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坚持质、量并举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36 次 更新时间:2024-01-02 23:23

进入专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姜长云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明确要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可见,坚持问题导向和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协调处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才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治本之道。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也是协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结果。据统计,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不仅延续前几个月的回升态势,还与上月相比回升幅度有所扩大。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加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出现较快恢复势头。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5.9%、4.7%和7.3%,较2022年同期分别加快2.7、2.4和3.0个百分点。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质”和“量”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分化态势加快形成,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要求日益上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增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以2022年为例,全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282.9元和20132.8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分别较5年前的2017年年均递增达6.2%和8.4%。随着我国人口总量见顶回落,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已达需求规模峰值,进一步追求产业规模扩张将会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加重、价贱伤企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将供需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实现供求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也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进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一方面,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强供给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优化消费环境、增加消费场景和筑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需求,并扩大社会有效需求规模。

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往往要以量的合理增长为依托。之前,有些地方在发展传统产业时没有注意社会消费需求及其结构变化,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或发展速度,甚至用规模或速度透支质量,固然不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或增长速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回旋空间就会相应收缩,就业、增收等民生问题制约也会抑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努力,甚至会妨碍优质资源、创新要素植入产业发展过程,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比如,通常情况下,引导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但如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中小企业承受较大生存压力时,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生存下来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诸多制约,从国际经验来看,其成功率往往不足20%。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谋发展的举措,而处于严重困境的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生存。否则,强求这些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数字化转型,很可能导致被提前淘汰出局。这就如同在已干涸的池塘里,再优质的鱼种恐怕也很难存活。

多措并举巩固和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第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并相互影响,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激发着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回升向好的持续推动力。科技的跨界融合和高频渗透,正在重新定义诸多产业的发展方式与商业模式,引发产业链供应链的分解重构,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引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日益成为引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转型的催化剂,也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引擎。一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人才、科技对接转化机制,培育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创新生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创新友好型金融,畅通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转化渠道。二是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平台型企业在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完善引导投资、鼓励消费的制度环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导致外需扩张难度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因此,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基础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显增加。这就要求积极打造有利于“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的制度环境,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效投资方面,我国部分地区人口总量已呈减少趋势,但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传统大型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房地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依托传统大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难以为继,支撑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尽管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科学引导、优化布局也日趋紧迫。此外,部分城市地铁建设投资过度,运营维护日趋艰难,值得敲响警钟。况且,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迭代很快,易导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难以适应新需求。而扩大消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要明确鼓励消费的政策导向,取消各种抑制潜在消费需求的不合理限制。

第三,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为此,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它们为中国式现代化建功立业的发展潜能。一是要积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使之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一方面,结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引导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等重要行业集中,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也是“激发有潜能消费”的基础。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创新创业的活跃度,是衡量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按照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完善民营企业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提高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为拓展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创造条件。二是要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落地,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清单之外的隐性准入壁垒和准入限制。三是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融合融通发展,培育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风险。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底线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统筹做好房地产、地方债券、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创新和改善经济宣传、舆论引导方式,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发挥政府在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方面的促进作用。此外,还要夯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推进农业强国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丰富经济回升向好的“三农”底蕴。鉴于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严重困难和挑战,必须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谨慎出台各类“刹车性”政策,防止因此放大经济社会运行风险。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同样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稳定和扩大外需的必要条件,对于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3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