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先:唐代湖州钱氏文学世家述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4 次 更新时间:2024-08-18 01:23

进入专题: 钱氏文学世家  

胡可先  

内容提要:唐代湖州,文学繁盛,人文荟萃,产生了一些文学世家,吴兴钱起一系就是典型的代表。钱起是“大历十才子”,在唐代诗坛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钱起之子钱徽,诗文兼擅,立身高洁,堪称修身诗人;钱起之孙钱可复亦能诗歌,但陷于晚唐甘露之变而形成悲剧;钱起曾孙钱珝是唐末诗坛重要的山水诗人。

关 键 词:唐代  湖州  钱氏  文学世家

 

唐代湖州属于上州,与苏州、常州并称“三吴”。这里文学繁盛,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从六朝到唐代,形成了不少世代传承的文化世家。特别是在唐代,与文学发展繁盛相适应,也产生了一些文学世家,吴兴钱起一系就是典型的代表。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唐代诗坛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钱起之子钱徽,不仅诗文兼擅,而且以修身高洁的人品受到时人的崇尚。钱起之孙钱可复,因为卷入甘露之变而在政治斗争中结局悲惨,但也留下了一些诗作。钱起曾孙钱珝擅长诗歌,成为唐末诗坛重要的山水诗人。

一、“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唐代诗坛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大历十才子”之称,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卢纶传》记载,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候审和李端。

(一)事迹考述

钱起(772-780),字仲文。唐姚合《极玄集》卷上:“钱起,……字仲文,吴兴人。”①《新唐书·卢纶传》附钱起事:“起,吴兴人。”②《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钱考功集》十卷,唐考功员外郎吴兴钱起撰。天宝十载进士。”③《嘉泰吴兴志》卷一六《著姓·贤贵事实》:“钱起,唐史云吴兴人。与河中卢纶、鄱阳吉中孚、南阳韩翃、广平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纬(𣲗)、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才子’。”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湖州·人物门》载钱起为吴兴人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载钱起为“吴郡人”⑥,当为“吴兴人”之误。

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吴兴人。《旧唐书·钱徽传》:“钱徽字蔚章,吴郡人。父起,天宝十年登进士第。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家寄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深嘉之,称为绝唱。是岁登第,释褐秘书省校郎。大历中,与韩翃、李端辈十人,俱以能诗,出处贵游之门,时号‘十才子’,形于图画。起位终尚书郎。”⑦《嘉泰吴兴志》卷一六《著姓·贤贵事实》:“天宝中举进士,与郎士元俱有声,时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⑧

官秘书省校书郎,姚合《极玄集》卷上:“天宝十载进士,历校书郎。”⑨《旧传》称“释褐秘书省校书郎”⑩。按钱起有《夜雨寄寇校书》诗云:“秋馆烟雨合,重城钟漏深。佳期阻清夜,孤兴发离心。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此时蓬阁友,应念昔同衾。”(11)诗称“此时蓬阁友,应念昔同衾”,是知钱起与寇校书为秘书省校书郎。

迁蓝田尉。钱起有《初黄绶赴蓝田县作》诗:“蟠木无匠伯,终年弃山樊。苦心非良知,安得入君门。忽忝英达顾,宁窥造化恩。萤光起腐草,云翼腾沉鲲。片石世何用,良工心所存。一叨尉京甸,三省惭黎元。贤尹正趋府,仆夫俨归轩。眼中县胥色,耳里苍生言。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鹿聚入田径,鸡鸣隔岭村。餐和俗久清,到邑政空论。且嘉讼庭寂,前阶满芳荪。”(12)其尉蓝田,与王维往还诗较多。王维有《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诗:“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13)钱起有《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诗:“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14)王维有《送钱少府还蓝田》诗:“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15)钱起有《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诗:“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16)

历司勋员外郎。《郎官石柱题名》司勋员外郎第十行有钱起名。怀素大历十二年(777)所作《自叙帖》:“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17)是年钱起在司勋员外郎任。

