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53 次 更新时间:2024-02-07 20:18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评论》编辑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与世界,深刻把握历史发展逻辑和文化建设规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回答了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理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划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文化最深沉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判断,围绕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深邃的世界视野和贯通古今的历史思维,总结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论述,全面概括了中华文明的卓越特性和精神特质,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荦荦大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理;明确指出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弘扬什么;明确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化从何处来、应该往何处去;明确指出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什么样的文明内涵和文化底蕴,指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明了根本路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合理性,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任务,发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擘画了宏伟蓝图、确立了根本目标。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了“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等“十四个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历史评论》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新时代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史学刊物,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对历史文化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是刊物与生俱来的光荣使命。创刊三年多来,《历史评论》始终把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作为办刊工作的核心,围绕中华文明内涵特性和发展规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重大理论和历史问题展开讨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西方学界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解读,在国内学界引起较广泛的学术共鸣,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反响。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伟力,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巨大的方法论意义,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学、系统深入地学,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切实把讲话精神贯彻到办刊全过程,自觉做好讲话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阐释,不断提高办刊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和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二是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史学。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以自己的话语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两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书写中国历史,用中国方法总结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历史支撑。三是旗帜鲜明地维护党中央关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系列重要结论,针对错误思潮和观点,及时发声、敢于亮剑,牢牢把握历史研究的话语权、主动权。四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国际学界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不断推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关乎国运、国本,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条件。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正在以奋发昂扬的姿态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学不仅不能缺位,更要勇担使命、勇攀高峰。《历史评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历史智慧和力量。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9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