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周易的生命哲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75 次 更新时间:2023-11-26 00:31

进入专题: 易学   周易   生命哲学  

王世德  

 

《周易》是一部弥纶天地之道的奇书,对中外哲学和美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重大影响。它原是一部占筮之书,对国家大事兴亡成败的预测,对历史经验事实的认识和解释,对治国处事的看法,有很多智慧。六十四卦的筮辞有不少能给人哲学、政治、道德、美学等社会思想感情的启发。

《周易》有经和传。易经是周代筮官根据历代筮辞编选而成。《易传》写成于《荀子》之后,《乐记》之前,大约在秦末汉初。列国争雄,百家争鸣之后,荀子、韩非、《春秋左传》等,都综合各家思想,提供建国方略。《周易》站在儒家立场上,吸收道家思想,第一次设想建立一个自然、世界模式,强大国家,如《乾卦·彖传》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周易》最大的特点是讲生命哲学

刘纲纪教授在《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里明确断言:“我认为《周易》的哲学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哲学,这是《周易》哲学最大的特点和贡献所在。”所言极是。包含在《周易》中的古老的生命哲学,比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狄尔泰(1833—1911)和法国柏格森(1859—1941)的生命哲学,更有不可轻视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可以说,生命是《周易》哲学的中心。

《周易》生命哲学的基础是天地。生育万物,推进不已,是天地最伟大的功能与生命阴阳交感创新最大的特性。

中国农历也叫“夏历”。从夏代起,按照季节种植农业,称“行夏之时”。要靠天“云行雨施”。人类要掌握四时变化。天地是生命之所从出,又按照生命变易,推陈出新之道,不断变化。天地是生命的根基,源泉。生命是天地的灵魂与中心。《易传》是天地宇宙哲学,其本质核心是生命哲学。美是天地顺动的产物。天地顺动,符合人类不断推进创新的理想,不忒(违反)规律和理想追求,才是美。

天地顺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进步理想目的(达到统一)就是贞(正),有利于人类,也符合天道、地道、人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地正道,自然秩序,都是顺动的“不易之道”,符合规律、法则、准则:生生不息,永恒发展,天地日月能永照,四时变化能永成,万物化育能久美,就是永恒无限的生命之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象谓乾,刚健运行。效法为坤,顺通为亨。64卦象数,昭示世界天地变化,为阴阳对立变化和谐统一的总规律,也是多样丰富统一和谐构成的美的规律。

生命美学的宝贵核心

去掉古代渗进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发扬《周易》重视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对立统一发展观,争取吉福发展,是我国《周易》中生命美学的宝贵核心。

《周易》的生命哲学(美学),对人类生命存在有积极的独到见解。《乾》卦中对此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刚健自强,志同道合,求进展(《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因为过犹不及)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卦》)。

一切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统一而顺行合序,使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乾》卦)

人要自然化(效法自然,符合规律),自然要人化(趋向人的进步合理的理想,两者要同时进步,逐步结合得完善美好),要经过长期探索,努力,总结,改进。要使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和美的结合统一,是要经历不断的努力改进才能逐步实现的。

《周易》的生命哲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可以做一番比较。柏格森最重要的生命哲学的著作是《创造进化论》,获得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出版于1907年。《周易》产于秦末,大约为公元前206年。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把世界存在理解为一个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流”,乃《庄子·大宗师》中说的:“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天道》说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秋水》说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也是《荀子·天论》说的“阴阳大化”。《周易》把这些思想集中、发展、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加以系统论证,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日新之谓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这是把“天地”宇宙自然与生命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生命是在天地永恒运动中不断变化的。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提出,生命像绵延不息,变化无穷的长流,不断创新。他说:“存在就是变易”,“不断变化创新”;“万物新生,是内部生生不已的冲动力,向前绵延发展”,“永无止境的创造”。

《周易》和《创造进化论》都把生命的变化运动联系起来,认为与生命变化运动不可分,都有生生不息的创新,是永恒无止境的;在时间中呈现为不断变动革新,与时偕行,不断创新。柏格森认为,生命是自由创造,不可遏制,截断,遇见,有更多的个性自由创造。《周易》说要“顺天应人”,有等级制不能不讲仁义,也有必要进行一些革新,要有独立不羁的精神。柏格森重视生命的自由创造,认为生命存在要不断地推进和生成,不能机械停止。《周易》虽不谈创造,但分开谈“创”与“造”,常说动词“生”,就是要有创造之新。

