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发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滴灌”作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543 次 更新时间:2023-10-31 23:35

进入专题: 多元文化  

叶小文 (进入专栏)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早在10年前,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国政府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和平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意在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今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白皮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重申构建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文明交往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交往形成的友好之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身就是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提出来的,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结果带给中国对外合作理念的最好启迪。

“一带一路”倡议所要实现的“五通”,“通”的既是基础设施和看得见的经济元素,更是人文元素,反映了精神财富的积累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在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时候,特别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大家同在一个“地球村”,应当做好邻居,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一贯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我们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为邻为友的相处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尤其弥足珍贵。因为一个完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参与这个市场,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相结合,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奔跑的中华民族,正是如此真诚宽厚、坦坦荡荡地立足世界、处事待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的,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滴灌”作用,发挥独特优势,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实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智库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要凝聚集体智慧,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真正发挥中国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与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引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互鉴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接受度。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机构一道,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突出国际视角看中国,让国际社会多听到“中国声音”。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本文为作者对推动民族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观点)

进入 叶小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多元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9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民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