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既要加大政策力度,也要加大改革力度。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改革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要通过强化市场化的改革,让企业和消费者这两大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确信,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是企业和消费者自主决定的。要让他们相信、确信,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就必然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有很多,比如说要素市场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这些都在抓紧推动。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应该认真检查评估本地区、本部门最近出台的一些政策,包括在疫情期间出台的政策,哪些不符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哪些干预或限制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干预或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消费,其中做得不对的,应该改正,改正了其实就是改革。
推动经济发展的法治化
相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法治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法治化,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两大微观主体要依法经营、依法消费;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也要依法,包括经济治理、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市场监管等,都要依法,都要恪守契约,防止突然转向。
法治化,要求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机、力度、效果。当前法律法规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都要抓紧完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可以暂时用文件替代,但我相信不会长久以文件代法。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的两大制度改革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着我们的发展是不是以人民为中心,关系到居民消费的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以及农业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等等。
2015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任务之一是,“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这是2015年就提出的,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去库存”的途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稳定当前经济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现在我国城镇人口9.2亿,但是其中有3亿是非户籍人口,按农民工统计是2.9亿。这3亿人,作为整体是“回不去”的,回不去了,就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为此,要推动两大改革:
一是住房制度的改革。新的住房制度,既要面向城镇户籍人口,也要面向非户籍人口。二是身份证制度改革。多年时间证明,放开户籍限制难以根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或者是市民化问题。农村户籍同他们在农村的集体所有制挂钩,放弃了农民居民户籍,等于放弃了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济的产权等。所以,可以研究用身份证制度改革,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身份证按照常住地的地址登记,不再按照户口所在地的住址登记,并据此划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登记的住址可以是产权房也可以是租赁房,常住的住址变更后,可以随时换发新的身份证。离开城市常住地回到农村的,再换回农村住址的身份证。
这样,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就可以享有就业地的公共服务和权利、义务,包括享受保障房、廉租房等,也就会相应增加符合他们收入的消费。
围绕完善经济治理深化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接下来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宏观经济制度。中央为何如此重视经济治理问题?
近年来经济治理之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偏差,比如某些领域治理存在着单打一、一刀切、单一目标绝对化、极致化、急躁冒进、顾此失彼、层层加码、合成谬误,以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等。完善经济治理是很大的课题。
第一,经济治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不应该偏离这一大方向。
第二,经济治理要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不应重视一个目标或工作,就设立一套行政性的指标来层层分解,不能把单一目标绝对化。
第三,经济治理要把握多目标的平衡,比如发展与监管的平衡。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层层分解、压给基层,都能责任到人,都能精准问责到人。
这四项改革,对当前经济有利,对长远发展有益。
作者:杨伟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