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我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85 次 更新时间:2024-03-18 17:33

进入专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常修泽 (进入专栏)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笔者认为,这不仅是2024年的重要任务,而且关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10年前,笔者曾主笔出版《创新立国战略》一书,着力阐述创新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书后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结合书中核心观点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笔者简要谈三点:

第一,中国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特点也是创新。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政治经济学所讲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我们不妨想想,从ChatGPT到Sora,光是AI(人工智能)的参与,就能使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对一些行业来说,有价值且具有“非消耗性”,甚至在使用中还能“自我衍生”的数据要素,或许比土地等传统要素更“诱人”。而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还将带来生产关系的新变化。我们真的是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因此,2023年7月31日,笔者在接受《浙江日报》访谈时就提出:“当今风起云涌的数字经济浪潮,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或具体业态问题,而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在数字变革浪潮面前,世界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研究制定各自的国家创新战略,宗旨是:抢占当今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中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顺应当前人类社会的新潮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分三个层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从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协同推进。

第一层是国家层面,国家层面创新是制高点。重点抓什么?

一是抓国家的创新战略规划。这里指的是为提升国家全面创新能力,聚焦发展方向、目标靶向和路线图所作的“全局性谋划”。现在已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十四五”规划更是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专篇部署。笔者建议,根据经济社会新变化,审时度势,对原有规划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下一步,应着眼于人类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奋斗目标,制定更高端的创新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

二是建立并完善国家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从国际视角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必须有一套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举例来说,当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已经成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对此必须明确,新型举国体制不仅仅是“举”行政机关,还要“举”全体国民;不仅仅是“举”国有企业,还要“举”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浙江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经验,值得借鉴。

三是制定出台一系列国家层面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国家政策是促进创新的重要保障,必须涵盖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除了上述创新战略、创新体制和创新政策之外,国家也可直接推进一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第二层是产业层面,生产力新变革应在产业创新层面得到落实。笔者在《创新立国战略》一书有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曾按照自己的思想逻辑,提出七大产业:“瞄准发展瓶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瞄准信息化需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瞄准结构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瞄准人类健康,发展生物产业;瞄准能源制约,发展新能源产业;瞄准产业基础,发展新材料产业;瞄准未来竞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10年后,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时,颇有感触。其中也提到了七大新的增长引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特别是“人工智能”这一亮点,值得各界关注。

这里需要提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忽视传统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门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因地制宜,从国情出发。在强化创新的同时,应做好用新技术改造或称“赋能”传统产业这篇大文章,切实促进从“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

第三层是企业层面,千千万万家企业是中国创新的重要主体,包括占全国企业总量92.3%的5200多万户民营企业。须知,近年来,民营企业已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浙江作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高地之一,民营企业一直走在前列,各地应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把握“人”“教”“科”“产”四大着力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笔者建议重点抓“人”“教”“科”“产”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人”,即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中国是一个不乏人才的国家,且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但是如今,在一些关键领域,例如“卡脖子”环节,尤感创新型拔尖人才不足。怎样把创新者的创造性调动起来,需要下大功夫、真功夫、深功夫。笔者在2015年出版的《人本型结构论》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心灵的放飞,是真正的创意之源。”意思是说,要想真正推进创新,必须让创新者摆脱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束缚,营造出一个让创新者“心灵放飞”的创新环境。

第二个字是“教”,即教育。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点,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今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给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包括办学理念、专业布局、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规范培养创新型人才,克服行政化、灌输式等旧的方式方法,以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第三个字是“科”,即科研。科研是创新的核心环节。对此,笔者曾在浙江日报《思想人生》专栏上发表《科研重在探索“未知”》一文。当下,科研创新应结合实际情况,瞄准影响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技术,要有颠覆性、首创性的研发创造成果。“国家队”尤其要率先突破。

第四个字是“产”,即知识产权。在后工业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将潜在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并使之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千千万万的创新者实际上是“知识资本”的创造者。为此,一要做好产权界定。笔者在2009年出版的《广义产权论》一书中就呼吁,将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分配给具体创造该知识产权的技术人员。10多年后,在一些地方,这一构想已经开始实验。笔者建议,开展更多这方面的试点,以激励科研人员。二要做好产权交易,如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三要做好产权保护,做到国内国外一视同仁。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这既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一个现实检验点。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入传者】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97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