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 吕耀龙:世界观方法论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义研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38 次 更新时间:2024-04-08 21:06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辛向阳 (进入专栏)   吕耀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并强调要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六个必须坚持”的视角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这一世界观方法论的一般性转化为文化建设上的特殊性,有助于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人民性、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系统性、世界性。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人民性体现出人民至上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建设既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为目的,又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体现出文化建设为了人民和文化建设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一是文化建设为了人民。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文化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党的理论创新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我们党在引领文化建设上始终将党性与人民性牢牢结合起来,根据新时代下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等创新理论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四梁八柱,确保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始终坚守正确方向。其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2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著书立说,形成一大批饱含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优秀研究成果;也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群众史观,将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再次,文艺作品创作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作为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的主力军,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创作讴歌党和人民的文艺作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4最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文化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5不断从各个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多样化的文化权益,如文化消费、文化选择、文化享有、文化传播等权利,共享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是主张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理论创造上要尊重人民创造和集中人民智慧,在文化建设上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上的首创精神,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的集体创造,共创、共建、共有、共享,是其突出的特征,它天然地具有群体的性质。任何一种文化一旦离开了人类这个主体,失去了与群体的联系,它就必然走向衰落,甚至死亡。”6可见,人民群众在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是文化得以生成、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实的个人”7作为历史的前提,也成为一切文化创造的前提。其次,重视大众文化创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文化领域新媒体平台、新型产业模式的快速发展,网络歌手、网络视频博主、自由撰稿人、自由策展人等新兴文艺工作群体的队伍逐渐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创造不同形态文化产品的重要力量;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创作平台的自媒体以及网络小说平台的写手等已经成为新世代青年择业和创业的重要选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8人民文化人民创,充分尊重大众在文化创造上的能动性,才能促使新时代文化文艺作品百花竞艳、异彩纷呈。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主体性体现出自信自立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9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文化建设上要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历史主动性,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一是注重巩固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论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时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10突出强调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首先,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的根本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自己的国务党务活动中大量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实际上是在发起一场新的文化革新,旨在恢复中国思想的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12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通过用典对中国古代各家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通过“第二个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方面突出特性,这些都彰显出他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其次,注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以服务国计民生为要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依托中国社会实际,坚持主体性和原创性,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3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再次,能够在中西文化交流交锋中坚守立场。西方思想文化体系具有二元对立的基本特点,而且长期奉行西方中心主义,打压和蔑视其他文化体系,其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论断遗毒甚广,并以普世价值理念为幌子大力推行价值外交和文化渗透,继而在国际社会搞各种小团体主义。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中,始终坚守自身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与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展开较量,旗帜鲜明地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捍卫中华文化主体性。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层面认识到“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4

二是注重以文化建设增强历史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15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夯实“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可以帮助获得更加清醒的历史认知,为掌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判断历史发展大势,继而增强历史主动性、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岀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16置身“东升西降”世界历史大潮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性,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切实解决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领和保障民族复兴的航船行稳致远”17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共性认识。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能动性体现出守正创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8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文化建设既要能动地守正、而不是被动地防御,又要重视各方面工作上的文化创新,具有鲜明的能动性。

一是注重能动地守正、而不是被动地防御。守正是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正、是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是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首先,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正,不是一味被动地作辩护,而是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真理性及其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9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20“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21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超越时空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其次,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不是一味被动地解释,而是用改革开放40多年的累累硕果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再次,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就是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3文化建设是涉及全体国民培根铸魂的重要领域,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举好旗帜、把稳方向。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多次对文化建设中的具体细节作出重要战略性部署,他在强调互联网领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党管媒体是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个领导不是‘隔靴搔痒式’领导,方式可以有区别,但不能让党管媒体的原则被架空。”24

二是注重各方面工作上的文化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守正创新,既注重守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又重视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变化相结合,及时推进文化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在纷纭变幻的时代大势面前亦步亦趋、被动迁就。文化只有伴随时代发展革故鼎新,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真理性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25这一重要论述生动地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能动性要旨之所在。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6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文艺工作的创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27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等得到更好的满足,不断以新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拓展认知,树立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创新意识,更好推动文化创新。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实践性体现出问题导向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28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解决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中国在国际社会“挨打”“挨饿”“挨骂”、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一是重视解决“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29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现实困境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错误理论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这就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培养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现实要求。首先,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冲击,如何既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又将学理化的研究成果以广大人民群众、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好、传播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其次,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阻滞,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创新传统新闻媒体思想宣传方式、创新各级党组织主题活动日活动形式等具有较大实际意义。最后,面对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力不足、接受度不够的问题,不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是重中之重。

二是重视解决中国在国际社会“挨打”“挨饿”“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3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伟大实践,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和“富起来”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强起来”所要解决的就是“挨骂”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舆论话语权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仍然偏弱,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他塑”的状态,中国声音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迫境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版权市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不断加强中华思想文化和理论观点的国际传播能力,形成独特的中国叙事风格,全面带动中国文化基因在世界各地的复苏和生长,已经成为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自塑”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中国还鼓励网络博主通过国内国际各种新媒体平台讲述中国故事,国际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在优兔上分享中国的美食、艺术和传统文化,向世界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友善与互益,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新,在文化交互的过程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认同。截至目前拥有大约1740万优兔粉丝,其128个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29.2亿次,平均播放量在2900万以上,这些视频受到许多外国网友的喜爱,促使世界更了解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

三是重视解决思想舆论领域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31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思想舆论领域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开展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和媒介,以及思想文化传播与革新的重要渠道和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32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纷繁多样、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共存的现实局面,如何在网络空间营建思想舆论的主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使网络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重要媒介,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我们必须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33通过解决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问题,切实维护国家内部的团结统一、文化安全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斗争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五、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系统性体现出系统观念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34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在普遍联系中看待文化、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上坚持系统性、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一是在普遍联系中看待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35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系统,这个社会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建设是社会存在的发展,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能动作用,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构成“四个自信”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个自信”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迈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二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上坚持系统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36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既要求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又注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创新,旨在构建成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科学体系。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学科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国际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急需通过与国际社会学科体系建设接轨,借鉴发达国家学科建设,加强引进前沿学科、建设交叉学科,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水平。

三是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首先,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成为“一整块钢”,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上下齐心、层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37其次,各级党委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工作,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层次、上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38

六、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性体现出胸怀天下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39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上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及全人类命运的休戚相关,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一是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首先,中华文化要在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40中华文化和世界不同文化都拥有自身的特殊之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借鉴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不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持久赓续。其次,学术研究注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更好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41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凝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它能够以其普遍性与世界各国现实相结合,帮助改善各国面临的不同境况,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继而推动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二是强调全人类命运的休戚相关。首先,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全世界,着眼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价值关怀,倡导坚守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内在地包含着彼此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对于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社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注重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成果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42进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交往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交互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顺利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互日益频繁,并逐渐形成“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一思想文化结晶不是拒斥、而是欢迎沿线各国“搭便车”“分红利”,促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成果惠及他国,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作者简介: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耀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年第1期

进入 辛向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4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