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典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52 次 更新时间:2024-01-02 20:57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惠鸣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它是人类先进文化和崇高理想的结合体,是人类先进生产力的杰出推动者、人类文明成果的优秀守正创新者、人类崇高理想的勇毅追求者和全球治理的积极担当者,具有深厚的中华文明根脉以及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切的人类关怀,具备成为人类文明典范的内在品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奋力开创中华文明新辉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全球性“文明典范”,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作为“文明典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为全球各国提供示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典范;“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贡献。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品格的建构,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

文明是文化的最高级形态,是特定社会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成果的总和。文明这一概念蕴含着为更好的或理想的状态而努力、不断走向进步的意义。

人类现代文明最早起源于欧洲,经过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以及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逐步建立。其中包括以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为指向的工具理性、以对意义和合目的性的追求为指向的实践理性、理性主义进步观、现代个人观念、民族国家观念等。作为现代文明基本性质的现代性,其制度性维度包括四个方面: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以及军事力量。它们分别对应着在竞争性劳动和产品情境下的产品积累、自然的改变(即“人化环境”的发展)、对信息和社会督导的控制以及在战争工业化情境下对暴力工具的控制。2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对人类发展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的资本主义文明。

中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文明形态属于农耕文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的影响,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3中华文明由此被卷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经历洋务运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救亡图存斗争、五四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的艰苦探索,中华文明在批判性学习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从实现过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人民重塑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明重焕光辉的重大转折。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进行伟大斗争的英勇气概与智慧。

从发展成果看,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使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族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迈入世界银行提出的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规模第一的工业化国家和全球重要创新型国家,为人类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发展模式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只有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西方文明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唯一模式的“制度迷思”和“文明神话”,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文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

从理性运用的维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协调的现代文明。对工具理性的追求和自主运用造就了中华民族在知识创造、科技创新以及财富生产领域的辉煌成就,而对价值理性的自觉运用则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备成为人类文明典范的内在品格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先进文化和崇高理想的结合体,具有深厚的中华文明根脉、广阔的世界视野以及深切的人类关怀,具备成为人类文明典范的内在品格。

(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先进生产力的杰出推动者

人类文明进步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形成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的第一推动力。中华民族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保障,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新民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5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层面,更体现在它对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充分肯定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认为为此“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足够数量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6。20世纪60年代,我国将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8我国围绕建设科技强国,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载人航天、空间站、轨道交通、量子技术、5G通讯技术等诸多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大国。从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我国积极推动数字技术的研究应用,在数字文明领域,特别是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都取得重要突破。出色的科技创新能力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及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使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之成为人类先进生产力的杰出推动者。

(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优秀守正创新者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拥有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突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赋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使中华文明通过吸纳借鉴、革故鼎新,不断吸收融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滋养壮大自身,保持勃勃生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汉代以来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唐、宋以来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的传入,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但中华文明既对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持包容态度,又坚守以儒家礼乐制度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并以中国化的方式使这些宗教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如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中国化的佛学宗派。伊斯兰教在明清至民国初期也形成了以伊儒会通的中国化阐释,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正教真诠》的作者王岱舆、《天方性理》的作者刘智等都是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人物。中华文明守自身道统之正,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创新的传统始终未曾中断。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自身守正创新的传统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中华文明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始终把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吸收掌握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挑战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华文明陷入空前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发展道路选择的“古今中西”之问。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从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再到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0,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古今中西”之问提交了优秀答案。这一答案在新时代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升华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1

“两个结合”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的过程。“两个结合”中的“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11而“两个结合”中的创新,则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2守正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各种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实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才能为各国和全球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引领人类发展进步、走向解放和自由的真理之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两个结合”成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优秀守正创新者的崇高地位。

(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崇高理想的勇毅追求者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统一,超越了被贫富分化加剧和发展正义缺失等痼疾所缠绕、以资本无限度自我扩张为底层逻辑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局限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成果,也是人类崇高理想的伟大成果。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和历史自信,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普遍真理的当代意义。