后转祠部员外郎。《郎官石柱题名》祠部员外郎第七行有钱起名。司空曙有《过钱员外》诗:“为郎头已白,迹向市朝稀。移病居荒宅,安贫著败衣。野园随客醉,雪寺伴僧归。自说东峰下,松萝满故扉。”(18)卢纶《将赴阌乡灞上留别钱起员外》诗:“暖景登桥望,分明春色来。离心自惆怅,车马亦裴回。远雪和霜积,高花占日开。从官竟何事,忧患已相催。”(19)《客舍苦雨即事寄钱起郎士元二员外》诗:“积雨暮凄凄,羁人状鸟栖。响空宫树接,覆水野云低。穴蚁多随草,巢蜂半坠泥。绕池墙藓合,拥溜瓦松齐。旧圃平如海,新沟曲似溪。坏阑留众蝶,欹栋止群鸡。莠盛终无实,槎枯返有荑。绿萍藏废井,黄叶隐危堤。闾里欢将绝,朝昏望亦迷。不知霄汉侣,何路可相携。”(20)李端《野亭三韵送钱员外》诗:“野菊开欲稀,寒泉流渐浅。幽人步林后,叹此年华晚。倚杖送行云,寻思故山远。”(21)又有《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诗:“有谋皆轗轲,非病亦迟回。壮志年年减,驰晖日日催。还山不及伴,到阙又无媒。高卧成长策,微官称下才。诗人识何谢,居士别宗雷。迹向尘中隐,书从谷口来。药栏遭鹿践,涧户被猿开。野鹤巢云窦,游龟上水苔。新欢追易失,故思渺难裁。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22)李嘉祐有《过乌公山寄钱起员外》诗:“雨过青山猿叫时,愁人泪点石榴枝。无端王事还相系,肠断蒹葭君不知。”(23)韩翃有《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诗:“开瓮腊酒熟,主人心赏同。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天中。更喜宣城印,朝廷与谢公。”(24)秦系有《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诗:“空山岁计是胡麻,穷海无梁泛一槎。稚子唯能觅梨栗,逸妻相共老烟霞。高吟丽句惊巢鹤,闲闭春风看落花。借问省中何水部,今人几个属诗家。”(25)诸诗作于钱起为员外郎时,然难以确定是司勋还是祠部。

终考功郎中。《新唐书·卢纶传》附钱起事:“终考功郎中。”(26)刘湾有《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诗:“积雨细纷纷,饥寒命不分。揽衣愁见肘,窥镜觅从文。九陌成泥海,千山尽湿云。龙钟驱款段,到处倍思君。”(27)郎士元有《送彭偃房由赴朝因寄钱大郎中李十七舍人》诗:“衰病已经年,西峰望楚天。风光欺鬓发,秋色换山川。寂寞浮云外,支离汉水边。平生故人远,君去话潸然。”(28)司空曙有《赠送郑钱二郎中》诗:“梅含柳已动,昨日起东风。惆怅心徒壮,无如鬓作翁。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何可宗禅客,迟回岐路中。”(29)卢纶有《送钱郎中晚春过慈恩寺》诗:“不见僧中旧,仍逢雨后春。惜花将爱寺,俱是白头人。”(30)法照《寄钱郎中》诗:“闭门深树里,闲足鸟来过。五马不复贵,一僧谁奈何。药苗家自有,香饭乞时多。寄语婵娟客,将心向薜萝。”(31)均为钱在考功郎中任上友人送别之作。

(二)诗歌评述

唐人高仲武编选《中兴间气集》,列钱起于卷首,并对钱起的诗歌作了总体的评述:“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救宋齐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且如‘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又‘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皆特出意表,标准古今。又‘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则礼义克全,忠孝兼著,足可弘长名流,为后生楷式。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32)这就说明钱起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前期诗坛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盛唐王维以后的第一人。

中唐时期,常有诗歌集会,这种场合,钱起往往领袖群贤。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云:“郭暧,昇平公主驸马也。盛集文士,即席赋诗,公主帷而观之。李端中宴诗成,有‘荀令’‘何郎’之句,众称妙绝。或谓宿构,端曰:‘愿赋一韵。’钱起曰:‘请以起姓为韵。’复有‘金埒’‘铜山’之句。暧大出名马、金帛遗之。是会也,端擅场。送王相公之镇幽朔,韩翃擅场。送刘相之巡江淮,钱起擅场。”(3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钱起传》云:“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郭暧尚主盛会,李端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至,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况宾无绝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歌阑舞作,微闻香泽,冗长之礼,豁略去之,王公不觉其大,韦布不觉其小,忘形尔汝,促席谈谐,吟咏继来,挥毫惊座,乐哉!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34)这是“大历十才子”作诗典型环境的一个方面,钱起的创作具有代表性。

