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晓 毛瑞鹏: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3 次 更新时间:2024-08-15 09:43

进入专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陈东晓   毛瑞鹏  

 

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刻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奠定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石,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提供智慧和力量。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历久弥新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是人类社会这艘巨轮平稳航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坚持主权平等。主权平等原则是现代国际关系的第一原则,也是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第一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主权是国家独立的根本标志,也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和可靠保障。主权平等原则,既是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的基本外交立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坚持相互尊重。唯有相互尊重,国家间才能和睦相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间打交道,首先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摆在前面。”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和本质要求,其核心要义是尊重他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尊重他国的核心利益。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国家治理模式,更不存在由某个国家或少数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要求各国秉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彼此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

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安全是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必由之路。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追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独享安全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必须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倡导世界各国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坚持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构建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

坚持共筑繁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的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是升起对抗的铁幕,而是铺就合作的坦途。”当前,中国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致力于不断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目的就是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地球村”里的国家共谋发展繁荣,让共赢的理念成为共识。

坚持公道正义。公道正义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之光,是世界各国发展繁荣、长治久安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公道正义,强权政治就会横行无忌,弱肉强食就会大行其道”。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思维阴魂不散,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公正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坚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世界多元文明和平共处、平等共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交流互鉴,可以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强化以意识形态划分国家阵营,不断加剧世界分裂和对抗。世界唯有在开放和包容中才能保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要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摒弃“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旧有模式,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抵制逆全球化和泛安全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主张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主张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承和升华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课题,中国郑重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创新探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使命的大国担当,对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不懈追求。

理念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产生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目标相通。时代是思想之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共同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宏伟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利益交汇点显著增多,人类共同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家园,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最殷切的诉求,代表了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人间正道。今天,世界各国犹如乘坐在同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指引正确航向的航标。

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体现了中国对引领国际秩序正确发展方向的智慧和力量。195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将其纳入1954年的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定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走向世界,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十余年来,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丰富和明晰,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反响,多次写入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的决议或宣言。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成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国际关系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陈旧逻辑和错误思维的纠正和超越,倡导以和平发展取代所谓“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以公平正义取代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共赢取代所谓“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体现了中国智慧,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以三大倡议为战略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正确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世界各方力量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中国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为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汇聚共筑繁荣动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全球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世界性问题。构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和健康的全球发展。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70多个国家加入在联合国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国宣布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整合升级“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全球发展倡议为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质量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提供了强大动力。

携手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实现和平安全愿景。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独享安全是行不通的。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的国家。2022年4月,面对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变化,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中国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在解决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携手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由不同文明组成,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更加扎实的价值基础。中国还积极搭建文明对话、政党交流、人文交流等互学互鉴平台,推动召开中欧文明对话、中阿文明对话、中非文明对话、亚洲文明对话、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提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重大主张,为世界各文明、各政党、各团体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均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2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15,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