作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种惊涛骇浪和伟大斗争的考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无私的政治品格和卓越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13,它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广阔的人类视野领导中华民族踔厉发奋,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不移促进全球各国合作共赢,坚定不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之而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勇毅追求者。

(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守护者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它为人类发展进步和各国间平等、和平交往提供了伦理基础和价值准则,也为各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坐标。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制高点出发,倡导和平、公平、合作、包容、进步一系列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议题为全球发展筹划愿景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合作共赢,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相融相通。

在这些关乎人类命运和共同利益的重大议题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开放包容意识与主动担当精神。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及其实践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4的价值追求,为当代世界奠定了文明间交流交往的伦理。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等原则15,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全球发展的深切关怀和引领精神。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了处理全球安全问题的“六个坚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16这些“坚持”反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正义立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维护全球安全的主动担当。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四个共同倡导”17,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不仅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引,更从理性务实的角度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明确了价值追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化园的行动指南。”18“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共同开创全球现代化新境界的崇高追求。通过积极倡导并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践行者和坚定守护者。

(五)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全球治理的积极担当者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人类前途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的文明。在全球交往中,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水平的提升,全面造福人类。

在全球发展领域,我国积极推动联合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积极推动全球生态保护,全面参与碳减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并向全球做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承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全球冲突地区通过和谈停止冲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统筹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推动建构人类安全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新疆域治理,推动深海、极地、外空、网络和数字、人工智能等新疆域的治理伦理与治理规则的建构,推动这些治理规则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利益。

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担当者。

三、建设作为人类文明典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明形态之一。对人类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杰出推动作用、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优秀守正创新、对人类崇高理想的勇毅追求、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守护,以及对全球治理的积极担当,则从现实层面证实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成为人类文明典范的基本品格。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奋力开创中华文明新辉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全球性“文明典范”,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

成为“文明典范”意味着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标杆,对其他国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作为“文明典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在诸多领域为全球各国提供示范和借鉴价值。在内部,它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对于当今世界,它应该具有使其他文明“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19的强大魅力,成为对其他文明构成巨大吸引力和模仿效应的“文明磁场”,为其他文明所学习效仿。这样一种典范文明的形成,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也将是中华文明从近代以来的先进文化的追赶者转型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引领者、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续写新辉煌的重要标志。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典范,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设人类财富创造的典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成为人类文明典范,首先要成为人类财富创造的典范。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坚持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使中国科技水平全面迈入全球领先行列;要坚持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打造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成为人类财富创造的典范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

二是建设全球政治文明的典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典范,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在治理高效、社会公平、民主完善、民生发展的基础上,凸显中华民族当代政治文明在全球的突出优势,推动中华民族政治文明成为全球政治文明的典范。

三是建设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创造的典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成为人类文明典范,必须发展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优质文化娱乐产品和优秀思想文化产品充分涌流的文化创造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要通“两个结合”,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球视野、人类关怀,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立场从“中国的”上升为“世界的”和“人类的”,为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富有吸引力的中国创新和中国方案;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创新、学科话语创新和发展道路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创造的典范。

四是建设全球社会文明的典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典范,必须全面提升社会文明水平。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满意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要打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建构完善、高效、民主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全球各国社会治理提供示范和借鉴。

五是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典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典范,必须建设先进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打造优秀的生态文明形态。要立足当代全球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物尽其用、取用有节等智慧,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绿色低碳发展。要通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和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为全球广大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提供生态化发展的借鉴榜样。

 

【注释】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参见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第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第64页。

5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7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74页。

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490页;第27—28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5页。

1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19页。

1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12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18页。

1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第456页。

15参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513—514页。

16参见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第2版。

17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第8页。

18高翔:《揭示文明兴衰规律擘画文明发展路径——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

19《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82页。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3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