钱起以《省试湘灵鼓瑟》诗影响最大。除了《旧唐书》记载之外,范摅《云溪友议》卷中《贤君鉴》条记载晚唐时评价曰:“宣宗十二年,前进士陈玩等三人,应博学宏词选。所司考定名第,及诗、赋、论进讫,上于延英殿诏中书舍人李潘等对,上曰:‘凡考试之中,重用字如何?’中书对曰:‘赋忌偏枯丛杂,论即褒贬是非,诗即缘题落韵。(只如《白云起封中诗》云“封中白云起”是也。)其间重用文字,乃是庶几,亦非有常有例也。’又曰:‘孰诗重用字?’对曰:‘钱起《湘灵鼓瑟诗》有二“不”字。诗曰:“善抚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逸韵谐金石,清音发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鉴钱公此年宏词诗曰:‘且一种重用文字,此诗似不及起。起则今之协律文字也,合于匏革宫商,即变郑卫之奏。虽谢朓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此若比《鼓瑟》一篇,摛藻妍华无以加。其前进宏词诗重字者,登科更待明年考校,起诗便付史选。’”(35)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李肱《霓裳》之制,万不得一。”(36)这首诗被称为“亿不得一”的佳制,到底好在哪里?

这首诗的题目在唐代省试诗中称得上最佳的命题。因为“湘灵鼓瑟”本身就非常凄美、空灵、瑰丽、哀婉,由此可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个故事来源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37)湘灵就是湘水女神,相传为尧之女,舜之妃。舜死于苍梧之野,其妃悲不自胜,自沉湘水而死,遂为湘水女神。善于鼓瑟。《史记·封禅书》也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38)“湘灵鼓瑟”的主体是湘灵,对象是瑟,核心是悲。《楚辞》与《史记》的记载都突出其悲。而其直接来源还是《楚辞》的“湘灵鼓瑟”。钱起的诗歌正是抓住这三个特征展开描写。首联“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开篇点题,将“湘灵”“鼓”“瑟”的字面都和盘托出。“云和”,地名,代瑟。《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39)郑司农注:“云和,地名也。”(40)“帝子”即湘灵,因是尧之子,死后为湘水女神,故称“湘灵”。即《楚辞·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41)点题而有变化,盖首句突出鼓瑟,空出主语,次句补充湘灵,“鼓”前用“善”,“瑟”饰“云和”,“帝子灵”加“常闻”,主语关乎作者,是表现富于变化,以“灵”煞尾,奠定全诗的悲情主题和迷离氛围。次联“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引出冯夷以描写鼓瑟效果,是侧面烘托瑟声。“冯夷”典出《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42)“楚客”是指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江湘,故称。句意是说,河神冯夷闻瑟声而起舞,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悲凄情调;只有骚人屈原有着与湘灵共同的遭遇,听到瑟声,激起了心中的波澜,更增添了心中的迁谪之悲,故而“不堪听”。三联“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描写鼓瑟的音乐旋律,表现瑟声凄苦,振动金声,音调清越,回荡云天,这是正面描写瑟声,突出瑟的“苦调”和“清音”。四联“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描写由瑟声而引发的想象。是说瑟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动了苍梧山上的舜帝赶来与湘灵重聚,以表现离别之恨;就连沅水中的白芷也受瑟声的感染而散发出芳馨。这句典出《楚辞·湘夫人》:“沅有茞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43)《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44)五联“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描写瑟声的传播效应。乐声随着流水传遍湘江两岸,伴随悲风,飞过浩渺洞庭。“流水”“悲风”或者理解为湘灵所弹奏的乐曲名,也可以说得通,这样就聚焦到具体的乐曲,由虚转实。“流水”又可以理解为“高山流水”,源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45)“悲风”为《悲风操》,亦为琴曲名。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46)王琦注:“释居月《琴曲谱录》有《悲风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阳春》《白雪》《绿水》《悲风》《幽兰》《别鹤》,并琴曲名。”(47)诗句描写瑟声传播也突出“悲”的效应。六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描写曲终以后环境的静寂空幽。一曲终了,美丽的湘灵已隐去声影,但余音不绝,仿佛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的情境,表现出一种恍恍惚惚、静谧空灵的意境,给人留下追慕无已又怅然若失的思绪。最后,湘灵隐去,瑟音渐消,静寂空幽的几座山峰,留下的更是曲终的悲凄和读者心中美丽的遗憾。总体来看,这首诗紧扣题目,写出“湘灵”作为主体与“瑟”作为对象的关系,而且通过“鼓”的动作把主体与客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开头两句直接点题。三四两句侧重于湘灵的描写。五六两句实赋鼓瑟。七八两句乃湘灵与鼓瑟交错描写,“苍梧”“白芷”写湘灵,“怨慕”“芳馨”写鼓瑟。九十两句是湘灵鼓瑟的间接表现,“流水”“悲风”写鼓瑟,“湘浦”“洞庭”写湘灵。末尾两句,是湘灵鼓瑟的总体概括,“曲终”是鼓瑟的结果,“人不见”是湘灵的形态,“江上”“峰青”指湘浦洞庭,是湘灵鼓瑟的环境。这样对于各方面关系的处理,针线细密,天衣无缝,故而被推尊为省试诗中“亿不得一”的佳作。

