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波:科斯的两点忠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73 次 更新时间:2024-07-30 17:17

进入专题: 科斯  

张晓波  

 

2024年6月7日晚,由北大国发院与北大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承泽论坛第23期暨《科斯论法律经济学》新书悦读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原教授张晓波的演讲整理。

关于科斯老先生,我想分享两点。

第一点,思想市场的重要性。

思想市场的重点在于挑战权威,兼容并包。这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尤为关键。科斯先生曾用诺奖的钱在芝加哥大学组织过两次有关中国经济的研讨会,旨在推动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这两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世界知名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议题。

第一次是在2008年7月14-18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科斯教授以98岁高龄,亲自倡议并主持召开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宁老师具体组织)。我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我的合作者许成钢教授宣讲了我们合作的文章"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irm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revisited"(后来科斯教授和王宁主编的书《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多次提到)。科斯教授在开幕致辞就强调了思想市场的重要性。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权威崇拜观念不利于学术创新,是思想解放的障碍。

第二次是2010年7月19-23日,科斯先生在百岁高龄之际主持了“Chicago Workshop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这两次会都是请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来讲,请世界级的大师来做点评,比如诺奖得主,福格尔(Fogel)和诺斯(North)。我在这次会上宣讲了与许成钢教授合作的文章"Production Mode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科斯教授对我们的研究很感兴趣,在晚餐时邀请我坐在他旁边,详细询问集群内部的分工情况。我给他介绍了中国服装集群详尽的分工情况。工序是分散在各个作坊的。比如有的作坊负责裁剪,有的负责缝制,甚至缝扣子都外包给周边村里的作坊。缝扣子的作坊老板大多来自内地省份,买几台旧缝纫机,从老家村里雇几个女工过来,计件工资。在这种分工方式下,公司的边界是很模糊的。听了我的介绍后,科斯教授说,我原来的文章(指的是他于1937年发表的“The nature of the firm”那篇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章)强调的“firm”(公司)的概念过于狭隘,无法有效解释中国服装集群等产业中分工细化、边界模糊的现象。他建议用“Industri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产业生产结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把原来公司的边界大大拓宽,我当时听到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也非常震撼。要知道科斯提到的这篇文章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章,是经济学引用率最高的文章之一(超过5万次)。他竟然说自己得诺奖的文章概念有不足之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有关这个概念的详细介绍,请参考科斯和王宁老师的文章“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 Research Agenda for Innovation in an Entrepreneurial Economy”(Coase, Ronald and Wang, Ning, 2011,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1 (2): 1-11)。这个文章发表时,科斯先生已经101岁高龄了。这种活到老,学到老,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点,要做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在餐桌上介绍完中国产业集群的分工情况之后,科斯先生询问中国的产业集群分工那么细,会不会出现敲竹杠的现象(holdup)?我基于我们团队的研究,向他表示并没有观察到此类问题。

科斯先生随后分享了他近期的一项研究。他指出,公司理论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何某些生产环节应纳入公司内部,而非从市场购买。主流理论认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被供应商“敲竹杠”。该理论以通用汽车收购费雪车体公司为例进行阐述,认为通用汽车是为了避免被费雪车体公司敲竹杠而进行收购。

然而,科斯先生一直对该案例持有质疑。在90多岁的高龄,他花费数年时间查阅历史档案,并于96岁时发表论文(Coase, Ronald. "The Conduct of Economics: The Example of Fisher Body and General Motors".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15 (2): 255–278, 2016),证明了此前案例研究的错误性。如果案例研究本身存在偏差,那么基于该案例所构建的理论也必然存在问题。科斯先生的故事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经济学的极度重视。

中国改革初期,市场制度、公司法和产权保护等机制均未建立。然而,中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实践各异,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科斯先生在芝加哥组织了两次有关中国经济的会议,旨在呼吁更多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背后的逻辑。他和王宁教授于2011年发表的文章还专门提出了研究中国经济的十大问题。

在会议闭幕式上,科斯先生鼓励中国学者关注身边的现实世界经济学,并预言未来的“亚当·斯密”很可能是一位中国人(“The next Adam Smith may well have a Chinese name”)。

我今天分享科斯先生践行思想市场理念的故事,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推动思想市场的繁荣发展。

整理:白尧

    进入专题: 科斯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8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大国发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