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荣: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22 次 更新时间:2024-03-16 08:41

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胡荣荣  

 

内容提要:党中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伴随高水平开放和高强度科技创新,大湾区日益显现区域市场的活力和高成长性。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内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彰显大湾区经济活力。一是强化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增创和发挥大湾区协同治理优势;二是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步伐,增创和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势;三是强化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展示窗口。

 

“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定位,充分体现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深谋远虑和殷切期望,为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伴随高水平开放和高强度科技创新,大湾区日益显现区域市场的活力和高成长性。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9万亿美元,超过韩国、澳大利亚2022年的GDP,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大湾区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内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彰显经济活力。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国际形势,我们决不能为“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继续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着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化改革开放,如期完成党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任务。

敢闯敢试:强化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增创和发挥大湾区协同治理优势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通过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和改革举措“双向奔赴”,培育和释放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强化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既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闯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境界;也要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敢于突破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实际问题和障碍,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和系统集成,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机制,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趟出新路子、贡献新方案。

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工作机制纳入大湾区城市群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更高要求”。着眼未来,大湾区内地各城市应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面率先示范,以改革创新精神协同推进大湾区城市群法治建设。一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城市治理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领域。加强各方面各层级治理主体的协作,避免出现改革“合成谬误”,破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固化思维、利益藩篱,用好特区立法权优势,及时将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成果转化为法律法规,发挥好深圳等城市在大湾区法治建设中的测试缓冲作用。另一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广深圳特区在党建方面的成功经验,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普及城市基层党建“标准+”模式,破解干部队伍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实施“企服+党建”双融双促行动,提高两新组织覆盖率,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品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发挥协商民主体系的独特优势,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大湾区不同制度融合发展,既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新尝试,也是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内涵的新实践。大湾区内地各城市的各级党组织应进一步增强统战意识,把加强党的领导与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统战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融党建工作于统战工作中。拓宽和畅通政治参与渠道,促进大湾区内科技、法律人才自由流动,通过互动交流了解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青年、海外华人的需求,增强他们对大湾区发展的参与意识,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积极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新平台的统战工作新模式,增强港澳民众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

构建敏捷高效的协同治理模式。制度供给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以其区位优势以及人文相亲的社会环境,肩负起制度供给、政策创新的先行先试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还有多个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城市。港澳具有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的独特优势,而大湾区是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市场规则体系的枢纽。“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开创性的政治制度使广东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衔接联动,为实现区域治理一体化提供了制度框架。广东和港澳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已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仅靠自发的民间合作无法满足粤港澳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亟须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形成多元包容、敏捷高效的协同治理模式。其一,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合力推进政策创新,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为组织框架、以发展合作项目为抓手、以三地政府间协议和财政投入为保障的协同治理体系。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国家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协调机制开始运行。为顺应区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趋势,亟待进一步降低制度成本,以具备更强执行力的政务合作来突破体制壁垒,粤港澳政府间需要在“一国两制”基础上逐步实现大湾区协同治理机制的常态化、长效化。其二,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民生导向、敏捷高效的城市群治理机制。在法治湾区建设上持续推进规则衔接,探索重大合作平台的国际规则接轨、“湾区通”的规则对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融合、“优质生活圈”的制度保障。其三,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提升粤港澳制度要素融合度。在保留大湾区三地法律制度多元化优势的基础上,减少对大湾区融合发展造成障碍的法律和政策差异。推动大湾区内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的法律规则衔接,就更多业界关注的议题(例如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等)制定相互认可的标准和机制。

开拓创新: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步伐,增创和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势

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关键是率先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骨干,以数实融合和绿色智造为主阵地的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科研环境与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投入与转化率、民营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成绩斐然,走在全国前列。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就意味着把握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

紧扣畅通“双循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世界级湾区是世界创新资源和科研活动的集聚中心,从“双循环”角度看,香港北部都会区是外循环与内循环最接近的地域,加之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正取得积极成效,“国际创科新城”有望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引擎。目前,粤港澳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不一,宜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促成大湾区内部产业布局的互补契合和错位发展。具体而言,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发挥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区域合作平台功能,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支持香港成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等产业初创企业的上市首选地,加强与香港园区项目的衔接,鼓励企业投资建立研发及设计中心和中试转化基地。进一步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步伐,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新时代十年来,大湾区业已形成科技领军企业聚集、创新人才资源丰富、科研产业贴合市场需求的领先优势。“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广东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不仅涌现了华为、大疆等头部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入围全球企业50强,占全国入选数的近70%,还有一大批“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有效支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奠定了先发优势。与此同时,国际竞争力、产业协同力以及企业研发力与国际科创中心的要求还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增创开放创新优势,构建高效能区域科创体系。其一,加快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密切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增强股权市场培育科创企业功能,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二,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共建粤港澳科技创新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进一步推动香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优势和深圳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优势深度对接、叠加放大。其三,持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联合设立大湾区科创基金,搭建科技设施网络,粤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联手建立新型跨境研发机构,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合作。

着力推进大湾区科技要素市场一体化。珠三角的制造业领域开放时间较早,开放范围较广、程度较高,已经成为全球重要货物贸易基地。相比较而言,金融、法律、教育、咨询、医疗等领域服务业开放则较为滞后。建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以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服务业开放,推动形成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大市场。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考虑把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个地区组成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到整个大湾区,将现存的三个关税区逐步合并为单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全国的高水平开放。

开放包容:强化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展示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地区,深受岭南文化的滋养,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人民血脉相连,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香港和澳门被外国殖民统治,但是粤港澳民间交往从未隔断。粤港澳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积淀,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多元文化氛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脍炙人口的粤语流行歌曲、粤语影视剧将粤语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这些文化印记深深地烙刻在三地人民心中,并随着开放务实的粤商文化不断向海外发展,进一步深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影响力。

大湾区是粤港澳三地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港澳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对外文化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通过加强粤港澳三地在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更为密切的文化共同体,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蝶变为全国第一的经济强省,珠三角地区更是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近年来,大湾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产业主体、产业结构布局、市场要素、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等方面,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积蓄了力量。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时期,应强化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展示窗口,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其一,顺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通过岭南建筑、岭南画派、粤系美食、粤剧、龙舟、非遗文化合作、云旅直播、歌舞剧、短视频、虚拟文物呈现等方式,唤醒岭南文化传统的记忆,增强大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使之升华为大湾区民众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着眼大湾区文旅一体化进行科学规划对接,实施文化产业大项目,开展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定向扶持文创企业加强研发、挂牌上市,催生文创领军企业,支持文旅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文化内容和品牌效应良性互动的产业链。突出多元文化、主题公园、美食之都、购物天堂等优势资源,统筹整合各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错位互补、深化合作,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其二,顺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强化优质原创设计和内容供给。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兴技术,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开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沉浸式体验型文化产品,研发更多融入高雅艺术审美和高尚情感的原创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深圳、广州两地文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化“9+2”城市合作,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跨部门立体化监管机制,打造大湾区城市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体系,并加以维护运营,完善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其三,顺应文化消费场景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在多元化应用场景中融入创意设计、生活美学,为公众提供优秀传统文化审美体验的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中国文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扩大文创产品展示空间,通过搭建国际化文化展示、交流与贸易平台,用世界性语言和手法讲好中国故事,利用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的外向型资源优势,用世界语言推动人文湾区与智慧湾区、科技湾区、生态湾区和谐共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ZDS0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荣荣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4年第1期*

    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9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