同年应进士的《湘灵鼓瑟》诗共留存下五首,其他四首录之于下。庄若讷《湘灵鼓瑟》诗:“帝子鸣金瑟,余声自抑扬。悲风丝上断,流水曲中长。出没游鱼听,逶迤彩凤翔。微音时扣徵,雅韵乍含商。神理诚难测,幽情讵可量。至今闻古调,应恨滞三湘。”(48)魏璀《湘灵鼓瑟》诗:“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扁舟三楚客,丛竹二妃灵。淅沥闻余响,依稀欲辨形。柱间寒水碧,曲里暮山青。良马悲衔草,游鱼思绕萍。知音若相遇,终不滞南溟。”(49)陈季《湘灵鼓瑟》诗:“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妙指微幽契,繁声入杳冥。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50)王邕《湘灵鼓瑟》诗:“宝瑟和琴韵,灵妃应乐章。依稀闻促柱,仿佛梦新妆。波外声初发,风前曲正长。凄清和万籁,断续绕三湘。转觉云山迥,空怀杜若芳。诚能传此意,雅奏在宫商。”(51)整个这组诗在省试诗中都堪称佳制,钱起的诗作既冠于当年的省试诗,在有唐一代的省试诗中,也是独绝夺冠的名篇。

从《湘灵鼓瑟》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其意境表现的清丽空灵,这是钱起诗的创造。类似的诗很多,如《归雁》诗:“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52)这首诗同样也用湘灵鼓瑟的典故,而表现方法则有所不同。题目是“归雁”,则是从雁写起,而且以设问开头“潇湘何事等闲回”?接着加以补充说明“水碧沙明两岸苔”。南方的潇湘碧水明沙,苔深草美,正是大雁适宜生活的地方。但大雁还是要回归,故诗以“回”字扣紧题意。作者在描写大雁的时候,突破常规,与古往今来众多的咏雁诗完全不同。诗写于北方,所咏则是南方归来的大雁。归雁属于候鸟,但诗人并不从节候上着眼,而是将归雁与湘江女神联系起来,故而接着后面的两句诗:“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这里运用湘灵鼓瑟的典故,通过弦瑟、夜月和清怨,表现出清丽空灵的诗歌意境。就弦瑟而言,突出其悲伤。“二十五弦”出于《史记·封禅书》,是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就夜月而言,突出其静寂。湘灵在明月照耀之下鼓瑟,悲伤的瑟声在静寂的夜空中,深深地触动大雁的心灵。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就清怨而言,瑟声在明月笼罩的夜空中传播,幽怨清晰,触动了大雁归于故土的心绪。实际上这两句诗是前两句设问的回答。这一回答非常巧妙,大雁受到湘灵鼓瑟的触动,不胜其清怨而要回归北方,而诗人寄迹天涯,又何尝不想回到故乡?这首诗的深邃之处就是通过蕴藏客愁的归雁,寄寓自己羁旅他乡的愁绪,从而表现对于生命归宿的思考。诗歌的形式表现方面,起承转合也用得很好。首句设问作呼起语,次句相应作接续语,三句转折为托兴语,四句总结为悲怨语。人与雁在诗中融为一体,迁客情怀若隐若现。

钱起的创作高峰在安史之乱的大历时期,这时处于盛唐的诗峰之后,需要一个总结时期,钱起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就,而这些总结主要不在诗的内容方面,而在诗的形式方面。钱起将自己的精力集中用于格律诗的锤炼上,对仗追求精工,语言追求和谐,意境追求浑融。如《裴迪南门秋夜对月》诗:“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53)这首诗又名《裴迪书斋玩月之作》,二者相比,以后者更为切合诗意。因为裴迪是王维、钱起的好友,他们经常登楼望月,吟咏赋诗。诗人与裴迪从南门登楼望月有感。首联点明望月,而且是乘酒兴而望。“谢公楼”一般指谢朓为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阁,后世号称谢公楼。因谢朓以山水诗著称,故而以谢公楼称誉裴迪的住处。颔联写登高远望所见的静景,影闭重门,寒生秋树,清秋景色,一片孤寂。颈联写登高远望时所见的动景,鸟鹊受月光之惊随着落叶而飞散,萤火随着朦胧的烟云向着远方飞行。诗人用鸟鹊的惊飞衬托月光,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加以秋叶的散落,萤光的流失,使得月笼大地,光照宇宙,很好地呼应了首联的“月满谢公楼”。尾联抒写望月之感,诗人面对月色笼罩下漫无边际的清秋景色,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想到今夜的月光下有多少文人墨客哀伤沉吟,心生忧愁。这首诗清泠的景色与悲愁的情怀融合无间。全诗摹物精细,写景逼真,写景抒情融合无间,中间对仗精工富丽,确实是中唐时期的五律佳制。

