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瑞 栾永玉:建设教育强国的系统观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58 次 更新时间:2023-07-19 23:23

进入专题: 教育强国  

刘启瑞   栾永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必须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以系统观念统筹教育“双减”和科学教育、统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统筹科教融汇和人才培养、统筹教育自立自强和教育对外开放。

统筹教育“双减”做减法和科学教育做加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双减”政策是党中央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是改变多年来顽固存在的教育功利化倾向,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更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保障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兜底性政策。尤其要提高认识、久久为功,重新营造规避掉教育恶性乃至畸形内卷的外部环境,还青少年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清朗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科技自立自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教育和面向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科学教育课程,初心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就是帮助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知道伟大的科学发现从何而来、原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鼓励更多的孩子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要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既做好学校科学理论课,又精心安排学校科学实践课;既要有来自家庭和父母必要的科学启蒙,又要有来自全社会的科学教育“大课堂”,激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服务科学教育的功能。

统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规模最大、成效显著。尤其是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有力提高了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也为后来的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重点在普及普惠,核心在素质教育,关键在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要坚持普及普惠、公益优质的办学定位,让全体小朋友们在教育的“第一关”就能得到平等对待。基础教育不能再在“超前学习”、“奥数奥赛”上做加法,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家的专业和情怀“润物细无声”,全面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心素质。最重要的,也是亟待改变的,就是全社会要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既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放任自流。

高等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照抄照搬,甚至盲目跟风以英美体系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的所谓“标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中国的大学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而不是助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渗透泛滥的“温床”;二是必须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需要和人民现实需求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科研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改变“五唯”的顽瘴痼疾,对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科学评价、客观评价、全面评价,铲除急功近利之风,鼓励精钻细研之为,切实为基础研究创造“新风”“沃土”。

统筹科教融汇和人才培养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过去我国实行重大科研攻关、组织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的优势条件。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等科技成就显示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今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大国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愈演愈烈,教育对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学习宣传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造就新时代更多的战略科学家和一大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虽然我国老龄化趋势更加显著,适龄劳动力人口总数递减,表面上看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教育体系所培养出的各方面专门人才支撑起更为坚实的人才红利。人才必须自主培养,仅仅依靠留学生和洋专家不足以支撑起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我国实行多年的高等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的。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又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统筹教育自立自强和教育对外开放

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教育自立自强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正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又勇于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教育自立自强,既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把握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文脉根基,又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中国教育体系新的形态和范式,从根本上讲,是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加快构建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格局,既全面提高各个阶段的教育力,又畅通不同阶段在人才培养上的衔接力;既努力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又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中国教育“走出去”,不仅涉及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宣介,还涉及对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可以将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融入中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推广和践行,不断创设并丰富中国教育的叙事和话语体系,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吸引更多对中国怀有各种感情的外国青年来华学习深造,成为中外友好的信使,也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加快发展。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支持国内高校同国际科技组织对接,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彰显中国科技、中国教育的浑厚实力和强大潜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入专题: 教育强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6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