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哲学何以使人“学以成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14 次 更新时间:2023-12-26 18:44

进入专题: 哲学   学以成人  

孙正聿  

 

哲学何以使人“学以成人”?我的回答是四个“大”字:哲学研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哲学构建的是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哲学提供的是睿智通达的“大智慧”;哲学传承的是启迪思想的“大手笔”。以启迪思想的“大手笔”而不断地探究人生在世的“大问题”,从而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提供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和反省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使人“学以成人”的哲学。

一、哲学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

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以成人”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不是纯粹的“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是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也就是在“学习”中造就自己的存在。如何“学以成人”,始终是人类面对的根本问题。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所关切的根本问题,正是“人之为人”的问题、“何以成人”的问题。

人何以“为人”?人和动物都是“生命”活动,二者的本质区别则在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生存”的生命活动是“本能”的生命活动,“生活”的生命活动则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有目的”的生命活动,是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寻求“意义”和实现“目的”,构成“人之为人”的“生活”。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所关切的既不是孤立的“人之为物质”的“物理”和“人之为动物”的“生理”,也不是孤立的“人之为精神”的“心理”和“人之为群体”的“伦理”,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以探究“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为己任,哲学才成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大学问”,也就是使人“学以成人”的“大学问”。

人何以“成人”?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不仅是两种不同的“维持”生命的活动,而且是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其本能的方式“复制”种类的存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的生命活动则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发展”种类的存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正是在历史的延续中,构成了个人与人类文明的辩证融合:一方面,个人在历史的“延续”中接受和认同人类文明,从而把自己造就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特定时代的个人;另一方面,历史又在个人的创造活动中形成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具有新的文明形态的新的历史时代。在个人与人类文明的辩证融合中,“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正是由于人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因而才成为创造新的历史的经常的“前提”。正是在这种“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和“结果”的辩证运动中,人创造了历史,也造就了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个人。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以理论的方式探究和揭示“人”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导个人在传承和创生历史文化的生活活动中,思考人生的困惑和奋争、理想的冲突与搏斗、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文明的传承与创生、历史的迂回与前进,进而反思“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哲学”成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大学问”。

哲学问题总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之辨,探寻你、我、他的人与社会之辨,反省知、情、意的人与自我之辨,追究真、善、美的人与生活之辨,构成了“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真理观、价值观、自由观。这些“大问题”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尊重自己、涵养自己、教化自己,“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从而“觉解”人生的意义、“提升”人生的境界,“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哲学以外的学科,之所以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就在于它们是使人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学会某种“专门技能”,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扮演某种“专门角色”,也就是成为某种“专门人才”。成为某种专门人才,当然是“学以成人”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途径,然而,无论成为何种“专门人才”,总要有“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才会“觉解”人生的意义和“提升”人生的境界,才会“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究人生在世的大问题的哲学,才是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而成为使人“学以成人”的“大学问”。就此而言,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其特有的理论性质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就在于使人“学以成人”。

二、哲学构建的是构建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黑格尔把他的哲学命名为“逻辑学”,这不只是颇具深意的,而且是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他在《小逻辑》中说,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学习哲学就是使“心灵沉入于这些内容,借它们而得到教训,增进力量”。[1]

诉诸黑格尔的主要著述,我们会看到三个并行不悖的阐释路径和三个彼此规定的理论内容:人类精神现象诸环节的自我展开(《精神现象学》);人类文明进步诸环节的自我发展(《哲学史讲演录》);人类概念运动的诸环节的自我深化(《逻辑学》)。黑格尔所追求的“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构成了哲学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2]这个范畴文明的“大逻辑”,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的辩证融合的历程,也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使“心灵沉入这些内容,借它们而得到教训,增进力量”的历程。因此,哲学所构建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就不只是关于文明本身的逻辑,而且是使人“学以成人”的最真实的哲学内容。[3]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因此,“在哲学史里,它归给特殊个人的优点和功绩愈少,而归功于自由的思想或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性格愈多,这种没有特异性的思想本身愈是创造的主体,则哲学史就写得愈好”。[4]深思这些论证,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这三部著作及其所蕴含的三种阐释路径的理解,而且能引导我们从“精神历程”、“概念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三者关系”中深化对哲学使人“学以成人”的理解。