二、修身诗人钱徽

钱徽(755-829),字蔚章,吴兴人。钱起之子。《旧唐书》卷一六八、《新唐书》卷一七七有传。据《旧唐书》记载,钱徽贞元初进士擢第,从事戎幕。元和初入朝,三迁祠部员外郎,召充翰林学士。六年(811),转祠部郎中、知制诰。八年(813),改司封郎中,赐绯鱼袋,职如故。九年(814),拜中书舍人。十一年(816),朝廷征讨淮西,诏朝臣议兵,徽上疏言用兵累岁,供馈力殚,宜罢淮西之征。宪宗不悦,罢徽学士之职,守本官。

长庆元年(821),为礼部侍郎。时宰相段文昌出镇蜀川。文昌好学,尤喜图书古画。故刑部侍郎杨凭兄弟,以文学知名,家多书画,钟、王、张、郑之迹在《书断》《画品》者,兼而有之。凭子浑之求进,尽以家藏书画献文昌,求致进士第。文昌将发,面托钱徽,继以私书保荐。翰林学士李绅亦托举子周汉宾于徽。及榜出,浑之、汉宾皆不中选。李宗闵与元稹素相厚善。初稹以直道谴逐久之,及得还朝,大改前志。由迳以徼进达,宗闵亦急于进取,二人遂有嫌隙。杨汝士与徽有旧。是岁,宗闵子婿苏巢及汝士季弟殷士俱及第。故文昌、李绅大怒。文昌赴镇。辞日,内殿面奏,言徽所放进士郑朗等十四人,皆子弟艺薄,不当在选中。穆宗以其事访于学士元稹、李绅,二人对与文昌同。遂命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于子亭重试,内出题目《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而十人不中选。寻贬徽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李宗闵剑州刺史,右补阙杨汝士开江令。初议贬徽,宗闵、汝士令徽以文昌、李绅私书进呈,上必开悟。徽曰:“不然。苟无愧心,得丧一致,修身慎行,安可以私书相证耶?”令子弟焚之,人士称徽长者。

既而穆宗知其朋比之端,徽明年迁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文宗即位,征拜尚书左丞。大和元年(827)十二月,复授华州刺史。二年(828)秋,以疾辞位,授吏部尚书致仕。三年(829)三月卒,时年七十五。

《全唐诗》不载钱徽诗,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二五补其诗一首,残句一则。其《小庭水植率尔成诗》云:“泓然一缶水,下与坳堂接。青菰八九枝,圆荷四五叶。动摇香风至,顾盼野心惬。行可采芙蓉,长江讵云涉。”(54)这首咏物诗写得秀美可掬,清新可喜。又《同乐天登青龙寺上方望蓝田山绝句》云:“偶来僧寺因高望,松雪分明见旧山。”(55)虽仅存二句,也可看出钱徽登高临远、放眼四方的宏远情怀。

钱徽之文,《全唐文》也没有收录。新出文献中有《唐故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致仕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散骑常侍杨府君(宁)墓志铭并序》,题署:“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武骑尉吴兴钱徽撰。”(56)《(上阙)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弘农杨公(下阙)志铭并序》,题署:“(上阙)池等州观察判官将仕郎监察御史里行吴兴钱徽撰。”(57)据《全唐文补遗》考证,后者墓主为杨宁之妻。是知钱徽为杨宁夫妇各撰一方墓志。

