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代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和哲学升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53 次 更新时间:2023-07-12 21:36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孙代尧  

 

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在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时代化相辅相成,构成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求和动力更加强劲。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一系列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原创性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发生新的飞跃的实践依据,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和重塑,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面临罕见的风险挑战。怎样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行稳致远而不被迟滞或打断、使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重大考验。

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协调推进“五个文明”建设,以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问题之源,是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时代课题的拓展。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不是凭空想象或是某个理论预设的,而是时代和实践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以后,特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重大时代课题被提了出来。而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新答案,巩固长期执政地位,需要在新时代继续作出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也被提了出来。“重大时代课题”的拓展,扩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阈,也使之具有了更大的理论容量和创新空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理论表征,是原创性思想理论的概括和提出。理论创新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追求理论发展的自觉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以新的话语和理论表达,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思想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党的十九大以来逐步概括凝练出来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把握历史规律与掌握历史主动的历史自觉,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集中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新时代十年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概括,贯穿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题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逻辑。“十三个方面成就”则从新时代十年之开创性实践所凝结的中国经验层面,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体现了这一思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特色。

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世界和中国在巨变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理论范畴和话语形式。

一个理论只有达到哲学层面的自觉,它的完整性、体系性才能得以确立。只有在哲学层次上达到理论的成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运用这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真理性认识的过程性和历史性、“两个结合”作为方法原则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髓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历史过程和理论成果作出哲学层面的提升,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升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境界。

第一,真理寓于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深化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辩证唯物论——引者)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社会历史实践是理论的本体,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决定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受实践发展程度的制约。基于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是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认识发展过程的总规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根据所处历史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在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把握中不断形成接近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开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现理论飞跃,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的概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的哲学逻辑,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也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是一个有机整体。毛泽东同志1938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就内含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的理论意蕴和实现路径。194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深刻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问题作出多方面的开创性探索。对于“第一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对于“第二个结合”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回答的深层次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够结合”“应当怎样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作出了兼具思想性和学理性的创造性回答,拓展了“结合”的知识视野和内涵。其逻辑理路是: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的内涵,含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新时代生命力。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有契合才可能结合,有结合才可能产生融合。

其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板块式拼接式结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贯通融通式有机结合。

其五,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历史和文化根基,更重要的是打开了理论创新的广阔文化空间,使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种思想文化形态的交融中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在守正创新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和历史性实践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建构和原理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发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新思想,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思维方法,实践第一、问题导向的认识论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理论基石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一个重要标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立场观点方法有机统一、系统完整的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精髓。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等六个方面,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六个必须坚持”中,人民至上和守正创新是价值立场,自信自立和胸怀天下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是基于实践认识论和辩证法形成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历史是主体与客体的现实统一,是在一定的历史结构中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具体展开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空间。理论一旦停顿,就会落后于实际生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实践中展示了科学思想的伟力。把握历史主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深化“两个结合”和深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中,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孙代尧,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42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