下一代传承使命。“兵二代”“兵三代”便长留于此。他们一代接一代无私奉献,默默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时代新声

四师可克达拉市的规划展示馆里,陈列着当年张加毅手写的《草原之夜》歌词。这首东方小夜曲诞生已经60多年。它带给人们诗意和深情,也带给人们憧憬和希望。

几十年来,兵团四师干部职工,以几代人的青春和生命,滋养、润化着千年荒野。今天的可克达拉,既有雪山冰川、戈壁草原的西北风光,又有潺潺流水、绿树遍野的江南秀色;既有历史厚重、内涵独具的人文景观,又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既有着装漂亮、翩翩起舞的广场大妈,又有身背行装、随时拍照的四方游客。

无论长居于此还是短暂旅游的人,都熟知《草原之夜》。可克达拉,是诗与歌共情的地方。一代代四师人用诗与歌讲述着戈壁荒漠变身锦绣绿洲的故事。可克达拉的诗与歌,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四师干部职工的光荣业绩和精神风貌。

2023年早春时节,由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四师可克达拉市主办,中国广播艺术团承办并策划的大型声乐套曲《可克达拉组歌》,在清华大学上演。序曲由4句歌词组成:

“有一首歌常在心中回荡,有一座城常在梦里相望,天山下有我久恋的可克达拉,它像珍珠撒落在美丽的草原上……”

走进可克达拉,就像走进了诗与歌。走进了诗与歌,也就像走进了可克达拉。

可克达拉早已改变了模样。今天的可克达拉到底是什么模样?好像能描述,但似乎又很难描述。

一个场景映入我的眼帘。当早晨我们的车子出发时,一轮旭日正在冉冉升起。但它不是通常的一轮红日,而是害羞地躲在一片淡淡的白云后面。这些白云下方,又是一片片自下而上叠加成的一个倒置的梯形。它们像什么呢?我脑海里忽然蹦出一个词——花篮。是的,很像花篮。一只花篮,正托起一轮跃跃欲升的太阳。虽然这轮太阳没有完全露出脸,但它的光芒已经透过一层层白云,射出一道道金光。

可克达拉是不是就像这美丽花篮托起的旭日?我不敢如此夸张。但其形象、意境,却倏然与可克达拉连接在了一起。那份美、那份情、那份活力、那份希望,不都是可克达拉所具有的吗?扩而大之,不也是我们祖国所具有的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可克达拉就是兵团精神的写照和体现。可克达拉的诗与歌,就是兵团精神抒写出来的。可克达拉的美与情、活力与希望,都与兵团精神融合在一起。可克达拉的旋律,就是兵团精神的旋律。

《可克达拉组歌》唱出了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历史,也唱出了这样的美、这样的情、这样的活力、这样的希望。组歌里有一曲《再出发》,是压轴作品,充满着力量和信心,把组歌的气氛和效果推向了高潮。今天的可克达拉,就如同当年的草原之夜,是美的,但不能说已经完美。一切都是过程,一切都需要继续修饰、继续描画、继续创造,因此,需要再出发!

未来的可克达拉,还会变成什么样的新模样?我们期待着。(经济日报)

进入 李忠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可克达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21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