钱徽因人品之高洁与文名之影响,中唐文人多喜与其交游,相互交往诗现存数十首,其中白居易最多:白居易有《白牡丹和钱学士作》《冬夜与钱员外同直禁中》《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和钱员外答卢员外早春独游曲江见寄长句》《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绝句代书赠钱员外》《杏园花落时招钱员外同醉》《同钱员外禁中夜直》《酬钱员外雪中见寄》《重酬钱员外》《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和钱员外青龙寺上方望旧山》《夜惜禁中桃花因怀钱员外》《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得钱舍人书问眼疾》《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寄李相公崔侍郎钱舍人》《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钱侍郎使君以题庐山草堂诗见寄因酬之》《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无因同饮聊咏所怀》《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华城西北雉堞最高崔相公首创楼台钱左丞继种花果合为胜境题在雅篇岁暮独游怅然成咏》《喜钱左丞再除华州以诗伸贺》《和钱华州题少华清光绝句》等。韩愈有《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徽赤藤仗歌》《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刘禹锡有《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皆忝宿眷遂题是诗》。元稹有《和乐天招钱蔚章看山绝句》。贾岛有《寄钱庶子》《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孟郊有《和宣州钱判官使院厅前石楠树》《和钱侍郎甘露》。章孝标有《赠庐山钱卿》《次韵和光禄钱卿二首》。令狐楚有《秋怀寄钱侍郎》。王建有《和钱舍人水植诗》。

三、悲剧诗人钱可复

钱可复,吴兴人。钱起之孙,钱徽之子。元和十一年(816)及进士第。累官至礼部郎中。大和九年(835),郑注出镇凤翔,李训选名家子以为宾佐,授可复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充凤翔节度副使。其年十一月,李训败,郑注诛,可复为凤翔监军使所杀。郑注出镇凤翔,是由与李训的矛盾所造成的。“郑注求为凤翔节度使,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虽因注得进,及势位俱盛,心颇忌注。谋欲中外协势以诛宦官,故出注于凤翔。其实俟既诛宦官,并图注也。”(58)“(郑注)俄检校尚书左仆射、凤翔陇右节度使,诏月入奏事。请寮属于训,训与舒元舆谋终杀注,虑其豪俊为助,更择台阁长厚者,以钱可复为副,李敬彝为司马,卢简能、萧杰为判官,卢弘茂为掌书记。”(59)钱可复作为名家子,最终成为甘露之变中李训与郑注矛盾的牺牲品。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八、《新唐书》卷一七七《钱徽传》。

钱可复是一位诗人,他与当时著名诗人有所交往。姚合有《九日寄钱可复》诗:“数杯黄菊酒,千里白云天。上国名方振,戎州病未痊。静愁惟忆醉,闲闷不胜眠。惆怅东门别,相逢知几年。”(60)姚合亦为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与钱可复为同年,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刘禹锡有《和州送钱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华州觐省》诗:“五彩绣衣裳,当年正相称。春风旧关路,归去真多兴。兰陔行可采,莲府犹回瞪。杨家绀幰迎,谢守瑶华赠。御街草泛滟,台柏烟含凝。曾是平生游,无因理归乘。”原注:“侍御即王相公贵婿,宣州崔相公有诗赠行。”(61)崔相公为崔群,《旧唐书·崔群传》:“改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复改宣州刺史、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等使。”(62)又是时钱侍御华州觐省,即其父时为华州刺史。据《旧唐书·钱徽传》:“大和元年十二月,复授华州刺史。二年秋,以疾辞位,授吏部尚书致仕。”(63)是知钱侍御为钱徽之子钱可复。因钱徽于华州与崔群交接,故而诗将宣州幕拜官与华州觐省正好合在一起吟咏。由此诗也可以推知,钱可复为宰相王涯之婿。

钱可复能诗,《全唐诗》收其《莺出谷》诗一首:“玉律阳和变,时禽羽翮新。载飞初出谷,一啭已惊人。拂柳宜烟暖,冲花觉露春。抟风翻翰疾,向日弄吭频。求友心何切,迁乔幸有因。华林高玉树,栖托及芳晨。”(64)据《登科记考》卷一八:“《永乐大典》引《清漳志》:‘元和十一年,周匡物进士及第。’”(65)再考《福建通志》卷五一《文苑·漳州府》:“周匡物,字几本,龙溪人。元和间进士及第。尝赋《轩辕古镜歌》云:‘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王播见而异之,至是果为播所举士。御试《学殖赋》《莺出谷》诗,为时传诵。”(66)知钱可复《莺出谷》诗也是元和十一年(816)应进士试所作。

