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主题的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在全体大会暨成立仪式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文字整理稿: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
当全国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时,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并举办首届深圳金融论坛。对此,我表示热烈祝贺!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将对培育高水平的金融人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设,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我认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现代金融体制,保持货币信贷供应适度有效,促进融资结构合理,围绕实体经济服务,做好金融服务的五篇大文章。
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是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金融制度
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设立三项改革目标。此后又特别提出建立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1997年和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曾提出过“建立中国现代金融体系”,这是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延伸。这个历史时期的金融体系是为了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向国内外宣告,中国已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开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现代经济,还要发展现代社会、现代文化、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是为了适应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今年1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专题研讨班的专题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主要是讲建设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由此,我认为,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基本金融制度的作用。预测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会把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写入有关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的理论、道路、目标和重要任务。他提出: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必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目标是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要具备6个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包括有不同要求的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6个支柱体系。
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要同时加快金融业改革和开放,积极发扬中国金融文化。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要分三步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新纪元。对这些重要讲话,我们应联系实际深入学习。
什么叫金融强国?金融强国,是指该国立足经济实力和先进科技的国家金融实力和影响力领先世界水平的国家。同一个历史时期,世界上可能有几个金融强国,其中最强的处于垄断地位,是金融霸主。
有些专家和自媒体,把我国重大金融数据与美国对比,认为中国建成金融强国,需要几代人,实现目标遥遥无期。这是不对的。把我国建成金融强国,就是使我国金融实力和影响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不是赶超美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金融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全球领先的现代金融强国。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做到“八个坚持”。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有深切体会。1997年11月,中央决定加强对全国金融系统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决定剥离2.28万亿不良贷款,注资800亿美元,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002年底,4家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处于资不抵债,但是8年不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成为上市公司。按核心资本排列,在全球10大银行连续多年名列前4名。中共二十大后,中共中央及省(区、市)委成立金融委员会、金融工作委员会,为今后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建设金融强国要具备6项核心要素,建立6个支柱体系。从现在起,我们要选择重点,不断增强各项核心要素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影响力。
要把人民币发展成为世界上货币供应量最大、币值和汇率最为稳定的国际化货币。不能只用SWIFT提供的数据评估人民币国际化地位。今年一季度末,人民币结算占比4.2%,列世界第四位。但是,如果把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并入比较,这项比例会大幅上升。
IMF的SDR中的货币构成,人民币占12.28%,英镑占7.44%。综合评估,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力已相当或超过英镑。扩大人民币对外投资,将货物贸易顺差占GDP比例下降到2%以下,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直到略有逆差。预测到2035年,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力将会稳居世界第三位。
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增强中央银行地位和功能,提高对强大的货币的调控能力。提高我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全世界纸币运用最早的国家,建议设立国家金融博物馆,扩大中国金融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推进大型金融企业战略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金融集团。由党中央、国务院集中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专项发展规划。期盼到2035年,将外资持有上海金融市场的股票、债券的比例,从现在3%左右,提高到10%左右。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地位。做到不仅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且要有效地抵制国际性或地区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根据习近平有关金融论述,补充修改财经院校有关金融教材,对我国在职金融高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尽职创新。
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货币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保持货币供应适度,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宏观环境。长期以来,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同时,我们要看到当前货币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各省贷款增速与GDP增速相关系数,由2015年-2019年的0.67,下降至2020年-2022年的0.56,2023年进一步降至0.2。
二是一部分资金在大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套利。部分中央企业和头部民营企业利用议价优势,“低贷高存”,或通过财务公司拆出资金赚取利差。
三是通过借新还旧或不断延期,造成巨额信贷资金在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淤积沉淀。
产生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解决。从中央银行来说,要注意当期短期操作和实现长期管理目标的衔接。
建议中央银行年初公布当年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预期目标。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相互匹配”。我认为,“相互匹配”只是定性,还应有定量预期。2020年-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年均增长10.7%,货币供应量(M2)余额年均增长10.1%,名义GDP年均增长7.53%,后者增长速度比前两个低3个左右百分点。