“生生不已”的思想,要“立成新器以为天下利”(《系辞上》),要观象于天,效法天地,“生”“立”“制”出万物,要变动不居,唯变所适(《系辞下》),重视“阴阳不测之谓神”;同时又重视自然规律,不主张随意改造规律。

周易之美美在生命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有的音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希望美善兼通最好。《周易》认为,人类道德的行为要效法自然,人类对美的欣赏要从自然生命对味、色、声的愉快欣赏出发去研究。《周易》视生命为美,最初是从味、色、声得来的生命感觉愉快,说明人性,讲味、色、声给人美感,符合人的情愿望欲求,受人喜爱欢迎。如果过度了,则对生命造成损害,就不受欢迎,反遭厌弃。所以,首先就要看是否有利于生命,能否把生命调养得更好更愉快。一切都以生命为取舍标准。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也是以生命为标准。

荀子针对生命享受的味、色、声的愉快,却主张要节制,这是为了保持生命健康。他还要求这种生理上的愉快感觉,要提升到与动物不同的层面,即社会性的人当获得更为高级的精神心理上的愉快。《周易》也要求君子的饮食宴乐,生命中的一切,都要中正,崇德,要文明,要做到乾卦要求的“元、亨、利、贞”四德,从而有利于生命境界的提升,并有利于天下。自然的运动、变化、生长,生命的流行不息,欣欣向上,顺畅亨通,时空畅达,繁荣兴盛,物质和精神都丰富多彩,形成天地大和,都有利于生命的长成,增添生命的美。

墨子怕追求生命过分而成灾;荀子说不必怕,不必“私忧过计”,万物养人足有可余,不必担忧大而富。《周易》说:“富有谓之大业”,“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要统治者善于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天下之民的“事业”,“积美之源”,就能有美有乐。《周易·乾》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国足以干事”,生万物,富邦,养民,天下和平,久成,安民,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天地合,生命都美,达到最高理想:“大和之美”(大音泰,即太),就是“乾卦”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天象变化和万物生长变化都“各正性命”,永久而长远。阴阳会合,气象冲和,要社会人际和睦相亲,要杂多统一,不同而和,如音乐和生命都是如此。

史伯说得很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就是由复杂事物统一构成的,而且正因此才能永继创生新物。生命延伸出万物之美,各得其所,其宜,并繁荣茂盛,给人无限美妙愉快。这就是生命美学。

人有生命。万物有没有呢?万物各有本性。有机物有生命。《周易》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这就是“各正性命”。人有男女,物有刚柔,动植物有不同季节的生长繁殖,“各从其类”。天下“至赜(杂)而不可恶也”“至动而不可乱也”。万物都顺利繁茂发展,生生不息,不相妨害,就能“保合大和”(《系辞下》)。这就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有差异,百花齐放,才有和谐,才有繁荣发展,兴旺发达。有人以为灭尽异己才好,其实那样只能导致贫乏单调,自趋灭亡。所以一定要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个道理太正确,太深刻,太精彩了,可惜有的人就是不懂,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周易·睽卦传》说:“君子以同而异”,此之谓也。

天下大同、大和

孔子认为,君子应异而不同。他以不同为前提。他因同而要异。百花齐放,异了之后,世界仍要大同。《周易》认为,君子应同而不异,要因异而要同。所以,以天下大同为理想。因为,天下万物是异的,可以保留异,百花齐放,但要实现天下大同。

孔子和《周易》都是要百花齐放,世界大同的。大同才是美,大和才是最高的美。各不相同的个体生命,百花齐放都能和谐发展,天地间大自然和人类都兴旺发达,万物“大和”之美,就是最高、最广大的美!