首先是概念规定的文明史内涵。黑格尔说:“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的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结果。”[5]但是,“这种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因此,一方面,“每一世代对科学和对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产生的成绩,都是全部过去的世代所积累起来的遗产”,这些遗产“构成下一代习以为常的实质、原则、成见和财产”;另一方面,“当我们去吸收它、并使它成为我们所有时,我们就使它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所有的特性”,“那经过加工的材料因而就更为丰富,同时也就保存下来了”。[6]人的“学以成人”,就是在文明的传承与创生中造就自己的。

其次是概念规定的时代性问题。黑格尔把哲学史视为“发展史”,就必须具体地阐释哲学的人类性与时代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问题。对此,黑格尔的回答是:“每一哲学曾经是、而且仍是必然的,因此,没有任何哲学曾消灭了,而所有各派哲学作为全体的诸环保存在哲学里。”[7]在这里,黑格尔深切地、辩证地阐明了哲学“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方面,每一种哲学“原则”的绝对性、至上性都会被“推翻”,这显示了哲学的历史性、时代性和相对性;另一方面,每一种哲学“原则”又会作为“环节”而“保存”在哲学中,这又显示了哲学的人类性、超时代性和绝对性。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文明的活的灵魂”。[8]哲学使人“学以成人”,最为重要的就是使人把握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变革文明的“活的灵魂”。

最为重要的是概念规定的“现实自我意识”内涵。在黑格尔看来,具有文明史内涵和时代性内涵的概念规定,不仅决定人的“现实自我意识”,而且构成人的“现实自我意识”的真实内容,并且成为人“尊敬他自己”的现实力量。这是黑格尔哲学的最根本的、最深层的哲学指向和价值诉求。黑格尔认为,“在哲学史里,我们所了解的运动仍是自由思想的活动,它是思想世界理智世界如何兴起如何产生的历史”。“人的一切文化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9]因此,他的哲学史所要表明的,从根本上说,就是“精神的进展是合乎理性的”。这种“合乎理性”的“精神进展”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文化”,并且能够成为作为“历史性的思想”的哲学和作为“思想性的历史”的哲学史,就在于“哲学”并不是“普遍成见”所认为的“只从事研究抽象的东西和空洞的共性”,就在于“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黑格尔深切地指出,“健康的人类理性趋向于具体的东西”;“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则它就不是真的”。由精神历程、概念发展和文明进步所构成的“现实自我意识”,就是“具体的”“健康的”人类理性,它具有黑格尔所说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就是“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辩证融合的过程,就是“个体理性”认同“普遍理性”并从而构成“现实自我意识”的过程,就是“普遍理性”取得“社会性”并从而构成“时代精神”的过程。哲学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不仅为人的“学以成人”构建了理性思维的根基,而且为人的“学以成人”提供了最为深切的思想内容。

三、哲学提供的是睿智通达的“大智慧”

哲学之所以能够使人“学以成人”,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力量,而且在于它是一种睿智通达的辩证智慧。贺麟先生说,“哲学贵高明”。哲学的辩证智慧,既是理性的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超越的智慧,更是一种实践的权衡利弊的智慧、趋利避害的智慧、“自主于行止进退之间”的智慧。正是哲学的辩证智慧使人活得“大气”,使人活得“从容”,从而“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

哲学的辩证智慧,首先是最为“切己”的“大智慧”。李大钊说:“人们每被许多琐屑细小的事压住了,不能达观,这于人生给了许多苦痛。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个注意于远大的观念,从琐屑的事件解放出来,这于人生修养上有益。”[10]社会人生纷繁复杂,利害、是非、祸福、毁誉、荣辱、进退,扑朔迷离,纷至沓来。人们总是感到“得不到想要的,又推不掉不想要的”。哲学的辩证智慧,就是使人葆有高举远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注意于远大的观念,从琐屑的事件解放出来”,成为“尊敬”自己的人,“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的人。

