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芝鸿:当前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47 次 更新时间:2023-12-20 23:31

进入专题: 核心价值观  

施芝鸿 (进入专栏)  

 

中共中央办公厅去年12月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党全社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原则、给出了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如何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

怎样理解“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民都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许多有识之士担忧这场深刻变革在打破各种旧观念的同时,出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危机

记者:《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应该怎样理解“战略”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呢?

施芝鸿:要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确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这个问题弄明白、讲清楚。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吧。在这个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总书记还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段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具有方法论的启迪作用的。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都在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激励作用,高度重视国家、社会、公民的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人民都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好,打胜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也好,都必须用全党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铸魂工程”,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

所谓战略任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我们党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同时,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许多有识之士担忧这场深刻变革在打破各种旧观念的同时,出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误读和误判。这也是“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内涵。

24个字的内涵概括太长了吗

3个层面的组合式表达方式,在方法论上是受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问题的启发的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了概括。有人认为,这样的概括还是长了些。尤其是同西方社会更为简洁鲜明的价值观的表述相比,仍然觉得不容易记住。您对此怎么看?

施芝鸿:我也注意到,党内外都有这样的反映。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是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这次全会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08年12月,中宣部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公开出版,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了针对性、可读性都比较强,并且看得懂、学得了、用得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材。

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制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时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建议这次全会能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七大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一个更简洁明了、更易懂易记、也更便于对内对外传播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党中央很重视这个意见,在全会决定起草过程中就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当时党内外对于从什么层面上来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尽统一,所以,这个任务没能在那次全会完成。

2012年,在筹备召开党的十八大时,这个问题又重新被提了出来,可碰到的还是老问题:究竟从什么层面上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这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的组合式表达方式。

应该指出,这一表述方式,在方法论上是受到毛泽东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问题的启发的。当时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 ‘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既然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那么,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同样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考虑呢?十八大报告区分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实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表达方式,受到党内外干部群众普遍拥护,也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实践证明,这也是便于领会、便于传播的。

其次应该看到,表述核心价值观的文字长短并不是表述本身的问题,而是同对特定范畴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浅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升华、逐步提炼和简化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我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差不多用了上千年;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差不多也用了几百年。即便这样,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还处在继续完善的过程之中。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就告诉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治理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也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提炼,都将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方面,简单地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表述的篇幅长短、字数多少作对比,并不科学。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不到60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一些年。所以,如同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治理规律的认识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累和升华、提炼和简化,也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国人是善于抽象表达的。可以预期,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概括,也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练。

12个词组是怎样提炼出来的

可以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性追求、和谐社会构建、公民道德建设3个要点加以理解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层面、12个词组、24个字的基本内容时,有哪些重要考虑?

施芝鸿:据我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界定和内涵表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扎根于中华文化历史土壤,着眼于吸收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着眼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明确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从而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精神引领和灵魂统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3个层面、12个词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一种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立足当前而又面向未来的表述,不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而且同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同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现在,党内外、国内外正在对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各种解读和评点。我认为,以下3个要点需加以关注和重视。

第一,要联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性追求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直怀抱着两大历史性追求:一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追求,一是要救亡;二是要富强。毛泽东曾对中国人民的这两大历史性追求作过深入的理论分析。他强调,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是国家富强的历史前提,“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殖民地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牺牲了几千万中华优秀儿女的生命,现在,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历史性追求已经实现,第二个历史性追求正在积极努力实现的过程中。

联系这两大历史性追求,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这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所作的概括和表述,特别是从国家层面上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4个词组、8个字的表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那种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只是国家奋斗目标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看法和说法,显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联系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在举国上下、全球中华儿女中引起巨大反响,更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表述具有空前的民族感召力、精神凝聚力、团结向心力。这也生动表明这个核心价值观确实是我们党、我们中华民族现阶段思想上、政治上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要联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等重要文献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28个字”的总要求。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涉及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那12个词组中的6个重要词组。如果我们再联系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表述,还会看到,这样的表述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是一以贯之的。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民主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为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这两个重要历史文献,至少涉及到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那12个词组中的7个重要词组。这表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通过不断深化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观、自由平等观、公平正义观,这不仅是批判地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一切人类进步的价值理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观、自由平等观、公平正义观的继承和发展;这还生动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特别是从社会层面所作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概括,反映了整个进步人类的价值追求。

第三,要联系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献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确立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此之前和之后,党中央也在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中论及公民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很显然,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公民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概括,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层面,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同时也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民道德的精华,不但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民族传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公民道德基本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据《环球时报》报道,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者提姆·霍根最近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诚信、敬业以及友爱等应该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但中国正处在经受商品经济大潮冲洗的阶段,因此,人们意识到中国社会目前在这几点上有所欠缺、需要改进。”

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作出的概括,不但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而且在不少方面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有益文明成果。这体现了我们党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包容性,体现了我们党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先进性。

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吗

实现“一元”指导“多样”:不断对党和国家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实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扩容;又用扩容后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包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现实

记者:《意见》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实现“一元”指导“多样”呢?

施芝鸿: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思想共识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前提,也是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从而有效避免思想对立、坚决防止社会撕裂,切实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人民群众利益追求和社会价值多样化并存的特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仍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价值追求上,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既强调一元化的指导,又尊重多样化的现实;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我们党在实现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指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方面,不断探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正确路径。这就是:不断汲取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追求和社会价值表达中的合理成分,对党和国家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实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扩容;又用扩容后的党和国家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包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现实。正是在这样的包容促进扩容、扩容又指导包容的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实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我国社会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概括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这种扩容与包容辩证统一的特点。正因为这样,所以,最近互联网上有不少文章都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社会与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几乎都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有的还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应该看到,我们党是明确反对某些西方国家把他们具有特定含义和用意的价值和理念说成是普世价值强加于中国、强加于世界的;同时,我们党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向世界推销,更没有去强加于人。我们倒是愿意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和心态,去加强同世界各国有关核心价值观的交流和互鉴。

具体来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应当按照《意见》的要求,切实做到“六个融入”,即把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融入城乡居民自治、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切实做到“三个纳入”,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切实做到“一个贯彻到、一个落实到、一个体现到”,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能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集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来源:解放日报2014年02月20日

进入 施芝鸿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核心价值观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1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