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军: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50 次 更新时间:2024-01-09 19:53

进入专题: 金融工作  

赵学军  

 

从1926年成立第一家银行——衡山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已走过近百年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金融政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革命战争时期,金融是筹集资金的得力渠道。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等银行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等银行。这些银行发行货币,聚集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为弥补根据地政府财政收支缺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金融政策还是贯彻党的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这些银行按照人民政权的政策发放信贷,扶持农业与工商业,助力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同时,人民政权严格管理金融业,积极开展对敌伪货币的斗争,保障了根据地的经济利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政策首先是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利刃”。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为法定货币,严厉打击金银、外币投机,稳定人民币币值,确立了人民币的市场地位。人民政府出台严格的管理政策,整顿私营金融业,禁止业务投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根除了恶性通货膨胀。金融政策还是推进“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杀手锏”。人民政府改组改造私营金融业。推动私营金融业率先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银行运用差别利率与差别信贷额度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私营工商业、个体手工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化。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政策是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的“推手”。虽然固定资产建设依靠国家财政投资,但综合信贷计划也是贯彻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信贷配给手段。通过综合信贷计划,以定额流动资金信贷、季节性信贷等方式,金融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了重工业部门。金融政策还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工具。国家通过扩大或缩减信贷支出总额,配合财政支出的扩张或缩减,调整基本建设规模,调整经济运行状况。金融政策也是国家维持物价稳定的主要手段之一。金融部门通过扩大投放或回笼货币的办法,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稳定物价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政策更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治国理政工具。在实施产业政策方面、执行金融政策的国家银行信贷投向具有风向标作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金融政策左右了金融资源的流向。在促进就业方面,金融政策通过优惠信贷等措施,鼓励市场增加就业岗位。在治理经济过热或促进社会投资方面,则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定向降低准备金率、特种存款、常备借贷便利,调控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坚持金融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

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金融机构即把发展生产当作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等银行机构积极发放农业、工商业贷款,支持工农业生产。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等银行开展农业信贷、工商信贷业务,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严厉打击私营金融业大肆哄抬金银、外汇、物资等价格的活动,禁止在流通领域投机炒作,要求合规经营,支持他们向私营工商业提供信贷,引导其投资生产领域,为生产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办工商信贷、农业信贷业务。统一财经后,市场一度萧条。为激发私营经济活力,国家银行增加私营工商业信贷,支持扩大生产经营。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金融的职能与功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家银行围绕生产、流通部门,聚集资金,发放工农业信贷,全面为实体经济服务。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强,但也出现“脱实向虚”的倾向。当金融业进行炒作股票、炒作楼盘、炒作农副产品、相互拆借自我循环等脱离实体经济情况时,政府立即出台金融政策,制止、纠正、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发展经济服务。

坚持维护金融运行的稳定秩序

货币币值基本稳定是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等银行发行货币时,都以一定数量的黄金、白银作为发行准备金,并在纸币贬值时,采取限期收回纸币、增加银行发行准备金等办法,维护货币的信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等银行机构发行边币时,首先以法币作为发行准备金,另以政府掌握的物资、金银作为准备金。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地方银行货币发行量大增,也特别注重物资准备,尽可能地维持币值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诞生后,政府将能够掌握的物资作为发行人民币、稳定物价的准备。为了保持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平衡,政府采取必须以人民币现金纳税、增加国营商业贸易销售、发行公债等手段,有效回笼货币。20世纪60年代初期,商品短缺,货币流通量过多,物价上涨,政府通过增加高价商品的销售,回笼货币。改革开放后,在经济过热、物价大幅上涨时,政府采取减缩信贷规模、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等紧急措施,平抑物价,维护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在维护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方面,外汇管理部门还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日元等货币竞相贬值时,我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信用。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努力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严格管理金融机构,才能保证金融业有序运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整顿私营金融业,打击投机,将紊乱的金融推向了稳定运行的轨道。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保证国家银行按照国家计划发行与回笼货币,投放与回收信贷。改革开放后,政府与时俱进地改进管理各类金融机构的工具与手段,禁止国有银行违规发放贷款,禁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注意甄别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创新,有效管理“影子银行”、网络金融,维护金融运行秩序的稳定,为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了较好的金融环境。

坚持运用市场力量与政府政策调控金融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根治恶性通货膨胀,人民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平抑物价。在中财委统一领导下,贸易部门抛售物资,暂减收购;财政部门加强税收,募集折实公债。金融部门推出折实储蓄业务以吸收存款,及时收回贷款,并大力推动人民币下乡。市场力量与政府作用相互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得以及时回笼大量货币,一举扭转了恶性通货膨胀持续的局面。针对统一财经后出现的工商业萧条问题,政府安排国有商业部门扩大向私营企业的订货量,中国人民银行则及时放松银根,增发私营工商业信贷,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了工商业的复苏。

计划经济时期,在特殊阶段,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调控金融运行。一是紧急控制机关团体在银行的存款。例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应对物价波动,紧急冻结国家银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存款,以减少现金支出。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调整时,紧急冻结机关团体在银行的存款,以减缩财政支出,稳定物价。二是调控国家银行信贷支出总规模,调控货币投放,以调控金融运行。例如,1962年针对物价上涨、商品严重不足问题,严格信贷支出。1972年为应对市场紊乱、货币失控、物价波动,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严格控制信贷投放。

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金融宏观调控,多次采取加强信贷管理、控制固定资产贷款支出规模、运用利率手段等措施,抑制总需求膨胀。如1984年、1988年出台多项措施抑制“经济过热”。

坚持及时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主要是持续性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接连发生四次严重的物价上涨,人民政权面临巨大的挑战。党统筹全局,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治了恶性通货膨胀,为恢复国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风险之一是价格上涨过快造成的社会风险。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货币发行过多,物资紧缺,以黑市价格为标志的物价涨幅很大,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金融风险之二是企业相互拖欠造成的债务链断裂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政府不得不下气力解决“三角债”问题,疏通资金运行渠道。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更是面临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威胁。一是部分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经营不善,被挤兑、倒闭,产生局部金融风险。二是在住房信贷支撑下,房地产市场鼓起泡沫,形成了潜在的金融风险。三是国际“热钱”涌入后带来的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役之一。党的二十大强调金融改革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任务重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

    进入专题: 金融工作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5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金融》2024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