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余:为什么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解读《广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9 次 更新时间:2024-05-22 20:29

进入专题: 设备更新   以旧换新  

阮思余  

广州市人民政府在2024年4月22日发布的《广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于如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指引。人们都在关心,为什么在当前经济形势之下,要做出这一决策?应该说,这既是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技术迭代升级提出的新的需要;既是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需要,又是补齐设施设备短板的需要;既是引导企业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需要,又是不断加快各行各业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一、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设备更新首先要考虑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和方向。随着智慧化、数字化发展日益迅猛,各个领域都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都要围绕智能化、数字化进行改造和转型升级。《方案》在多处都提到智能化、数字化。“推动旅游景区、休闲街区等文旅设施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智慧导览、互动直播、沉浸式旅游等应用场景开发。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进智能健身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推动道路交通、照明系统、广播电视等数智化改造。”“鼓励燃气表智能化更新。” “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及更优能效水平的更新改造。”“大力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和技术创新。”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高效转型。”可以说,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和更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设备更新,还是在基本民生事项领域,都要提高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智能化、科学化的发展,未来将是无孔不入。

二、技术迭代升级的需要

技术总是在不断迭代升级,技术的发展,也对我们的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要不断适应电动化时代对于相关设施和设备的需要,必须要不断适应新能源、新技术、机器人等发展的需要。《方案》指出,“支持既有轨道交通线路车辆、信号、通信、供电、车站设备、线路轨道等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智能制造、检验检测、智慧运维等智能化软硬件更新迭代。推进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机场转运、港作机械车辆、环卫车辆和公务、国有企事业单位用车等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换代。”“推动高污染、能耗高、老化磨损严重、技术落后的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等建筑施工设备更新,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新技术工程机械设备和智能升降机、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传统技术需要转型升级,落后技术需要淘汰或者更新,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之举。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普遍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都会对于社会的总体技术水平提出根本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凡是与新技术发展不匹配的组织和工矿企业都将被淘汰,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普遍的技术进步、技术革命和技术更新。

三、适应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随着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原有的老旧设备总是要面临淘汰升级。一方面这是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原有的设备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就是安全性能较低、能耗较高,污染严重。为此有必要加快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等生态友好型的农机设备的更新。《方案》指出,“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推进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低的老旧农机装备。加强节水节肥节药等生态友好型农技与农机装备的应用,积极推广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技术与环境需要相互适应。环境需要友好型的技术,技术也要建立在保护和善待环境的基础之上。任何破坏环境的技术,在现代社会,总是难以长久存续。保护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倒逼了技术革命和技术更新。因此,技术与环境之间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四、补齐设施设备的短板的需要

在农业农村领域、特别农产品的仓储、物流、交易,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都还存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些年,一直都在补齐民生建设的短板。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相关短板一直没有补齐。要利用这次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契机,加快补齐相关领域的短板。《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进智能健身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支持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设施短板、优化诊疗服务。”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际上,也是在补齐民生短板,妥善解决历史的欠账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没有很好建立起来,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多地方,都非常缺乏这样的市场。至于物流配送中心、冷链仓储物流设施也是非常紧缺。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需要好好补齐短板。

五、引导企业推进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市场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市场自我探索自我发育的过程,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要引导企业发展与社会总的发展要求和趋势相一致的产业、行业。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方面来推动。这样就可以实现政府对于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与企业发展的实际保持一致。《方案》指出,“引导企业开发智能家居等新型终端产品,积极推广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家装科技产品,鼓励商品房、保障房、酒店、办公楼宇等领域推广智能家居等消费场景。”“支持风电光伏、盾构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所谓有为政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引导,让市场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让市场的发展与政府的发展战略更好保持一致,真正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当然,政府能否有效引导市场,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这又非常考验政府的能力问题。政府如果没有这种规范和引导市场的能力,那么,市场的发展和运行就很难与政府保持一致。

六、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社会。“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行业标准。这是推动各行各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各行各业有序竞争的保障。任何行业发到一定程度和水平,一定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标准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标准,也就难以建立公认的产品的概念和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标准问题往往又涉及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有些行业没有标准,需要建立相关的标准。很多领域,发展速度很快,往往还没有建立一定的标准。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标准。“推动实施锅炉、电机、泵、冷水机组、数据存贮设备等重点用能设备能耗标准。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节能降碳等标准制修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节能低碳、绿色建造等标准。” “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参与家电、家具、汽车等产品标准以及废旧家电、二手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光伏风电设备等产品设备和零部件回收利用标准制修订。”这么多领域都没有标准,这就说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但是标准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二是要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升级。有标准还需要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工厂、近零碳工厂等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不仅要建立标准,而且还要建立体系化的标准。没有体系化的标准,这些标准也往往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标准链条。从长远来说,系统化的标准链条,是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国际与国内、相关产业链条的标准的衔接。标准化的问题,还存在一个国际与国内,产品全流程的认同与衔接问题。如果各个环节的标准不能够有机衔接起来,那这些标准也是散乱的,甚至是互斥的,不统一的,这样也就难以集成起来。《方案》强调,“加强重点领域标准衔接。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和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关标准化活动。支持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加强’湾区标准’衔接和’一带一路’绿色标准合作,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产品技术升级、质量提升。”大湾区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就是,珠三角九市的标准如何与港澳、国际的标准对接?这些都是标准化问题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简言之,不仅要从标准本身,还要从系统化、国际化的眼光来看待标准及其衔接的问题。

总之,各个地方都需要努力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政策。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广州需要做好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广州样本。

本文的写作源于广州电视台就《广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采访,相关报道见广州新闻联播,2024年5月17日。本文是在采访基础上的完善而成。

    进入专题: 设备更新   以旧换新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6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