哲学的辩证智慧,又是“关乎人类”的“大智慧”。趋利避害,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一切生物存在的根基。人以外的生物的所趋之利和所避之害,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无意识”的本能。人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不仅构成了人类特有的“趋利避害”的实践的活动方式,而且使“趋利避害”成为人类始终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难题”:对于人类来说,究竟何为“利”、何为“害”?人类如何解决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与局部的、暂时的、非根本的“利”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忍受局部的、暂时的、非根本的“害”而避免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害”?费孝通先生倡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种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理念,应当是每个人“学以成人”的“大智慧”。

贺麟先生说,古今中外的真正的哲学,都是“人性的最高表现”,都是“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努力”,都“应该把它们视为人类的公共精神产业”。每个时代的哲学,都集宗教的信仰功能、艺术的陶冶功能、伦理的规范功能和科学的认知功能于一身,为人类的理性思维、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提供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支撑作用和导向作用,从而为整个人类和每个个体提供权衡利弊的“自主于行止进退之间”的“大智慧”。正是这种“大智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的人。[11]

四、哲学传承的是启迪思想的“大手笔”

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以思想性的历史而传承历史性的思想,这是哲学使人“学以成人”的基本方式。

作为历史性的思想,任何一种哲学,都是具体的哲学家思考人类性问题的思想结晶。哲学家个人的体悟和思辨,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熔铸于各异其是的哲学思想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既是哲学家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哲学作为社会的自我意识,哲学所讲述的当然是“人类的故事”,但它又只能是哲学家以个人的体悟与思辨所讲述的人类故事。哲学是经由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创造出来的理论。哲学创造,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这是启迪人类思想、震撼人类心灵的“大手笔”。

思想力,是穿透现实的表象和问题的迷雾的洞察力。具有思想力的哲学,总是形成于两个基本向度的统一,即哲学的“文明内涵”和哲学的“时代内涵”的统一。哲学的“文明内涵”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和恢宏的历史内容去观照哲学所面向的时代,规范着自己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现实的本质和趋势,而哲学的“时代内涵”则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去审度时代的重大问题,规范着自己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的“文明内涵”由于其“时代内涵”而获得把握和表征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哲学的“时代内涵”则由于其“文明内涵”而获得把握和表征时代的力度和深度。离开“文明内涵”的“时代内涵”,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浅薄的、时髦的赝品;离开“时代内涵”的“文明内涵”,也只能是一种繁琐的、经院的、教条的说教。只有以“文明内涵”奠基“时代内涵”而又以“时代内涵”活化“文明内涵”,哲学才能既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真正地、真实地显示其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思想力”。

作为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史是“高尚心灵的更迭”和“思想英雄的较量”的历史。这里的每一次“更迭”和每一种“较量”,都蕴含着呕心沥血的理性的思辨和洗涤灵魂的心灵的体验。哲学作为“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仅是在讲述那些“真理”,而且是在讲述这些真理所包含的“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作为历史性的思想,哲学不仅诉诸人的慎明辨的理性,而且诉诸人的体会真切的情感。按照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哲学作为“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它的根本方法是“觉解”,它的根本目的是“境界”。[12]学习哲学,并不是掌握某种永恒真理,而是更好地生活。人生在世,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需要把这些关系从“名称”性的把握上升为“概念”性的理解。这种对人生在世的“概念”性的理解,就是以内涵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的历史性的思想去理解人的生活和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把“文明”内化于人的“心灵”。

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高清海先生说,每个民族的哲学都深层地蕴含着整个民族的“生命历程、生存命运和生存境遇”,都饱含着整个民族的“苦难与希望、伤痛与追求、挫折与梦想”。[13]哲学决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更不是远离生活的僵死的教条和冰冷的逻辑。哲学是求索生活的意义和阐发人生的价值的渴望,是追求理想的生活和阐发生活的理想的渴望。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是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哲学给予人以理念和理想,从而使人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不断地崇高起来。学习哲学的过程,就是人的追求崇高的过程,就是使人崇高起来的过程,因而也就是使人“学以成人”的过程。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的发言整理形成)

参考文献 :

[1]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页。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顼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5-17页。

[3]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顼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页。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7页。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8页。

[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9页。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 4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 62页。

[10]《李大钊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216页。

[11] 黑格尔:《小逻辑》,第54页。

[1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6页。

[13] 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孙正聿 ,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进入专题: 哲学   学以成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22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