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中美奥运金牌榜之争折射大国竞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0 次 更新时间:2024-08-13 15:00

进入专题: 奥运  

冬日  

 

美国人也许没有想到,本届巴黎奥运会,直到闭幕前的最后一刻,美国还在为追求金牌榜第一而努力。直到美国女篮以1分险胜法国而夺得金牌,美国代表团终于以40枚金牌追平中国代表团,从而延续世界体育头号霸主的地位。

中国代表团以40枚金牌、91枚奖牌,创造了中国大陆体育健儿参加在本土之外举行奥运会的最佳战绩。如果加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各获得的两枚金牌,44枚金牌的骄人战绩,让全世界华人感到无尚荣光。

这场金牌榜头把交椅争夺战真切地折射了大国竞争的现实。奥运会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一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表现如何,体现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巴黎奥运会金牌榜前10名,除了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之外,其他都是发达国家。从大国实力比较来看更是如此--美中金牌数的持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强综合国力正在接近。

美国主流大报《洛杉矶时报》在巴黎奥运闭幕前两天发出报导--“美国与中国的金牌争夺战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文章开篇写道:“我们从未期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好吧,太戏剧化了。这并不奇怪。中国队与美国队在金牌榜上并列,33比33,比赛还剩两天。记住,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衡量成功的标准,除了美国。美国看的是奖牌总数,因为美国总是赢。”

巴黎奥运会闭幕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CNN等主流媒体都重点报导美国与中国在金牌榜上打成平手,尤其是最后一天,美国在金牌榜上落后两枚,如何由女子场地自行车和女子篮球夺魁而追平中国的“戏剧性”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保住金牌榜头号交椅是非常在意的。根本不像有些人所说的,美国足够强大自信,对金牌数无所谓。

自1896年现代奥运会举办以来,美国19次登上金牌榜榜首,前苏联和独联体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曾8次登上金牌榜榜首,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格局。冷战结束后,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起至今,美国每次都在奖牌榜上一超独大。包括这届巴黎奥运会,美国代表团依然以126枚的奖牌总数,遥遥领先。美国的世界竞技体育霸主地位,短期内无人能撼动。

这是美国综合国力的显现。尽管美国的相对实力已经在下滑,不时在各个领域受到挑战,但其汇率名义经济规模、总体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依然位居世界榜首。这一切为美国开展竞技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美国有良好的全民健身基础,市场化运作的刺激,美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强大,尚无人能敌。

从1996年以来,美国唯一失去金牌榜头号交椅的一届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总体水平能追赶至接近美国的今天,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坎坷长路。1908年,《天津青年》刊登南开学生的“奥运三问”:“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在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三问问出了中国人的辛酸与无奈。整整100年后,中国终于举办北京奥运会。而北京奥运会被国际关系学界公认为“中国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1928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现代奥运会。近百年来,中国人参加奥运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摆脱“百年屈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复兴历史。1932年,刘长春孤身漂泊,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彼时《大公报》发表评论:“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重返奥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举拿下15金,令全球华人为之振奋--这是彻底摆脱“百年屈辱”的振奋,是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崛起的荣耀。

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的10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奖牌总数从第7位逐步上升,从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5届名列第二。这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的上升轨迹基本吻合。这绝对不是巧合,开展竞技体育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做支撑和后盾。正因如此,竞技体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综合国力。美国《新闻周刊》称“中国现在正寻求成为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才能达到的全球体育超级大国”,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全球地缘政治实力变化的现实。

每当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时,就有各种奇谈怪论冒出:中国金牌靠的是举国体制,是用金钱堆出来的;中国人剑走偏锋,专拣西方人不练的小众项目;拿那么多金牌有什么用,不如把钱用于民生等等。这些奇谈怪论迎合的也正是西方媒体的叙事方式,其潜台词是:市场模式才是正确的,民主制度才是有效的,西方人种才是优秀的。

在美中大国竞争的过程中,美国人最忧虑的正是所谓的“中国模式”--在国家扶持下,进行市场竞争,通过集体协作,取得关键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如同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项目的全面开花也是如此。在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等所谓“小众”项目上,通过举国体制选优拔尖,合力攻关,强化集训,率先取得突破,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交流,中国人终于也可以在网球、游泳、田径、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西方人长期主导的项目上夺魁。

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是有效的。现在连美国政客都开始鼓吹要学习仿效中国国家扶持产业发展的模式,我们又何必自我嫌弃?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国家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激励相结合的体制,争取在西方长期统治的领域取得突破,在竞技体育方面如此,在芯片等科技尖端领域更是如此。

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对于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对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至关重要、功不可没。潘展乐的男子100米自由泳突破46秒的人类极限;中国男子泳将4x100米混合泳接力打破美国64年的垄断,证明了中国人同样可以在白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域达到巅峰。当艺术体操队、花样游泳队以满满的中国风,征服裁判和观众,站到世界最高领奖台时,她们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美,中国人今后在这个长期由西方文化统治的领域将有更大的发言权。

中国健儿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与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民生改善,丝毫没有矛盾,却可相辅相成。中国女排“五连冠”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多少人因此投身排球运动;李娜、郑钦文在网坛的崛起,激励了多少中国人参与到以前被认为只有洋人和富人才能参与的网球运动;全红婵的出人头地,又激励了多少寒门子弟通过少体校体系刻苦训练而改变命运。中国人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40年,正是中国人逐步从温饱走向小康再走向富强,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普及,人民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40年。

诚然,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中国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越来越多,中国人不再像三、四十年前那么热衷迷恋金牌,中国人对待胜负的心态更平和了。这正是在国家富强,得金牌不再是奢望之后的国民心态的成熟,但这绝不意味着应当放弃竞技体育,金牌可有可无。大国和平竞争的年代,奥运会既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体育外交的舞台。它既是国力比拼的温度计,也应当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正向竞争而不是零和博弈的代名词。

从2008年开始,中美的奥运金牌榜首之争,中国越来越强劲的表现,已经引发美国越来越强的危机感。“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阿利森在巴黎奥运会闭幕前撰文指出,中国不仅在奥运赛场上从无名小卒成长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在几乎所有其它领域迅速崛起,堪称美国“全方位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他认为,两国需要找到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是未来几十年对双方的重要考验。

的确,随着竞争的加剧,美国人力图保住霸主地位的危机感会越来越强烈,能否真正按照竞赛规则,通过自我努力保持领先,而不是通过绊倒对手获得优势,更是一个考验。如同美国在科技竞争中想方设法遏制和围堵中国一样,美方已经开始在奥运赛场上干扰中国。巴黎奥运会之前,美国反兴奋剂机构通过《纽约时报》等媒体策动的针对中国游泳选手的“禁药风波”,实际上起到了干扰中国游泳运动员的作用,但美国选手表现欠佳,美方又一次做的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美方一方面拿“禁药风波”大作文章,甚至威胁祭出国内法来逮捕中国游泳选手,另一方面又纵容自己服用禁药的田径运动员。这种对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标做法,在美国处理对华关系时屡屡出现,现在也渗透到体育领域。更严重的是,美国动辄“长臂管辖”,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之上,对他国进行威胁打压。体育问题政治化,愈益成为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手法。

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是东道主。我们能否指望中国体育健儿还能像40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那样,受到美方的欢迎和公平对待?在中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人不再那么自信包容的今天,这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沉默忍让不是办法,今后四年,中国一定要更加仔细周到地准备参加下届奥运会。一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竞技实力,增加在国际体育组织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不断通过外交渠道对美交涉,同时健全自身法律法规,确保中国在遇到问题时有到位的反制手段。

    进入专题: 奥运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2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