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时代之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680 次 更新时间:2023-11-30 22:00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朝明 (进入专栏)  

 

中华文明连绵发展五千多年,具有不断创新的突出特性,相比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华民族更统一、更包容、更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近代中国遭受了空前劫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与努力,终于走出迷茫,大踏步迈上民族复兴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必须以观乎人文、洞察变幻的视野和高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时代之魂。

赓续传承,提升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前十年重点在于“讲清楚”,以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那么党的二十大以后则是在“做扎实”上下功夫,在继续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致力于华夏儿女心性的强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世界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例如,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说,在过去的数千年中,欧亚大陆上存在过很多大国强国,他们纵横世界,强悍无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但这些强大帝国在衰弱后基本都灰飞烟灭,后世很难再有崛起的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东方几千年来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都来自中国,古代中国在衰弱后会不断重新崛起和复兴。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得以永续存在,并能不断复兴,其原因在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中华文明的首要突出特性就是它的连续性。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英国作家贡布里希称孔子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导师”,他看到,“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孔子提出的方法……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孔子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在历史过往中寻找解决人类发展的方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铺染了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

走出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阴影,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迷茫,找回并坚定文化自信。如果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那么“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将引领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更快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尊崇“一统”,和谐共生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很早就在不断发现、发明、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易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让我们建立起从伏羲到孔子的文化联想。黄河流域到处都有伏羲、黄帝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具有历史事实的“素地”。经过一代又一代漫长积累,尧、舜、禹时代的中华文明有了质的提升,夏、商、周作为统一王朝更是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准。

礼乐传统是中华文化的荦荦大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考古学家认为龙山文化时代就有了礼制,自尧、舜以来,承天之道,顺人之情,《尚书?尧典》就讲“克明俊德”“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到西周初年文王、武王、周公时代,以礼纲纪天下,纳上下于道德,在损益夏、商文化的基础上,周公“经天纬地,制礼作乐”,形成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乐文明。孔子推尊周公,认真总结上古以来的文明成果,产生了系统的思想文化体系。

先秦诸子各家几乎都有清晰的“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上古历史之中。三代时期已处在中国思想文化的一统时代。人们习惯上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际上,秦始皇只是完成了中国的再统一。李学勤先生特别指出,夏、商、周三朝的政教影响到了相当广大的地区,不管什么地方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字体都如出一手。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精髓在于尊文化,尊崇发展水平更高的文明。“大”就是尊崇,就是重视。“一”就是一体,就是整体,它可以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特别强调和重视作为国家根本的政统和法统,它既是夏、商、周早期中国国家建立的理念,也反映了那时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大一统”所尊所重的就是王道。《春秋》“大一统”的思想精髓,就是中国、诸夏、四夷都“一统”在一个高度的文明之下。人类向高水准文明靠拢,是向往与追求文明进步。

儒学是社会发展理论,但首先是社会和谐理论。《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和谐、稳定,才能发展,这是中国对于和谐与发展的最精到的描述。中国儒学讲天地、阴阳、男女、父子、夫妻、兄弟、君臣、上下、长幼等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强调人格平等,特别主张正其名、安其位、尽其力,遵道而行,循礼而动。这启示我们必须要追求各团体、各区域、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尤其要继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树立牢固的价值信仰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的和谐美好家园。

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充分实现人生社会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本身。儒学就是人学,研究人性与人的价值。人都具有自然性,但人又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与禽兽”的特性或标志,人生意义也体现在社会性上。唤醒善性,致其良知,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来。正因如此,“天下为公”才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今天的中国,都是如此。

再好的制度都离不开人的制度意识,离不开人的素养。《商君书》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天下为公”并非高不可攀,公与私相对,公就是人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人们通常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指修为,强调人“修为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其它。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人都属于家庭、岗位、社会,因而要讲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做到这些,首先要有个人道德。“天下为公”正是希望尊重人性,修养个人,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能够在处理人心与道心、人情与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时“允执其中”,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和谐需要人们努力修身。人人做到忠恕,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就把握了修己安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孔子希望人们明道修德,家庭中“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工作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敬”,社会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就是为了广大人民享受更加安康、更具品质的美好生活。

学以成人,积极作为

以明德担当引领社会风尚

不少人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误解,觉得古人常常说大人、小人;君子、圣贤;中人以上、中人以下……这些说法凸显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实际上,这些概念都是从人的修为与素养角度而言的,孔子儒家特别强调责任与担当,重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友爱、尊重与平等,但同时主张自觉提升境界、放大格局,做有型有范的为政者、引领者。

“学以成人”是中国儒学的核心命题。中国儒学就是成人之学、成德之教。早期儒家常谈到“成人”的概念,人只有成人,才能摆脱平庸,脱离低级趣味,进而成大人、成圣贤。曾国藩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自勉,影响了很多人。

社会要沿正确轨道前行,就必须有为政者的引领,这样才能正而不邪、直而不曲。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以经部居首,史部又以正史在前,这就像修身先正心的道理一样。中国强调伦理,注重纲常,“纲”就是纲领、引领、担当,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意味着走在前头。君臣关系中,君要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父子关系中,父母引导子女,“养不教,父之过”“父在,观其志”都有此意。夫妻关系中,丈夫尽到扶持责任,这就是汉代人所说的“夫者,扶也;妻者,齐也”。兄弟、长幼则不仅兄恭弟悌、长惠幼顺,而且兄恭、长惠在前。人们只有意识到责任,才意味着真正的成长。

中国文化强调荣誉与责任,注重提升精英者的气质和素养,这是中国国家观念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存在发展的基础。辜鸿铭先生在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中说:“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儒学致力于培养君子人格,就是培养人的担当精神、天下情怀。孔子论述君子品格,指出要怀抱正确的理想追求,心中有做人的较高标准,能处理好义利关系,能对社会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经典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有大批有德有位者积极引领,就能形成尊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风尚,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家国一体,爱敬统一

为重建世界精神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家与国的统一,《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人生下来就属于一个家庭,得到父母家人的关爱。人要立足于孝悌,培养爱与敬的情感。“人道之极,莫过爱敬”,使生命扎根,就要从孝悌出发,才能懂感恩、有爱心、求上进、有情怀,将亲亲之爱扩充推衍至于全社会。

在中华早期典籍中,“天下”“万方”“四海”之辞层出不穷,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世界观、整体观、系统论。中国重视家庭与家族,在文化基本点上就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划清了界限,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学者休斯敦?史密斯曾说:“当一个人的深入关注中心从自身转向家庭的时候,他便超越了自私自利的心理。当关注中心从家庭移向社会时,便超越了裙带关系;当从社会移向国家时,便超越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当移向全人类时,则同民族沙文主义针锋相对。”中华民族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最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

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就要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明确逻辑性,讲求方向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远与深刻,就能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迷失,清理误解,恪守正道,革故鼎新。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内在精神实质,打开中国文化的创新空间,才能源源不断生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就要发挥人的理性光辉,呈现和传承“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因子,激活荣誉感,产生责任感,使之成为民族之学、国家之教。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为世界精神重建贡献出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

进入 杨朝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6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大众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