古希腊人重视对色、味、形的视听感觉、实用功利、道德、认识四个方面愉快的美;孟子除了味、色、声的美,还提出“理义之悦我心”,说伦理道德给人审美愉悦。中国没有神秘狂欢的“酒神”精神,但《周易》不否认美“畅于四肢”,要打破四体对灵魂的束缚,却不主张无节制地放纵行为,损害生命。它也不同于古希腊的“太阳神”精神,崇拜清晰的秩序法则、尺度比例等。中国文化重视“阴阳不测之谓神”,立足生命永恒于变化中,认为其规律不能机械规定,但又不是像西方有神凭附的迷狂状态。

《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不只是作为日常消遣,而认为音乐,可以塑造人性,与自然和谐,不是超自然的神秘。

《周易》崇尚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效法天地大自然运行不息;不是为求知识,也不是要冷漠、不动情地观察和模仿、认识自然,而是要热烈效法自然,积极进行发展,获得美好发展的“存在”;要有积极有为的创造性,与天地自然万物相互交相感应,取得心理、精神的畅快,玩赏的欢悦。

《周易》基于生命哲学,以合天地万物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性,来说明宇宙是和谐的,抓住了宇宙之所以和谐的根本。因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向人们显示了无限杂多、变化不定的自然万物具有相互协调、不断生长变化的合规律性。要让人取得自由,肯定自己的生存。有了和谐的美,才能引起人类的欢欣和赞美。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秩序和比例是美的,有用的,那是宇宙规律的表现,还不是规律本身;“无序”之中也未尝没有合规律性。《周易》认为宇宙规律性表现在不息的变化中,并且不认为数决定比例秩序的和谐,而是生命的阴阳变化合规律,才有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周易》把美与生命不可分地联系起来,同时确认美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变化、更新中,在君子自强不息、创造天下“大业”的不懈努力中。刘纲纪教授在《周易美学》中认为:中国美学自古以来就是把美与艺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周易》所说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同时也就是艺术创造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讲生命运动变化规律都与艺术创造有关,在艺术中可以找到一切生命形式的特征,例如有变化的动力,是有机结构,有统一节奏,有兴亡规律。

《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与人的存在都是生命运动变化的表现,这样生命就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周易》还提出了自然生命的运动变化与社会伦理的表现性有一致性。

《周易》认为,美为天地所生,天地、自然、万物生命的合规律、和谐的运动变化本身就是美。美就存在于天地自然万物生命正常有规律地和谐变化中。美要遵循阴阳变化等规律,因为一切事物都由对立因素组成的。

天行健,生命自强不息

“天行健”,就是强健运行,说明“自胜者强”,也可说“自强就能胜”。《老子》还认为,柔弱可胜刚强。守柔曰强,生命力强大。《周易》则说“刚健”,就还包含了浩然之气,中正、健壮、不逞强。八卦中,风、地、山、泽,不是有机生命物,但与有机生命物分不开,也有刚健的美。雷和火都有阳刚之美,有气势力量。

《古诗十九首》和曹操的诗作,是汉魏风骨刚健的代表。钟嵘《诗品》只有两句:“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虽只有两句却得曹作的神髓。陈子昂提倡魏晋风骨,反对齐梁“兴寄都绝”的“彩丽竞繁”。

鲁迅也很重视刚健之美。他热烈赞扬“刚健不挠”,“发为雄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歌颂“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热风·生命之路》)这些话语,洋溢着《周易》高扬的生命刚健精神,可以当做鲁迅的美学宣言。鲁迅还重视并赞扬现代木刻,评论萧红《生死场》等都是有“力的美”和刚健的作品。

《周易》在注重刚健的同时,也重视“阴柔之美”,强调厚德载物,仁爱精神,有含弘广大,含章可贞的美,有含蕴无尽之意,能使人一唱三和,反复吟咏。《诗经·小雅》中的《伐木》,既有优容的幽静,又有美的生气。柔和的儿女情和阳刚的风雷气,都是可贵的美。唐代颜真卿、宋代米芾的书法,则是不偏于刚,“温而厉,威而不猛”,柔刚兼之。元代倪云林柔和的山水画,疏淡柔静,却非纤弱无力,呈极美可赏之状。清代姚鼐则全面发挥了《周易》关于刚柔的论述……这些都能给我们深广的启发。

原载《文史杂志》2018年第5期

    进入专题: 易学   周易   生命哲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5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