为了分析钱可复诗,我们将《全唐诗》现存其他三首《莺出谷》诗录之于下。刘得仁《莺出谷》诗:“东风潜启物,动息意皆新。此鸟从幽谷,依林报早春。出寒虽未及,振羽渐能频。稍类冲天鹤,多随折桂人。尊前喧有语,花里昼藏身。若向秾华处,余禽不见亲。”(67)张鹭《莺出谷》诗:“弱柳随俦匹,迁莺正及春。乘风音响远,映日羽毛新。已得辞幽谷,还将脱俗尘。鸳鸾方可慕,燕雀迥无邻。游止知难屈,翻飞在此伸。一枝如借便,终冀托深仁。”(68)刘庄物《莺出谷》诗:“幸因辞旧谷,从此及芳晨。欲语如调舌,初飞似畏人。风调归影便,日暖吐声频。翔集知无阻,联绵贵有因。喜迁乔木近,宁厌对花新。堪念微禽意,关关也爱春。”(69)知三人为元和十一年(816)同应进士第者。刘得仁困于举场三十年未第,而当年省试诗却流传下来,也是较为幸运之事。张鹭、刘庄物是否曾及第,目前文献尚不足征。四首《莺出谷》诗比较,钱可复之作还是更胜一筹。首联描写时序变化,禽鸟羽新。次联描写莺飞出谷,鸣啭惊人,突出莺声悦耳。三联描写飞入花柳,报告暖春。四联描写凭风疾飞,向日啼鸣。五联描写莺鸣求友,幽谷迁乔。尾联描写华林高树,芳晨栖托。从莺出谷到栖高树,出谷的状态、声音、动作等全过程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相比其他三首,刘庄物的诗作描写莺从旧谷到芳晨,在拟人方面表现得不错,但总体上缺乏意境。刘得仁和张鹭的诗作写得直露无隐,缺少蕴藉之致。

四、山水诗人钱珝

钱珝,字瑞文,吴兴人。钱徽之孙。事迹附于《旧唐书·钱徽传》。珝善文辞,广明元年(880)及进士第。历官京兆府参军、蓝田县尉、太常博士、膳部郎中。宰相王抟推荐其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王抟得罪,珝亦贬为抚州司马。《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钱珝《舟中录》二十卷”(70),《宋史·艺文志七》著录“钱珝《制集》十卷,又《舟中录》二十卷”(71)。《全唐诗》卷七一二编其诗一卷。

光化三年(900),钱珝在被贬抚州司马途中,沿江而上,写有《江行无题一百首》,是晚唐著名的组诗。诗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描写长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展示了万里长江美丽如画的长卷,表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情致,成为晚唐山水诗的佳制。比如其第六十八首:“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72)是写舟行至庐山脚下,虽近在咫尺,但因为风雨,不能上岸登山,顿生遗憾。虽不能登山,而作者生发想象,怀疑在高耸入云的庐山峰洞里,似乎还有六朝的僧人在讲道修行。庐山为佛教胜地,六朝时名僧甚多,像庐山高僧慧远,一直流誉后世。诗句“疑”字由实转虚的描写更表现出情思的高远和意境的深邃。

再如其第九十八首:“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73)首句写景,深秋时节,万木已经洒上一层薄霜。次句写人,此时又是农忙的季节,农民们正忙着秋收。三句又写景,这是想象中的景象,作者江行时看到农忙,不由想象故乡已经到晚稻金黄的季节了。四句又写人,仍从想象着笔,写自己梦回故乡,一夜都在尝闻稻花的清香。梦中的美好也与现实的被贬境遇形成对比,诗中实际上是透露出作者隐隐的愁绪。

《江行无题一百首》组诗,又常混入钱起集中,其实钱起的经历没有江行之事,而钱珝在贬谪抚州途中才有创作这组诗的机会。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二云:“钱珝,起之曾孙也。起释褐校书,终尚书考功郎。珝官历中书舍人,掌纶诰,后坐累贬抚州司马。其《江行绝句百首》正赴抚时涂中所作也。珝有他文,载《英华》中,云:‘夏六月获谴佐郡,秋八月自襄阳浮舟而下。’今其诗有‘润色非东里,官曹更建章’‘去指龙沙路,徒悬象阙心’‘岘山回首望,如别故乡人’及‘好日当秋半’‘九日自佳节’等句,其官,其谪地,其经涂,其时日,无勿与珝合者,起无是也。后人重起名,借篇贻厥,为到(起)公增美耳。宋鲍钦止尝疑起集有珝诗杂入,葛立方亦疑集中同《同程九早入中书》《和王员外雪晴早朝》二律非起作。吾谓《雪晴早朝》声调还应属起,至《早入中书》一篇,起未为此官,与江行百首,并当归珝为是。”(74)此外,还有《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赴章陵酬李卿赠别》诸诗,都是钱珝诗误入钱起集中。因此,我们在读钱珝诗时要注意辨别真伪。