中央银行可根据国家预定经济和物价增长目标,加上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需要,年初设定和公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预期定量增长目标,即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比经济增长与物价增长高出2个左右百分点。视执行结果,可在第三季度按批准程序进行调整。改进银行服务,减少企业预留存款。同时,金融监管机构按季监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使用流动性(累计发放贷款÷累计收回贷款)。
合理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形成,决定于存款利率和经营管理成本,还要给商业银行一定水平净资产利润率,以稳定股东的合理收入和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能力。现在,我国已有条件逐步实施低利率政策。但是,我认为存款利率还是要高于物价上升,保持一定的正利率,以便保护存款人权益,稳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建议要更好发挥利率对宏观金融调控作用。
充分发挥利率政策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2015年后,中央银行通过上海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引导形成市场利率水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总的看比较复杂,国内外企业和居民难以直观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不利于形成利率预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4月23日,财政部党组公布的文章,也提出支持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2023年末,国债余额为30.3万亿元,央行持有1.52万亿元,除了筹资用于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长期特别国债外,仅有1700亿元。建议国家适当扩大国债的发行量,特别是大幅度增加面向城乡居民发行6个月、1年期短期国债,为城乡居民增加投资渠道、获得稳定收益,并为中央银行更多通过买卖短期国债的利率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创造条件。
改善金融业结构,扩大股票融资,逐步改变社会资金“钱多本少”的问题
早在2012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调整金融业结构,扩大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规模。但是,至今收效甚微。2023年末,虽然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到38%,主要是债务融资,股票融资比例仅占3%。中央国有企业已高达67%,并呈上升趋势。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的能力过低,导致我国长期患有“资本贫血症”,对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十分不利。
一是不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只能松不能紧;二是降低了企业应对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企业集团因资本不足难以通过兼并重组延长产业链;四是不利于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已很大,但是资金配置不够均衡,融资结构不合理,可以说不缺资金缺资本,关键是提高融资效率,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耐心资本不足的问题。
为此,要大力发展证券业和保险业。证券业把社会长期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保险资金的30%以上可用于对企业投资。2023年末,我国上市公司市值仅占GDP的63%;保险业资产数额列世界第二。但是,人均保险收入(保险密度)仅有3635元,保险业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保险深度)仅有4.07%,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些与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相差甚远。
发展证券业和保险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充分发挥现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功能。除此以外,我认为应当开辟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的新途径,即支持大型金融企业集中力量办理主体业务同时,通过设立全资或附属公司办理证券业和保险业。
对于这个建议,可能会有争议。但是,有两条应当明确。一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一直明确要稳步推进大型金融企业综合经营试点。二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全资或附属子公司,开办证券、保险业,不是“混业经营”,而是“分业经营”。
现在,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可以设立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公司等。至今尚未批准大型商业银行设立证券公司。2023年末,外资独资或控股的证券公司已发展到10家,其中,由外资银行和金融集团设立的外资独资证券公司有4家,而且还在增加过程中。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进展缓慢。2023年末,5大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69万亿元,非银行金融公司总资产仅占2.23% ,比2019年还低0.11个百分点。我认为,由大型商业银行设立子公司,依据《证券法》《保险法》办理证券业、保险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为了改变我国“钱多本少”和耐心资本不足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我国18年来的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进行客观总结,客观评价大型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风险,严格执行风险管控制度,确立今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发展方向。我也希望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把“大型金融企业的综合经营”列为一项研究课题。
做好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五篇大文章
今天下午的分论坛,主要讨论金融服务的五篇大文章(以下简称“五项金融服务”)。在此我只对做好五项金融服务的共性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是关于五项金融服务的业务性质。五项金融服务与常规金融服务不同,既要坚持金融业运行规则,又要体现该项服务的社会性、公益性。五项金融业务,是属于在各级政府指引和扶持下,由各个金融企业自主经营的专项金融服务,而不要简单地概括为金融部门的政策性业务。
二是做好五项金融服务,要突出重点,由易到难。科技金融,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特别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产权投资基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绿色金融,要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的研究、推广、运用,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普惠金融,要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纯收益。
现在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凡涉及“三农”的报道都会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见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要继续贯彻中央多年下发的1号文件精神,总结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把农民合作社内开展信用合作的收益免税返还农民。
养老金融要大力支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全国36个城市试点一年多,到2023年末,个人养老保险开户4030万人,覆盖率远超预期,但是,缴存资金人数仅有900万人,缴存资金仅有182亿元。要活跃资本市场,增加长期保值产品。建议完善管理办法,如将50—60岁参加人缴费从1年1.2万元提升到2.4万元,领取养老金时对资收益不纳税。
数字金融,不但促进金融企业业务转型,提供便利和竞争力,还要支持企业和个人推行适用的数字技术。
三是建立和完善五项金融服务的管理制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五项金融服务的概念、服务范围,分别制定各项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有些金融服务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大型金融企业可在总部内设业务部门或设立专业分支机构。开展五项金融服务的资金来自有关金融企业,也可由中央银行适量发放再贷款;五项金融服务,实行保本微利,必要时由各级财政补贴利息或设立五项金融服务风险准备金。对五项金融服务的服务量定期统计和公布,对业务量大的专项金融服务设立会计子科目,以便于监测五项金融服务的开展。
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必然会受到各种挑战。首先,我们要处置好房地产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保持国内金融的稳步发展。其次,我们要坚决应对金融霸主对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恐吓和阻挠。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必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强国金融建设,实现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