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聂炜欣:基础设施红利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37 次 更新时间:2023-11-24 23:05

进入专题: 基础设施   高质量发展  

刘锋   聂炜欣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当前劳动力人口递减的背景下,基础设施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红利。基础设施红利的核心在于,优质高效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降低经济运营成本。尽管劳动力人口减少,但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撑使得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和竞争力并未衰减,反而有所增强,使得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石。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可以分为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硬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运输,通讯,互联网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软基础设施则强调对社保、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民生工程的制度安排和供给的机制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当前劳动力人口递减的背景下,基础设施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红利。基础设施红利的核心在于,优质高效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降低经济运营成本。尽管劳动力人口减少,但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撑使得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和竞争力并未衰减,反而有所增强,使得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石。

首先,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高效的交通网络、完备的能源供应和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构成了一个支持各行各业正常运作的基础。基础设施的流畅运作弥补了人口减少对生产力的冲击,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其次,基础设施效能的提升使得经济运营的效率得以提高。先进的交通系统和能源供应链等能够迅速、高效地将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消费市场,减少了物流成本。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系统也使得信息传递更为迅速,降低了企业和家庭决策的时间和便利成本。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更高效的经营环境。第三,基础设施的发展降低了整体成本。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支持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进而提升了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我国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竞争力

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然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基础设施体系。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网络,水利电力、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绿色新能源、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已顺利完成或继续向前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并对外商投资形成巨大吸引力,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基础。

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高铁目前总里程达到了42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也正在加速拓展深化。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算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今年以来,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新开工项目25个,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1900亿元。

二、释放基础设施红利与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口减少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有效劳动力的逐渐减少,我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有美国的44%,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基础设施红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能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引擎。如何更加高效运用世界最庞大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充分地释放基础设施红利,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应当是当前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内容。目前,中国还存在大量投资积聚在低效使用和闲置的基础设施上,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的压力。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审慎评估和优化现有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确保其在服务和产能方面发挥最大效益。

首先,需要做到结构性调整与面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我国目前短板主要存在于软性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地倾斜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使用应当以提高整体效率为目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手段,使基础设施的运营更加智能、高效、合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在产权和投融资机制上有所创新,如引入Reits、可转债、长期债券、基础设施专项公募或私募基金等金融工具吸引更多长期社会资本,进一步用法律形式确定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相关权利和权益保障机制,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能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我国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能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引擎。在未来,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制度化、智能化、和高效化。通过优化已有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结构性调整对硬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并补足短板,加大面向民生工程的软性基础设施的投资,打造高效运营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潜力,提升中国企业、商品、和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在高质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释放基础设施红利。

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刘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室研究助理 聂炜欣

    进入专题: 基础设施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5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