钱珝的代表作品,我们再举一首《未展芭蕉》来分析一下。诗云:“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75)首句点题直接描写未展芭蕉,因为没有展开芭蕉的色彩和形状如同蜡烛,但没有烛烟和烛泪。这个比喻非常奇特,而且“冷烛”和“绿蜡”都是指蜡烛,但分开来比喻,前者说明形状像烛,但烛可以点燃,而芭蕉虽像烛而不可以点燃,故用“冷”字。芭蕉的颜色像绿色的蜡烛,但绿色的蜡烛燃烧时可以化为烛泪,而芭蕉不能点燃,故用“干”字。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未展的芭蕉是层层卷曲的,最里一层是芭蕉之心,这里将蕉心比喻成少女的芳心,是拟人的手法。芭蕉没有展开是因为还处于早春,带有寒意,故芭蕉受到春寒气候的影响就不能展开。这句诗将拟人的手法用到极致,先是将蕉心比喻成少女的芳心,接着用“怯”字传达了芭蕉的感情,似乎是少女那含蓄蕴藉、含情脉脉的状态。三句是以一个奇特的比喻,将未展芭蕉比喻成卷成筒状的书信,这也是大胆的联想,同时又紧扣第二句的芳心,因为芳心是拟人,故而接着就是以人为主体来写信。诗中设问卷筒书札中藏着何事?实际上作为芭蕉而言是藏着蕉心,而拟人就是藏着芳心。末句“会被东风暗拆看”,这是诗人的想象。眼前是未展芭蕉,但随着春风到来,寒意退去,芭蕉慢慢舒展开来,这就好比信筒被慢慢拆开一样。这首诗面上写芭蕉,实际写人物,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样的情景交融,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

①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87页。

②《新唐书》卷二○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86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2页。

④(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一六,《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20页。

⑤(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四,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80页。

⑥(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上,《四部丛刊三编》,第19页。

⑦《旧唐书》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82-4383页。

⑧(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一六,《宋元方志丛刊》,第4820页。

⑨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87页。

⑩《旧唐书》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83页。

(11)《全唐诗》卷二三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47页。

(12)《全唐诗》卷二三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20-2621页。

(13)《全唐诗》卷一二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38页。

(14)《全唐诗》卷二三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06页。

(15)《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69页。

(16)《全唐诗》卷二三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29页。

(17)(清)陆心源:《唐文拾遗》卷四九,《全唐文》附,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32页。

(18)《全唐诗》卷二九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14页。

(19)《全唐诗》卷二七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37页。

(20)《全唐诗》卷二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56页。

(21)《全唐诗》卷二八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33页。

(22)《全唐诗》卷二八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75页。

(23)《全唐诗》卷二○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68页。

(24)《全唐诗》卷二四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26页。

(25)《全唐诗》卷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98页。

(26)《新唐书》卷二○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86页。

(27)《全唐诗》卷一九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12页。

(28)《全唐诗》卷二四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90页。

(29)《全唐诗》卷二九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13页。

(30)《全唐诗》卷二七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70页。

(31)《全唐诗》卷八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135页。

(32)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59页。

(33)聂清风:《唐国史补校注》卷上,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54页。

(3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46页。

(35)唐雯:《云溪友议校笺》卷中,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21页。

(36)(清)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5页。

(37)(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

(38)《史记》卷二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96页。

(39)《周礼注疏》卷二二,《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9页。

(40)《周礼注疏》卷二二,《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0页。

(4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65页。

(4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

(4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66页。

(4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页。

(45)杨伯峻:《列子集释》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8页。

(4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1页。

(47)(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2页。

(48)《全唐诗》卷二○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33页。

(49)《全唐诗》卷二○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33页。

(50)《全唐诗》卷二○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32页。

(51)《全唐诗》卷二○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32页。

(52)《全唐诗》卷二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88页。

(53)《全唐诗》卷二三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28页。

(54)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29页。

(55)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29页。

(56)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2023页。

(57)吴钢:《全唐文补遗》第1册,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58)《资治通鉴》卷二四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908页。

(59)《新唐书》卷一七九《郑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15-5316页。

(60)吴河清:《姚合诗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61)《全唐诗》卷三五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70页。

(62)《旧唐书》卷一五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9-4190页。

(63)《旧唐书》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86页。

(64)《全唐诗》卷五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11页。

(65)(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5页。

(66)(清)谢道承等:《福建通志》卷五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第737页。

(67)《全唐诗》卷五四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02页。

(68)《全唐诗》卷五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11页。

(69)《全唐诗》卷五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11页。

(70)《新唐书》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16页。

(71)《宋史》卷二○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36页。

(72)《全唐诗》卷七一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95页。

(73)《全唐诗》卷七一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97页。

(7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75)《全唐诗》卷七一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97页。

    进入专题: 钱氏文学世家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34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